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香港問題並非無解
文|本刊記者 馮琳
鄭永年近照
莫讓「民主」挑起香港「內戰」
最近幾年,從「佔中」、「反水貨客」到「旺角暴亂」,從驅逐內地遊客、否決「行政長官普選方案」再到「本土」激進勢力滋生、並出現公然叫囂「香港獨 立」以至候任立法會議員把宣誓當兒戲,甚至毫無道德廉恥地以下作語言和「支那」一詞辱國辱華,一系列政治與社會亂象叢生,香港已然不勝其擾、苦不堪言。
對此,鄭永年認為,這是香港回歸中國後,基於「一國兩制」的安排,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推進民主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現象。由於香港在英國管治的150多年歷史中根本沒有港人自治及民主發展之說,因此,目前香港正處於剛剛開始民主化的階段,而要在短時期內推行民主化勢必會出現各種社會亂象。而從世界歷史範圍來看,民主化早期其實什麼樣的事情都會發生。例如,英國「光榮革命」的民主化進程應是最和平的了,但國王還是被砍了頭。法國、德國、意大利這些國家的早期民主化階段更是什麼樣的行為都有。甚至德國的民主還選舉出了納粹法西斯。
鄭永年解釋道,因為在早期,民眾都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民主,只是把民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信仰在追求,但是又不知道怎樣去追求,所以在別有用心的政客操縱下總是做出一些激進荒唐的行為。待民主化歷經一二十年發展後,民眾逐漸開始理解民主的內涵和真諦,才知道民主也只是一種制度安排。於是乎,民眾也日漸趨於理性,慢慢認清了該如何追求民主。而當前香港一些激進的年輕人也正是由於缺乏生活的閱歷和經驗,同樣只是把民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信仰來追求,他們幼稚無知,缺少擔當和責任,易被誤導,在鎂光燈下以搞事來嘩眾取寵,其實是對民主的破壞和踐踏。所以,鄭永年提出,香港下一步該考慮的一個非常重要又非常矛盾的問題是,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採取何種方式引導年輕人,防止年輕人的激進行為。
鄭永年進一步指出,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好想要什麼樣的民主,其次要考慮好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追求民主。如果這兩點搞不清楚的話,香港的衰落將會是一種必然。比如台灣施行美國式的民主,但是現在無論馬英九還是蔡英文,誰也幹不了什麼事情,兩黨只是一味地互杠、對抗,「民主」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阻礙社會發展的制度。
「那麼香港是不是也要走向這個局面,讓民主成為一種內戰、一種口水戰?」鄭永年反問道。他認為,無論對香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政府來說,要明確當前香港的問題是發展中必然經歷的問題,不必只責怨外部敵對勢力以及香港一些反對派搞事,因為這是客觀存在的,而應主動採取措施去改變一些情況,關鍵是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和行動管控發展進程,引導香港按基本法規定“循序漸進”地推進民主。「現在都是在『救火』。哪個地方不行了就去救,沒有有效地、系統地去反思香港政策,沒有反思怎麼去制定政策,這樣不利於香港的穩定發展大局。」
同時,鄭永年指出,要高度關注香港主張“獨立”的社會思潮。他強調,雖然這些年輕代表不成氣候,但絕不能對此掉以輕心,誤以為想搞獨立的只是少數人,應當意識到這些年輕人再過一二十年就會成為香港的主體甚至精英。
三大層面剖析香港問題
在鄭永年看來,香港目前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需要從三個層面來追根溯源:一是香港自身發展的問題,二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關係,三是香港獨特的國際背景。
從香港自身發展來看,香港特區政府的產業政策調整出了很多問題。香港隨著製造業轉移走以後,就逐漸成了一個金融中心。並且這個金融中心還是在中國內地的強烈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內地的支持,香港連金融中心的地位都難以維繫。鄭永年表示,香港發展困局的主要原因在於製造業不足,從而導致高端的技術類型和專業工作就業不足。而香港的教育改革也不算成功。雖然香港教育大擴張,但受教育人口畢業後面臨的卻是就業不足的窘況。
從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來看,1997年香港回歸後,在內地的支持下,香港基本維持了穩定。在經濟政策上,內地一直在幫助香港,也出台了包括CEPA、「自由行」等一系列惠港措施。但是,內地支持香港的方法依然值得進一步研究。據鄭永年多年研究分析,按照以往內地幫助香港的經濟方法,最終大部分的好處都被香港的財團所獲得,很多中小型企業卻所得不多,更多民眾基本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或是獲益寥寥。相反,很多市民的生活還受到了影響。
從香港的國際背景來看,其本身就是國際化的產物。全球化進程使得現在各個國家都面臨收入差異的問題,美國是這樣,歐洲也同樣如此。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逃避,中國自然也包括在內,而香港當前的主要社會問題也是收入分配不公和就業不足。對香港來說,她的全球化就是處理好和中國內地的關係。所以現在香港的一些年輕人把所有的怒氣發在內地身上,他們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他們沒有判斷能力、根本沒有一點國際觀念。實際上,香港面臨的困境是全球化這一國際背景的一個產物,而非源於內地。
鄭永年特別指出,伴隨著民主化發展,香港實際上變得越來越地方化,已經失去了國際觀。香港本身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如果香港把民主化變成地方化,年輕人過於地方主義,香港就會變得像台灣一樣,將來的發展也會更麻煩。
內地與香港應當共同發展
9月14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出席在廣州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九次會議。圖為梁振英(左二)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左一)與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右二)和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右一)在會議前會面
在歷經了一系列政治風波,又加之經濟不景氣、被新加坡趕超後,有輿論稱香港日漸式微、難以再現當日輝煌。但其實香港根本不必如此悲觀,據鄭永年分析,香港目前遭遇的一系列發展問題並非無解。
鄭永年解釋稱,香港一是背靠內地這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二是金融產業依然堅挺。除此之外,香港也可以和內地共同發展製造業。總體來看,多年來內地還是向香港輸送了很多利益,只是因各種原因廣大市民未能共享國家「派發」的「紅利」,因此內地對香港的支持方法可相應改進。對此,鄭永年建議可成立一個「珠江口大灣區」,把珠江三角洲的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整合進來,形成一個內部版的在中央政府領導下的「歐盟」式的共同市場,確立內地和港澳之間的統一經濟市場、勞動力市場、服務市場和包括住房、醫療、社會保障在內的社會政策等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後,香港民眾就可以到珠三角的九個城市就業,可以購買當地房產,還可以享受當地的勞動保障。鄭永年認為,這種做法能有效打破少數資本對經濟利益的壟斷,從而把經濟利益導向更廣泛的民眾。
「正是由於內地很大、而香港很小,所以內地只要對香港單邊開放就行了,如果太強調雙邊對等的話就會比較麻煩。」鄭永年坦言,雖然內地和香港是「一國兩制」,但不要總是內地是內地、香港是香港,不要把兩地簡單地分開來。
鄭永年指出,以往香港的經濟整合是排他性的,現在若換作包容性的經濟整合,就可以逐漸擴展至社會政策的整合、市場的整合乃至政治整合。試想一下,即使整合工作做得再好,還是會有極少數人叫嚷「港獨」。每一個社會可能都會有這樣的人,但是他沒有社會基礎。因為一旦所有的社會政策和資源都整合好了,這些人再鬧也沒有用了。
如今,新加坡已經趕超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從新加坡的角度看香港,鄭永年對未來香港的發展給出了一些建議。他指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香港的優勢都比新加坡強。以前內地不開放,香港就有優勢。這個優勢不在於香港本身,而是源於中國內地不開放、香港開放。但現在隨著內地越來越開放,香港有些優勢開始慢慢減弱,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舊有優勢喪失,就得找尋新的優勢。
鄭永年總結道,新加坡的發展經驗一是產業升級,二是政治穩定。新加坡最初毫無優勢,什麼資源都沒有,就是通過十年一次的產業升級發展起來的,她的成功還源於人才的成功和政策的成功。反觀香港是什麼資源都有,但卻浪費了,香港過去也搞產業升級,但現在基本停滯,而是一直在吃老本。可是不進則退,發展還是需要創新來支撐。所以,香港未來的發展問題,在於治理的方法要改變、香港自身的發展方式要改變、香港和內地的關係要改變。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