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

CRI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英文簡稱,全稱是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至今年12月3日,CRI就將整整走過七十五周年,無論從傳播語種數量還是從傳播影響力看,都已稱得上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國際傳播機構之一:每天用65種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多種媒體形態,向全球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

文|本刊記者 莊蕾

不忘初心 與時俱進

記者:再過幾天就是CRI的75歲生日。75年裡,CRI有什麼是從未改變的嗎?

王庚年:CRI一直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責任和使命。

1941年12月3日,CRI誕生於延安的一個窯洞,發出了日語廣播的聲音,這標誌著中國最早的國際廣播媒體的誕生,它當時的名字叫延安新華廣播電台。從一開始,CRI的責任和使命就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它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初心」,就是追求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發展與繁榮,這一「初心」歷經歲月滄桑而始終不改。

75年來,CRI向世界講述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故事;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冷戰」的特定歷史環境下,如何通過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故事;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後,如何與國際社會交流尋求溝通和理解的故事;講述今日中國如何走向世界、尋求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故事。

75年來,CRI見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點點滴滴。它見證了日本戰敗投降後中國人民慶賀的喜悅;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開國大典」的盛況,至今,在「開國大典」上使用過的被稱為「九頭鳥」的喇叭,一直陳列在CRI辦公大樓二層的展廳裡;CRI還見證了中國衛星上天、載人飛船升空,見證了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見證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杭州G20峰會;見證了1998年抗擊長江洪水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一個個令中國人自尊、自強、自信、自豪的感人故事,反映著中國由貧變富,由弱到強,由封閉到開放,由立足國內到走向世界的發展歷程。

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國際台台史展「大地球」郵筒,裡面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受眾來信

記者:隨著祖國的成長,CRI是不是也在不斷成長?

王庚年:是的。75年來,CRI講述中國故事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起初,CRI主要是通過中國自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特別是在「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形勢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目的是尋求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認可、理解和尊重,講故事的方式重在自我主張的宣介;1978年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91年「冷戰」結束後,東西方逐漸由對抗轉向對話,CRI也加强了講述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故事,用外國人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目的是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和交往;今天,CRI講述中國故事更多是強調全球利益的共享與合作,意在為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繁榮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

多媒並舉 融合傳播

記者:作為聽眾,我們感到CRI的傳播手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王庚年:的确,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精彩進程,與其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媒體形態密切相關。

CRI最早是以大喇叭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它創建的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於激烈的相持階段,它的第一個廣播語言是日語,廣播的主要對象是侵華日軍。由於缺少錄音設備,當時都是直播,廣播發射機功率只有300多瓦,依靠木炭和汽車引擎帶動發電機發電。儘管條件簡陋,但廣播效果卻十分明顯。一些侵華日本士兵收聽廣播後,萌生了反戰思想,陸續出現個別或集體向八路軍投降的事件。

1947年,CRI開設了第二種廣播語言——英語,隨後陸續開設了印尼語、越南語廣播等,到1996年已有廣播語言43種。這期間,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無線短波廣播,同時也嘗試通過平面媒體進行傳播,比如1990年創辦的英文刊物《信使報》,在廣播之外通過文字和圖片等載體,更清晰、詳細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今天,CRI的外文期刊種類已有30多種。

記者:我現在也經常瀏覽CRI的網站,感覺CRI新媒體方面發展特別快,這給CRI帶來了哪些變化?

王庚年:我們1997年就開設了「國際在線」網站; 2011年開辦了手機電視、數字電視、互聯網電視,並成立了以“CIBN”命名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台。至此,CRI全面進入了多媒體、新媒體時代,擁有了音頻、視頻、網絡、報刊、出版等多種媒體形態。

隨著CRI從單一的廣播媒體向綜合媒體轉變,CRI的媒體生產力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環境下,CRI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主要是「我說你聽」,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隔著巨大的時空距離。為拉近和受眾的關係,CRI通過海外受眾俱樂部等途徑和受眾建立聯繫。受眾主要通過國際郵寄、國際長途、參與知識競賽等方式,與CRI形成互動。1951年,CRI首次對受眾來信進行統計,當年只有650封,1965年時達到28萬多封,現在每年有300多萬封。

在新媒體環境下,CRI與受眾的聯繫更加廣泛和直接。新媒體不僅讓CRI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根據受眾習慣和偏好,有針對性地進行故事設計和投放,而且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加強和受眾互動,受眾的參與性大大增強。受眾反饋除來信外,更多地體現為網友留言、提問和電子郵件。2012年,CRI提出「多媒體融合、全媒體發展」戰略,在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多語種新媒體客戶端和微博、微信,以及臉書、推特等國內外社交媒體平台,提高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生動性、多樣性、貼近性,傳播效果得到顯著增強。

在通過媒體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CRI還積極通過各種活動講述中國故事。比如,在2012年中國和以色列建交20周年期間。CRI聯合中國駐以大使館,自主策劃實施了「猶太人中國尋親」系列活動,通過回顧「二戰」期間中國接納大量猶太難民的史實,重溫歷史記憶和友情,增進中以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又如,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期間,CRI獲悉一位印度婦女欲來華尋找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失散的同父異母的中國姐姐這一線索,獨家推出「半個世紀團聚夢,中印姐妹北京圓」的報道,通過融媒體手段,講述一個父親尋找女兒的故事、一個女兒完成父親遺願的故事。網友僅用一天就幫助這位印度婦女找到了她在中國的姐姐。這組尋親報道,被雅虎、美國赫芬頓郵報、俄羅斯新聞網及多家印度媒體轉引。

此外,CRI也借助中國和國外的重大交流活動開展公共外交,加強和外國受眾互動。比如,自2006年起,在中俄互辦國家年期間,CRI發起和主辦了「中俄友誼之旅」、「情動俄羅斯——中國人唱俄語歌大賽」等多項活動,在兩國人民直接接觸和親身感知中,加強交流,促進了解,提高講述中國故事的技巧和實效。

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201610月,「絲路中俄」全媒體採訪中國行採訪團攝製工作組在西安古城牆採訪拍攝

因時而動 因勢而為

記者:講故事的載體發生了變化,講故事的方法是不是也隨之不斷變化?

王庚年:善謀者因時而動,善動者因勢而為。立足有效傳播,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策略與方法靈活多樣,隨媒體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而不斷調整。

早些時候,受到媒體技術、傳播理念和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主要是「自己講」,包括通過中國人自身以及通過自有媒體平台講述中國故事。由於和外國受眾接觸少、媒體品牌受眾不熟悉,講故事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中國人與外國人接觸增多,CRI加大了通過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力度。早在1952年,CRI就開始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編譯業務,現在已有外國專家近200人。CRI還經常通過來華外國留學生、外國經商人士和普通遊客的視角,把真實、豐富的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2015年,CRI推出12集紀錄片《南非人在中國》,跟蹤拍攝12位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南非人,採取主人公自述、不加畫外音的敘事方式,講述普通南非人在中國追夢築夢的真實故事。

在借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CRI還通過和外國媒體合作,借外媒講述中國故事。比如在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傳播中,CRI和土耳其方向電台聯合舉行五場網絡對話,通過土耳其媒體講述「七五」事件真相,有力回擊了西方媒體對中國政府的歪曲和攻擊。此後,通過舉辦網絡對話講述中國故事成為CRI的常態傳播方式。

2015年9月和10月,為配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英兩國國事訪問,CRI分別與美國、英國的媒體合作,連續播出56集系列微專題節目「60秒走近中國」,其音視頻節目和圖文稿件到達美、英國家受眾2,200多萬。

為提高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效果,CRI也主動邀請外國媒體記者和知名人士來華開展採訪報道活動。

比如,2015年以來,連續兩年舉辦「絲路名人中國行」活動,邀請境外智庫、媒體人士實地採訪,對外傳播中國風貌、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2016年,邀請「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今日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報等俄主流媒體組成聯合採訪團,實地走訪陝西、甘肅、新疆三省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要城市,體驗「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細微改變,使俄方記者親身感受到中俄合作的巨大潛力。

記者:除了邀請國外記者「走進來」,CRI也採取多種方式「走出去」講述中國故事。能不能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王庚年:近些年來,CRI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通過走出國門講述中國故事。比如在推動中國影視劇走出去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2013年,由CRI譯製的《媳婦的美好時代》電視劇在坦桑尼亞等國熱播。當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坦桑尼亞時的一次演講中,稱讚CRI的譯製作品。他說:「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2011年以來,CRI已使用20多種語言,譯製完成160多部、5,000多集中國影視劇,並陸續在世界各國播出。

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斯瓦希里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開播海報

在走出去講述中國故事方面,CRI還充分發揮自身海外媒體平台和駐外人員的前沿優勢、國際優勢、人脈優勢,打造會講故事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隊伍,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目前,CRI在境外擁有33個駐外記者站(含港、澳)、8個地區總站,29家境外節目製作室,14家海外廣播孔子課堂。這些都是走出國門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舞台。

CRI駐尼日利亞記者張威偉因豪薩語地道流利,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來自中國的豪薩人」。他自豪地說:「用豪薩語和尼日利亞人交流,讓我很快融入了當地社會。無論是類似‘土王’這樣的高端人士、還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把我當兄弟一樣對待,而我講起中國故事也更加如魚得水。」

CRI的14家海外廣播孔子課堂現有註冊學員累計2萬多人。廣播孔子課堂在教授中文的同時,還在當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與推廣活動,展示創新自強、包容開放的中華文明形象,贏得中外方高度讚賞。孟加拉廣播孔子課堂被專業人士稱讚為「全世界辦得最好的孔子學院」。

提升影響 促進友誼

記者:現在過生日流行許願。CRI的生日願望是什麼?

王庚年:只有放眼世界、胸懷人類、超越自我局限的事業,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既是CRI的初心,也是CRI的目標。

自成立起75年來,CRI一直在講述中國發展變化的故事,CRI也隨著中國的發展變化一起成長。今天,CRI已經從成立之初的大喇叭廣播、單一的無線廣播,發展到集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新媒體和移動終端為一體的國際傳播機構,它把建設現代綜合新型國際傳媒集團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傳播渠道的全球布局、多媒體融合發展、海外本土化運作以及品牌媒體建設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已建成廣播媒體、視頻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和影視譯製五大業務集群。

在做好自身建設的同時,CRI還不斷加強和外界合作,目前已經和國外130多家媒體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國內20多個省市的旅遊、文化部門簽訂國際傳播戰略合作協議。廣泛的合作使CRI的新聞採集、發布渠道日益豐富和多樣。到今年底, CRI辦公大樓的西邊,一個更加現代化的新媒體國際傳播大樓將建成封頂,投入使用後,將大大提高CRI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秉承「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的傳播理念,隨著CRI的規模力、運營力和傳播力不斷增強,它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追求。

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外籍員工錄製環球資訊廣播《老外看點》欄目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讓中國獲得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中國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今,中國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國際社會對中國各類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CRI緊跟中國的最新形勢,全面、生動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新時期豐富多彩的故事,努力向世界呈現一個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美麗的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的地區與世界大國形象、親和而有活力的開放大國形象。

立足中國,放眼全球,CRI向世界講述「中國夢」的故事,也向世界講述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故事,講述「一帶一路」的故事,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CRI希望通過向世界講述或是平淡、或是生動、或是精彩的中國故事,促進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理解與友誼,同時也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樣,心懷夢想,追求和平,希望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富足、和諧繁榮的世界上。

文原載於2016年12月號《紫荊》。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

CRI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