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

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紫荊雜誌社、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和香江集團等機構在香港舉辦的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翰墨飄香民族情 丹青溢彩香江韻」——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於2016年9月10日假香港國際創價學會禮堂隆重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

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健,第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江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志強,國家文化部港澳臺辦副主任李健鋼,國家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明文軍,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文部副部長朱挺,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書協香港分會會長施子清,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香港立法會議員馬逢國,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執行主席劉偉忠,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西美協副主席唐玉玲,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中華文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克競等嘉賓蒞臨主禮。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開幕式剪綵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開幕式現場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參觀畫展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中聯辦副主任楊健(左)與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在畫展合影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中)與十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江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志強(左)、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伯林合影

本次畫展共邀請了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甘肅、北京、香港等23位少數民族優秀畫家,和以畫少數民族題材為主的畫家齊聚香江,逾百幅作品同場盛大展出,為香港同胞們呈上一場民族藝術之盛宴。

紫荊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楊勇代表主辦機構致辭。他在致辭中引述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與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談錄《暢談東方智慧》中的觀點,表示融合、綜合、共存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而此次畫展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理念:體現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融合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融合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融合。他還表示,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時刻充斥著融合、共融、合作的崇高理念和正能量,我們這次畫展就一定能夠圓滿成功,我們各個民族就一定能夠永遠團結,我們的國家就一定能夠永遠繁榮富強。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紫荊雜誌社社長楊勇致辭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今天展覽的藝術品題材非常豐富,有山水、風景、人物;技巧非常高,有傳承、有創新。他說,我非常高興香港的藝術家參與今天展覽活動。希望我們香港跟內地的藝術界朋友多些交流活動,繼續發揚我們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蒙古族畫家蔡樹本代表參展畫家致辭。他表示,本次邀請展展示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讓香港各界了解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生活的一個平臺,促進了香港各界對少數民族熱愛和平、相互包容精神的理解,更增進了香港和內地的溝通,同時也為大家帶來觀賞、學習、交流的機會。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吳志華副署長致辭

第十七屆「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2016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隆重開幕!蒙古族畫家蔡樹本致辭

中國美協理事、廣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唐玉玲女士,中國美協理事、廣西美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陳毅剛先生,北京元都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蒙古族畫家孫海晨先生,新西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新西蘭西藏文化協會主席、藏族畫家丹增謝朱先生,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柯爾克孜族畫家賽力克江•沙提先生,中國美協理事、中國華僑畫院院長張清智先生,中國美協理事、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先生等名家均受邀參與此次畫展,並有畫作展出。

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是香港回歸祖國以後,由國家文化部主辦並積極動用、整合內地多種文化資源、發揮傳統節日的獨特作用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六屆。近幾年為擴大品牌影響力,亦先後在香港與內地舉辦書畫藝術等大型活動。

此次「翰墨飄香民族情 丹青溢彩香江韻」少數民族地區書畫名家(香江)邀請展將從9月10日開始,持續三日,9月12日下午3時閉幕。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