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積極作用

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乎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乎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如何正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何做到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此,本刊記者採訪了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國家宗教局蔣堅永副局長

一次具有

里程碑意義

的重要會議

記者:2016年已近尾聲。可否請您介紹今年以來中國宗教事業發展情況,以及未來宗教工作的規劃?

蔣堅永:今年 4月22日至23日,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主持會議,俞正聲主席做總結講話,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宗教問題的高度重視。會議分析了宗教工作形勢,研究了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經驗,部署新形勢下宗教工作任務,進一步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宗教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曾經召開過三次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分別於1982年、1990年、2001年召開,差不多是10年開一次。1982年制定了19號文件,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時期對於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1990年的會議強調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工作開始走上法治化軌道。2001年的會議全面部署了新世紀初的宗教工作。而今年這一次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是中央在時隔15年之後再次召開的,對於宗教工作來說,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無論對於當前還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宗教工作,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目前,中國內地信教群眾人數已近2億,正式登記注冊的宗教活動場所數量14萬處,宗教教職人員36萬人,宗教團體5,500多個。宗教界人士也積極參政議政,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擔任代表、委員的宗教界人士有1.7萬餘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宗教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壯大,2012年以來,中國宗教界每年開展「宗教慈善周」活動,捐款捐物數額超過3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扶貧、救災、助學、養老等方面都發揮有益作用。宗教界還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開展文明敬香、倡導合理放生、建設生態寺觀等行動,增強信教群眾生態意識。宗教界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活動,參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杭州G20峰會等重大活動的宗教服務工作,展示中國宗教界的良好形象,受到社會廣泛稱讚。宗教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舉辦和參與國際性宗教論壇會議、舉辦大型宗教文化展演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總體來說,宗教領域保持了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也證明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方針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積極作用4月22日至23日,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當今社會,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日新月異,同社會其他領域一樣,宗教領域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科學研判形勢,把握好時勢局勢大勢,對宗教工作作出與時俱進的決策與部署。在此背景下,中央於今年召開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對宗教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頂層設計,正當其時,對於全面提高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重要文獻,是指導我們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里程碑意義。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記者: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有哪些新論述呢?

蔣堅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現實針對性,許多重要論述,對於宗教工來說是「第一次」。重點而言,有三個方面。

第一,開創性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習總書記指出:「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就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在本次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這具有開創性意義,這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宗教工作理論的系統總結和重大創新,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宗教篇。這一理論,針對中國現階段的宗教狀況,重點解決怎麼看、怎麼辦的問題,比如要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的規律、要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等等,這個理論對於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二,系統闡釋了構建積極健康宗教關係的基本內涵。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那麼這種宗教關係包括哪些內涵呢?他說,「在我國,宗教關係包括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係」。這五種關係涵蓋了宗教關係的全部內容,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黨和政府與宗教的關係。就政教關係而言,國際上有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等模式。處理中國宗教關係,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牢把握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這個根本,堅持政教分離,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但不干涉宗教內部事務。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要鼓勵宗教界主動服務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堅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倡導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彼此尊重、和睦相處。同時,支持中國宗教在獨立自主、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同境外宗教的對話交流,這其中也包括積極開展與港澳台宗教界的交往、交流與合作。

第三,明確指出對待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正確的態度是「導」。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社會關於如何對待宗教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主張「放」,放任自流,不要管理;有人主張「收」,收緊政策,嚴管宗教。在這次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立足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對宗教問題上「放」和「收」兩種認識進行了批評,認為這兩種認識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確的,他指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導」。他強調,「做好黨的宗教工作,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這個「導」字,旗幟鮮明,「導」體現了實事求是,體現了辯證法,體現了黨的一貫主張,既指出了工作方向,也明確了工作方法。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記者:您認為要怎麼「導」?「導」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蔣堅永:按照習總書記所要求的,做好「導」的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即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前三句是重大政策和原則,最後一句是根本方向和目的。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積極作用2012年4月26日,由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開幕

在宗教工作中做好「導」的工作,要堅持「保護、管理、引導、服務」的宗教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抑制宗教的消極作用,團結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政府要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宗教工作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基本實現了由主要依靠政策管理向主要依靠法律管理的轉變。為推動依法管理,2004年國務院正式頒布《宗教事務條例》,這是宗教事務方面的第一部綜合性行政法規。為配合《條例》的實施,國家宗教局先後制定出台了12部部門規章,全國各地共制定或修訂了60多個宗教事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全國性宗教團體制定了80多項教規制度。可以說,經過努力,在宗教事務的主要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下一步,還要通過修訂完善《宗教事務條例》、消減行政審批項目、開展法治培訓和法治宣傳教育等工作,推動宗教領域立法進程,推進依法行政,推動形成法律至上的自覺意識。

第二,支持宗教界加強自身建設。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橋樑和紐帶。為宗教團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近十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近20億元,改善全國性宗教團體辦公條件、重建和修繕全國性6所宗教院校。幫助宗教界完善設施建設,進行危舊房改造,近十年來,中央財政投入寺觀教堂維修款累計已超過2億元,從2011年起增加至每年3,000萬元。為宗教界人士解決後顧之憂,2010年以來,大力推動宗教教職人員納入社會保障工作,宗教教職人員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5%、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9.6%、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應該說基本實現了社保體系的全覆蓋,使他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支持宗教界加強人才培養,全國共有宗教院校82所,教師約2,500人,在校生約1萬人,畢業生累計4萬多人。鼓勵宗教界加強文化建設,加大對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支持整理出版了《中華大藏經》、《中華道藏》、《老子集成》等大型宗教古籍文獻,翻譯出版多語種《古蘭經》,截至目前,南京愛德印刷公司累計為世界各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印刷聖經一億五千多萬冊,中國成為世界上印刷聖經最多的國家之一。

第三,著力解決宗教領域重點問題。宗教工作範圍廣、任務重,既要全面推進,又要根據各教情況,重點突破。支持佛、道教加強教風建設,開展講經交流活動,治理佛、道教“商業化”問題,遏制亂建寺廟宮觀和濫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治理違法違規設立功德箱,開展佛、道教場所信息公告、網上查詢和掛牌工作,引導藏傳佛教發掦愛國愛教傳統,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推進寺廟長效機制建設。支持中國伊斯蘭教界深化「解經」工作,引導穆斯林「堅守中道、遠離極端」,遏制極端思想的滲透蔓延,加強流動穆斯林宗教工作,防止「清真泛化」現象。引導天主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堅持走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深入推進民主辦教,積極穩妥開展自選自聖主教,不斷鞏固和壯大天主教愛國力量。推動中國基督教堅持「三自」原則,不斷加強教會自身建設,深入開展神學思想建設,促進基督教活動規範有序。在支持各宗教廣泛開展友好交往的同時,堅決抵禦境外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

第四,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習總書記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從世界範圍來看,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從中國宗教的歷史來看,除了土生土長的道教之外,其他各個宗教在傳入中國之後,都經歷了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逐步調試、融合發展的漫長歷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要警惕與中國化方向相背離的傾向和苗頭,要發揮宗教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宗教界自覺推進宗教中國化。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做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歷史過程,要尊重宗教發展規律,順勢而為,行穩致遠,不能採取強制的、行政命令的方式,不能搞運動,要潛移默化,春風化雨。

支持內地與香港宗教界交流與合作

記者:您剛才談到要積極開展與港澳台宗教界的交流、交往與合作,請您談談香港回歸祖國以後,內地與香港有哪些重要的宗教交流活動?您如何評價這些活動的意義?

蔣堅永: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宗教界已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宗教組織建立起友好關係。香港回歸祖國以後,內地與香港宗教界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交流、交往與合作越來越頻繁。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積極作用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邀請全國宗教團體負責人在北京座談,共慶新春佳節,並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致以新春的祝福

1999年佛牙舍利赴港供奉,2004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2012年佛頂骨舍利赴港澳供奉,吸引了大批市民瞻禮膜拜,盛況空前,香港也成為唯一一個迎請過內地佛教三大聖物的福地。2007年,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道教協會和香港道教聯合會在香港聯合舉辦國際道德經論壇閉幕式,同時舉辦了道德經版本展,還創造了萬人齊誦《道德經》的吉尼斯世界紀錄。2012年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和香港佛教聯合會在香港聯合舉辦主題為「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成為兩地宗教界密切合作,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宗教良好風貌的典範。在基督教方面,2004年,中國基督教聖經事工展首次在香港舉辦,許多珍貴版本的聖經赴港展出,吸引海外基督教人士慕名前來,隨後在海外基督教界的盛情邀約下,又陸續赴美國、德國進行巡展。這些交流交往與合作,呈現出在交流中促進融合,在融合中謀求發展的良好態勢,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促進香港社會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現階段,我們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宗教界的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希望香港宗教界也能積極參與進來,共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內地與香港宗教方面的交流交往,要嚴格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嚴格遵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 「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三互」原則。國家宗教局將一如既往地鼓勵和支持內地宗教界與香港宗教界進一步加強交流、交往與合作,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為促進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原載於2016年12月號《紫荊》。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