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文化「逸舞飛揚」 |漲知識

再不點藍字,機會就要飛走了哦
「文化」一詞源於《易經》,古時被視為「以文教化」的意思,講求天下人均能遵守文明禮儀。現今香港雖為高度文明城市,但仍有人稱此地為「文化沙漠」,認為香港人重物質享受而輕文化追求。對這種說法,張曉慶(Heidi Zhang)並不認同。她熱愛中華文化,並不遺餘力地傳播中華藝術文化,在香港澆灌著她的文化之花「逸舞飛揚舞團」。
「逸舞飛揚舞團」團長張曉慶
讓學生爬到背上聽中文朗誦
張曉慶從小習舞,也喜愛舞蹈,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初來港時她也曾有延續舞蹈事業的願望,但機緣巧合下,曾擔任少兒電視節目主持的她先開展起語言藝術教學事業。
張曉慶教中文着重「文史哲不分家」。她說,在香港中文往往被視為一種語言而已,所以她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能開拓中華文化視野。她會依照每階段的課程特點,设计教學場地。例如講解中華民族服飾文化時,她和其他老師便把自製的、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人物漫畫,貼在墻上巨幅中國地圖上。同時,她覺得教學時對學生的心理引導也很重要,除了必要的紀律約束,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不算最新潮的,「哄」成了幾乎萬能的法寶。她對自己以及團隊裡的老師都說應放下所謂「老師」的架子,像她機構裡的亞潔(化名)老師,可以讓學生坐到自己膝蓋上,或是爬到自己背上聽講課文。亞潔表示這個過程就是為了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和所學的知識。
助海歸家庭尋文化之根
而對於已經不能靠「哄」來提升學習興趣的大孩子,甚至是成年學生,張曉慶會靈活地選擇講解內容。她說很多學生來她報讀中文,是因為家裡缺乏中文語境,比如Jacque(化名),他中學就讀本地國際學校,後來去美國讀高中、大學。暑假特地回港補習中文,是不想外國朋友問他關於中國的歷史傳統時,自己啞口無言。張曉慶先給他講解《孫子兵法》,連什麼是「春秋」和「戰國」他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於是她靈機一動,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切入點講解歷朝歷代的故事,Jacque立即提起興趣,聽得津津有味,到了下一年回港時,他的中文水平已經能應付學習《三國演義》,今年暑假時他還申請去內地貧困地區支教。雖然沒有再次跟張曉慶學中文,但Jacque卻推薦了同樣也成長在海外的媽媽來學中華文化。
逸舞飛揚舞團
最初只有張曉慶一人教課時,她得從早上10點教到晚上7點,其餘時間還要備課,經常累到聲音沙啞。她坦言做教育行業非常累,需要仔細兼顧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但她覺得累得「值」,從幼稚園普通話老師到創立自己的語言教學中心,她得到很多學員及家長的支持和喜愛,更重要是學生能真的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她感到非常開心。
跳中國舞也不走尋常路
在張曉慶的語言教育中心,有很大一塊空地作學生的遊戲區,有把桿和一大面鏡子,甚像舞蹈室。這塊場地也成為促成張曉慶創立中國舞舞團的契機。經朋友介紹,張曉慶結識了顏碧幸,兩位同樣有著繼續發展舞蹈事業理想的舞者在咖啡廳裡一拍即合,建立中國舞舞團。顏碧幸說,因為在香港年輕人多數能接觸跳Hip-Hop、Jazz的舞蹈,所以希望能為同樣對中國舞感興趣的人們提供舞動空間。
發布招募團員信息當天顏碧幸便收到近百封申請。他們二人從申請者中篩選出30位面試者,再挑出12人成為創團成員,「逸舞飛揚舞團」正式成立。發展至今還多了個B團,主要向舞蹈零基礎的人士授課。張曉慶說,累計下來舞團也教過100多名學生。她很喜歡用「孩子」來稱呼自己的團員,在舞蹈訓練中,她還會給學員講解不同的民族舞蹈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說:「中國舞其實是『以形養形』。新疆舞為什麼要昂起下巴,靈活地扭動脖子,因為它源於宮廷文化,舞者要表現出高傲氣;藏族舞多數要求重心低,動作要緩而顫抖,因為他們生活在高原地區,不適宜太激烈的舞蹈。」
通過這些講解,她希望團員能真正了解中國各個民族、地區舞蹈,而非被「一板一眼」地訓練出來。顏碧幸和現任團長劉穎詩都覺得張曉慶教舞「不走尋常路」——她喜歡在舞蹈裡插入一些現代或其他地域舞蹈元素,如在新疆舞裡融入中東肚皮舞元素,提升了觀賞性。
舞團本身是非牟利的,團員們參加演出拿到的費用都用作團內開支,而且大多數團員都工作忙碌,如顏碧幸接受採訪時是在出差地接聽記者電話的。但他們又是為了共同的興趣而聚在一起,顏碧幸寧願跳完舞再回去辦公室加班到凌晨,也不想錯過排練。而劉穎詩則覺得舞團就像她另一個「家」。她結識了很多新來港的朋友,從他們身上不僅認識到內地各省的文化,而且因為對內地及內地「港漂」人士有更深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視角和獨立生活能力,讓劉穎詩留下印象,也激勵她做更好的自己。
文/ Aki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