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唯一一間「手寫」電影票的戲院看電影是一種什麼體驗? |漲知識

大致還記得幾年前朋友聊天,談及到香港看電影的經歷,總會有人不露聲色地露出怪異的笑容,後來才知在有些人看來,「在香港看戲」便意味著「在香港看三級片」。
但真的是這樣嗎?因爲有《兒童不宜法例》,香港電影的分級制度依據觀衆的年齡限制劃分爲Ⅰ、Ⅱ、Ⅲ三級,並把第Ⅱ級再細分為ⅡA及ⅡB兩個級別。香港地區以外的人可能會誤解“Ⅲ級電影”即是色情電影。其實,以充滿血腥暴力鏡頭、恐怖、描述在社會內具爭議的道德價值等題材電影,亦會被評為第Ⅲ級電影。這樣的分級制度既保護了18歲以下未成年人士免受不良電影內容影響。同時也不會像大陸那般「一刀切」,保障了更多小衆話題的電影得以播出。

是的,在香港看電影,你可以有很多選擇。
當然也可以找個小戲院看一場純粹的電影。

寶石戲院位於九龍紅磡寶其利街2號,是香港現時唯一一間仍使用「人手劃位」的傳統小型戲院。
但最先吸引小編的並不是什麼「人手劃位」,而是票價,在香港還能找到低於50HKD的電影票應該也就只有寶石戲院了。票價全日劃一,2D電影票價為$45,3D電影票價為$50,還提供3D眼鏡免費租借。沒有學生折扣,不過一張電影飛45都已經好便宜。

初進門還沒有感覺到這個戲院和普通戲院有和不同——同樣有著電子熒屏顯示排期和電影海報,再往深入走進去,就開始感覺到這家戲院的與衆不同。在樓梯口出遊一個可以用來稱重的橙紅色機器。爲什麼一個戲院需要一台稱重機器呢,這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去戲院的時候,正值下雨,上到二樓售票處時,一個穿黑色T恤的年輕員工跟我們說「不好意思要你們等一下了,我們老闆剛剛去了銀行辦點事,幾分鐘後就過來。」這讓我有點愕然,畢竟看了那麼多次電影,這大概還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要等老闆過來售票的情況。
沒等多久,老闆便匆匆回到戲院。在Ticket Box購票需要人工劃定座位,犯了選擇困難症的我躊躇不定,老闆挺有耐心地建議到「要不小姐選G17、G18啦,這個位置是我看電影最經常坐的。」
「不會太近了嗎?」看了一下座位表,感覺距離熒屏還挺近的。
「不會噶,你進場就知道了。」

買了票後,後面還陸續來了一對情侶、一對母女,幾個剛剛放學的、穿著白淨校服的女學生。但是相比總是喧囂的、人來人往的商場來說,寶石戲院的人流明顯少了許多。

在等待電影開場的時候,百無聊賴卻有饒有興趣地觀察著這個有趣細小的戲院,戲院極小,只有一個放映廳。二樓還陳列出一些上世紀老式電影院的展品,例如鑰匙盒、電影票、顯示電影放映時間的手寫牌匾等等,在另一邊,則放置了一臺舊式的電影放映機。賣完票的老闆又走出了工作間,出來和維修人員一起觀察一條壞了的燈管。同樣在等待開場的女學生嘰嘰喳喳,討論新學期的老師長得有幾靚仔。

這天正值寶石戲院放映《屍殺列車》的最後一天,老闆告訴我們,《屍殺列車》下映後,戲院準備推出《六弄咖啡館》了,這令我感到小小意外,因爲這個電影在7月份的時候就已經在大陸上映了。
終於進場,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坐在最中心最集中的位置,但也有少數人坐在遠離中心的地方。一幫人一起看恐怖片就是會有這樣有趣的瞬間。大家在漆黑的環境裏幾乎同步般的大叫、驚慌、震驚、流淚,在小小的戲院和稀少的人羣當中,顯得更具家庭氣息。BTW,在不劇透的情況下,《屍殺列車》觀影的最大感受便是,我們從小都要養成關門的好習慣。

這樣的電影院的存在,容易讓我一個異鄉漂泊的人感到莫名的心安。
是的,比起具有絕佳視聽體驗的,存在於各種高端商場頂層的各種UA、AMC、百老匯等頂配電影院來說,小編更鍾情於這小而獨立的,具有家庭舊式氛圍的小戲院。手劃座位的儀式感,親切有人情味的老闆,還有看電影時存活於黑暗中的某種無須言語的默契,都讓我深深沉迷。

因為有這樣的不期而至的人情味,才會讓我在漸漸熟悉香港之時,不會只對香港停留「旅遊城市」、「購物天堂」、「金融中心」等膚淺印象當中,而會從一張小小的電影「飛」感受到香港那些複雜細膩的獨特味道。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往期推薦
iPhone7贏來全球首炸,到底它和三星誰才是真正的「爆」款 |漲知識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