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過去 挑戰現狀 邁向未來
今年11月12日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150周年誕辰紀念日。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孫中山先生畫像
文|台灣新黨主席 郁慕明
金風送爽,秋意盎然,台灣「政權」更替,不知不覺就要半載。不久後的11月12日,就是孫中山先生150周年誕辰,在這充滿紀念性的時刻,他所締造的「中華民國」,創建的中國國民黨,如今卻是風雨飄搖,百年大廈難道就要傾圮於一瞬?
23年前,新黨成立,那時正是李賊禍國,黨魂淪喪,我們這些忠黨愛國的志士仁人,為挽狂瀾於既倒,毅然出走另立新黨,然仍舊以正統之中國國民黨自居。這些年來,新黨作為國民黨堅定的盟友,更是矢志不移的諍友,我們有為有守,卻總在關鍵時候振聾發聵,做藍營的北極星,更為藍營留下血脈,培育青年世代發芽茁壯,帶領台灣的中華兒女,頂天立地向前行!
今天我們處於憂患,情勢猶比當年險峻,如果仍然畏首畏尾,還有什麼前途?蔡英文說「維持現狀」,國民黨多數人也主張「維持現狀」,說只要「維持現狀」就好,沒有爭議,才有選票。但今天的現狀,還是2008年時的現狀嗎?現狀連2012年都不是!今天台灣的「現狀」,早就被「台獨」分子偷樑換柱、偷天換日,不是嗎?
君不見,經過20年來「去中國化」,教科書全面否定歷史,切割中國?蔡英文「雙十」講話,還要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但她自己都在掩蓋「中華民國」,還以1996年「總統」直選作起點,割裂此前的歷史,105歲的「中華民國」,變成只剩20年?這場「台獨」分子借「中華民國」殼遮羞的進行式,現在就活生生地在我們眼前上演。
更有甚者,過去「扁朝」玩弄「公投制憲」胎死腹中,如今蔡英文竟直接指派大法官候選人「解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成了「兩國論」,這樣的「現狀」,我們還「維持」,豈非坐以待斃嗎?
郁慕明主席在台北的孫中山紀念館敬獻花圈
同志們,我們必須勇敢出擊,挑戰現狀!「現狀」就是蔡英文昧於現實,否定「九二共識」,卻改變不了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這個事實既是雙方的法理,更是共同的歷史繼承。國民黨深知「九二共識」的重要,卻不能清楚解釋「九二共識」的意涵,所謂兩岸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前提仍在兩岸都承認同屬「一中」,一個中國並未分裂,兩岸都追求國家終極的統一。
今天國民黨為「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爭吵不休,但這兩者本來只是層次的高低,並非本質的不同。馬英九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帶有排他性,對岸如要回應,必定堅持「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此永遠各說各話,「一中各表」,長久以往互信不穩,又易遭「台獨」分子見縫插針,只能是過渡說辭。如果稍微改換順序,改稱「『中華民國』是中國」,則轉排他性為包容性,對岸當然也是中國,這便是穩固政治互信的「一中同表。」
有人挑戰:如此是否變成「兩個中國」?又或者提出質疑:兩岸同屬的「一個中國」是什麼?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學說,早就給出答案。中山先生明白表示,中國歷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有一脈相承的道統延續,即便有不同朝代的更迭,這條道統始終存在,因此孫先生說,中國是世界上已經數千年的「文明國」,只是在近代以來遭受帝國主義侵略,但也因為如此,更激發了中國人認知到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不能分裂、必須統一的國家,用孫先生的話說,就是「中國有統一之形,無分裂之勢。」
兩岸同屬這樣的一個中國,就不能「各表」成「兩個中國」,或者是「一中一台」。兩岸「同表」一個中國,那就是兩岸都繼承中華文化的道統,都追求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民族的遺志。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更是當今時代的潮流,我們這代的中國人,走過外敵入侵的慘痛歲月,不會坐視「台獨」分子勾結日寇的狼子野心,更不會放任他們企圖改變的「現狀」成真。
今天我們能享受國富民強的太平盛世,是多少先烈先賢犧牲奉獻,用鮮血鑄造了這個中國?上世紀的中國,是個苦難的國家,在台灣的中國人,享受了最安定的時光,也曾譜寫出最燦爛的文化,這些成果得來不易,豈容無知小輩詆毀當年奮鬥的前人?對於前人的血淚,我們不只要珍惜,更要用心去疼惜,他們是我們敬愛的家人,家人老了,但精神永在。
我們一路走來,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治國理念,堂堂正正,俯仰無愧。新黨不做大官,但絕對要做大事,那便是黨小志氣大,黨小志願高!台灣年輕的世代,生於安樂,沉迷在小確幸裡,哪有什麼出息?人云亦云,隨風搖擺,能有什麼建樹?現狀不但不會永遠維持,兩岸關係更處於波詭雲譎,一片亂局中,更需要有人瞄準目標,看清方向,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勇敢前行!今天的亂世,已不容我們循序漸進,策勵未來;中華兒女,何不充滿信心,邁向未來?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