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本屆政府的施政理念。只有經濟發展,市民才能不斷改善生活,政府才有足夠資源持續改善民生。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的創科發展新措施,已全部獲得立法會的支持和通過。圖為7月14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

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梁振英

過去四年,政府財政穩健,通脹溫和,經濟有溫和增長,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雖然環球經濟環境不明朗,但在2015-2016財政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的利得稅收入達到1,400億港元,是歷來新高,反映香港的經營環境雖然競爭激烈,但大小企業的狀況仍然大致平穩,經濟基礎仍然良好。

香港與內地和世界不斷擴展關係

在對內和對外關係方面,香港與內地和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密切和不斷擴展的關係。自從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來,還相繼簽署了10份補充協議和2份子協議。去年11月,內地與香港在CEPA框架下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是兩地在CEPA下持續開放服務貿易的里程碑。現在內地對香港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服務貿易部門達到了153個,是總數的95%以上。

在對外關係方面,特區政府除深化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外,還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包括分別與東盟十國商討訂立自由貿易協定,希望可以在今年底完成整個談判過程。東盟十國是香港的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經濟增長快速,自由貿易協定將可大大促進香港的外貿。特區政府在東盟秘書處所在地,即印尼雅加達設立了新的經貿辦事處,目前已投入運作。這是香港特區政府第12個海外經貿辦事處,我們還計劃在韓國首爾設立另一個新經貿辦事處。這些不斷擴展的經貿網絡,將有助香港工商界在亞太區發展事業。

今年是國家推展「一帶一路」的關鍵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張德江委員長在今年5月出席首「“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表示,中央支持香港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專業服務。「一帶一路」以新興經濟體為主,它們對高端專業服務的需求,將會越來越殷切,例如會計、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風險評估、建築、工程、融資、保險、資產管理等。香港在這些領域都擁有頂尖人才。在營運和管理鐵路、機場、港口、供電、供氣這類基礎設施方面,香港的服務業不但達到國際最先進的水平,更有輸出這些服務的豐富經驗。

創新創科的氣氛已經形成

迎難而上 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首個海外研究中心在香港揭幕。圖為行政長官梁振英(右四)等嘉賓共同主持剪彩儀式

香港也要推動經濟朝多元化和高增值方向發展,包括推動「再工業化」、扶植創新及科技、鼓勵科研、製藥、先進製造業等高增值生產,為市民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

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一年以來,創新創科的氣氛已經形成,社會各界反應非常正面。特區政府今年投入超過180億元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鼓勵「官產學研」合作研發及創新。我在今年《施政報告》宣布的所有相關新措施,也全部獲得立法會的支持和通過。

今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第一個海外研究中心——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在香港科學園正式開幕。卡羅琳醫學院的評審團每年選出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及醫學獎,地位尊崇;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是學院200年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外成立的科研基地。這是香港科研發展的里程碑,也反映了我們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香港是中國一部分,有「一國」之利;同時也是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有「兩制」之便,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連接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國。國際頂尖的科研機構落戶香港,可以通過香港連接中國內地,也可結合深圳和珠江三角洲龐大的生產能力。事實上,香港「超級聯繫人」的優勢,也正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選擇在香港設立第一個海外創新中心「Innovation Node」的原因。

政府社會福利開支顯著增加

在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全力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起來,社會、政府、僱主、僱員才有能力改善民生,香港人才能夠安居樂業。

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扶貧、安老、助弱。在2016-2017財政年度,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達到662億港元,比5年前增加了55%。我們重設扶貧委員會、「破天荒」制訂首條官方貧窮線,為認知貧窮問題、制定扶貧政策、分析政策成效提供了客觀基礎。政府又優化「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推出惠及40多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元,並在今年5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凡此種種,都令基層人士的生活有一定改善。香港的貧窮人口數字在政策介入後已連續第三年低於100萬。截至今年9月底,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個案已連續66個月下降至239,552宗,是14年來的新低。低收入個案也持續下降91個月至5,514宗,是17年來的新低。失業個案則持續下降85個月至14,991宗,是過去18年來的新低。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政府社會福利政策鼓勵就業的成效,也體現了香港人寶貴的自力更生精神。

未來多項基建將相繼落成

建設基礎設施,將使香港人的生活更方便,也會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競爭力,加強香港與世界各地的緊密聯繫。在未來十數年,多項基建將會相繼落成,數量之多,是世界上先進城市所罕見的。這包括剛啟用的觀塘延、即將啟用的南港島;未來兩、三年落成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以及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沙田至中環、屯門至赤角的海底隧道、中環灣仔繞道、機場三跑道系統等工程。政府還在推展其他基建項目,包括按照《鐵路發展策略2014》策劃7條新鐵路項目、興建西九文化區、籌建啟德體育園區等等。

下大決心解決土地房屋問題

迎難而上 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在本財政年度,政府社會福利經常開支達662億港元,比5年前增加了55%,並推出惠及40多萬長者的「長者生活津貼」。圖為今年1月25日,行政長官梁振英到訪香港仔華貴邨探望獨居長者(特首網誌圖片)

然而,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面臨一個巨大掣肘,就是積壓已久的土地和樓房的短缺。樓價貴、租金高,不單造成住屋問題,更影響市民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商、住、舖樓宇的樓價租金高企,而工業樓宇的則相對較低,因此很多有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活動,都被迫轉移到工業樓宇:文化藝術家在工廈租用工作室;年輕人在工廈創業、做音樂、玩體育活動;社會團體或機構在工廈開辦學習和兒童活動中心等等。這些用途都有經濟和社會功能,但有些並不符合地契條款、消防規定或《建築物條例》,因此並不適宜在工業樓宇內進行。歸根究底,這其實也反映了土地和樓房短缺的問題。只要有充足、合適和相對廉宜的土地和樓房,讓香港人以較可負擔的成本,在合法和合適的地方經營業務,他們一定願意、也一定能夠發揮創意和創業精神。

為了香港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本屆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下大決心解決土地房屋問題。香港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可以重建或再發展的土地有限,而工業樓宇的空置率亦十分低,所以我們只能依靠新的土地,而供應新土地的責任就落在政府身上。

本屆政府上任之初,不少人懷疑政府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的決心。但是,我們擁抱難題,面對爭議,沒有因為反對力量而放棄增加土地樓房供應,堅持「迎難以上」。經過四年努力,我們克服了重重障礙,開始見到初步成效。在2016-2017年度至2020-2021年度的五年期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公營房屋供應預計約為95,000個單位。在私人住宅方面,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市場的供應量預計約為93,000個單位,是12年前政府開始公布相關數字以來的新高,亦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65,000個單位高出43%。

政府會繼續努力增加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包括開發古洞北和粉嶺北、洪水橋、東涌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推展鐵路物業發展項目;發展岩洞;研究新界北部和大嶼山發展和保育;以及進行超越2030年的土地供應計劃等。

只有增加土地供應,我們才能興建更多房屋,令更多香港人成為業主,更多香港家庭有樓自住。我希望社會各界人士以整體社會和香港市民的福祉為念,尤其是以基層市民的福祉為念,支持政府開拓土地,因為所有令土地供應放慢的舉動,都有減少供應、推高樓價、推高租金的後果。我希望所有真心關心香港房屋問題的人,協助政府盡快增加房屋供應。

在未來,特區政府會繼續迎難以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我相信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香港必定可以持續發展,香港人的生活必定可以更加進步,更加美好。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