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的「忍者」——王嘉恩 |漲知識
關注我,你的眼睛會懷孕!

圓臉的王嘉恩,笑起來有兩顆深深的酒窩,為人謙和,但人們從他的外貌,都難以料到這位可愛的好好先生竟有著熾熱的「精武魂」——他既是企業家,也是練武30年的武者;他既是已知的香港唯一的「忍者」,也被稱為「武癡」,熱衷搜羅中日冷兵器,被評為「全球十大有趣人物」之一。

王嘉恩
1.
>>>我不是「太子爺」<<<
揭開「武林中人」的外衣,王嘉恩本職從事物流業。他從父輩手中接下擔子,乍看是個從小就養尊處優的「富二代」,但他笑稱:「我享受唔到『太子爺』嘅待遇。」他說自己既不出身大家族,又不「靠爸」,而且在父輩的年代,物流業被當作「不入流」的苦力行業,從事物流的人多被認為「能吃苦」,自然就不會同「太子爺」的形象沾邊了。
回顧過去奮鬥的日子,王嘉恩說自己的童年都是跟在爸爸後面,看爸爸做事,自己也跟著做接待工作,還記得以前爸爸請客戶吃飯,王嘉恩要囑咐夥計準備濕毛巾,或提前摸清新餐廳洗手間和電話的位置,如果客戶問起,他能立刻滿足帶到位,年紀小小的王嘉恩便常獲「精靈」、「醒目」的稱讚。後來即使他去了加拿大讀書,每逢長假也必回港,到父親公司裡工作,與普通員工無異——從「送信仔」做起,當貨船到港時,他要爬繩梯上船找船長簽名;去地盤工作時,他必須在現場監督,以防夥計偷懶隨便擺放船艙貨物,浪費空間。他說,如果沒有落手落腳地了解物流怎麼做,難以在工人夥計面前建立威信。

2.
>>>練武立信,成香港唯一「忍者」<<<
但是,家境殷實、衣食無憂也給王嘉恩帶來不小的「煩惱」——「因為我小時候很幸福,所以6歲就長到60磅、7歲70磅、8歲80磅……」他自嘲,「同學們熱衷游泳、足球和籃球,自己的體型並不適合那些運動,加上對球類運動沒多大興趣,因此體育科選活動時,就選了武術。」 恰好王嘉恩的父親也是武術愛好者,收藏了許多武術古籍,小時候的他常流連父親的書房,遍覽「武功秘籍」,耳濡目染出對武術的興趣。
王嘉恩說,在影視作品影響下,他覺得練武術的人正直又英武,但以前的武館魚龍混雜,家長多數不會送小孩入武館學打拳,因此他早期以學習日本武術為主,如柔道與空手道。去到加拿大留學時,他幸運地結識一位忍術師父,並拜師學藝,直呼學忍術「好好玩」。他介紹,忍術是項具高功能性的武術,類似現在海軍陸戰隊及CIA訓練的技能,他所學習的是搜集情報的流派,一要學打鬥技術,提升靈敏度,例如在鋪滿報紙的地板上打筋斗能保持報紙不爛;二要學觀天象,找到適合「隱身」的天氣和環境;三要學習心理學,練腦力,看對手動哪邊肩膀就能分析下一步如何出招。一般而言,日本忍術不傳外國人,王嘉恩便在機緣巧合下成為已知的唯一香港「忍者」,因而被外國媒體選為「全球十大有趣人物」之一。

《武林薈萃》書中人江志強師父(中)及國術總會副會長周國豐
現已習武30年的王嘉恩認為練武是會「上癮」的,練到一定境界時,便想繼續鑽研。」日本武術形於外,遂王嘉恩想接觸內功,於是練起中國的氣功,但若論何時真正著迷中國武術,王嘉恩道是6年前某個慈善活動——他見識到不同派別的中國武術,於是又想開始學兩招,難怪被稱為「武癡」。
3.
>>>弘揚國術,重現香港「武都」光華<<<
在志趣相投的友人引領下,王嘉恩結識了更多本地武術師父,其中不乏一代宗師。在同各門派大師交流時,王嘉恩逐漸體會到「傳承」中國武術的迫切性,他說:「有些師父一輩子只鑽研一門武術,到臨終時才後悔沒把秘笈及心法傳授給徒弟,所以需要有人去為他們記錄及傳承武術文化。」他在3年前建立香港國術總會,想為師父們出書立傳。武打電影中常有的門派相爭,也是真實存在的,一來他們不想將寶貴的內功心法外傳,二來都認為自己的門派才是「正統」。因此為了出版武術書籍《武林薈萃》,王嘉恩付出了很多心血。該書作者之一江志強師父說,從來沒見過那麼多師父在同一本書裡出現。王嘉恩的用心,感動各派大師,所以當王嘉恩赴福建參加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換屆選舉大會並被推選為副主席時,有近20位師父去到現場為他「撐場」。
談及南少林之行,王嘉恩相當興奮。大會上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參與者。看到國術漂洋過海,在瑞士等國生根發芽,王嘉恩更覺慚愧:為甚麼我們自己國家的東西,外國人比我們更擅長,這也大大刺激到他。未來他想將香港打造回「武術之都」,並認為香港有先天優勢:「戰爭時好多著名師父都逃難到香港,已經有了很好的資源,而且那時候娛樂活動還沒那麼豐富,男人都以練武為樂,所以李小龍能出來,他拍的戲宣傳力度很大。」但是,他也坦言做起來有難度,畢竟中國武術在香港新一代的普及度並不理想。他說,現時青少年同中國歷史脫節,因此他們需要費心思創新活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例如同電影《葉問》合作,設計了新潮的練功服;或將國術結合現代心理學,讓學生上武術堂也能提升精神修養,鼓舞青少年抗逆。

在《葉問3》首映禮與好友甄子丹合照
本文原載於《知識》雜誌12月號,作者Aki
圖/來源於Aki
往期推介
除了《你的名字》帶來的感動,2017年還有甚麼能夠感動你的電影? |知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