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相機的「遊吟詩人」:菲傭女孩鏡頭中的香港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她是香港幾十萬菲佣中毫不起眼的一個
卻又是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她叫Xyza Cruz Bacani,28歲
10年前媽媽帶她來香港一起打工
每天在小孩的啼哭聲中醒來
又在廚房油膩的碗筷中睡下
她說青春是灰色的
作為一個菲佣永遠無法融入這個社會
直到,她拿起了相機……

周末的香港,你總能看到
在鋪着紙板的天橋或者空地
聚集了很多菲佣
吃零食,玩手機,聊天
不用粵語,也不用英語

只有她不同
每個周末她都帶着相機
尋覓香港的每一個角落
紀錄下整個城市的白天與黑夜
擦肩而過的路人和旅客
一年又一年,整整拍了六年

2015年在哈姆丹國際攝影賽上,她贏得了第一
打敗了其他60000多份作品
成為了萬千人中最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一塊磨砂玻璃的後方,
一個小女孩透過縫隙張望外面的世界
好奇的眼神,張大的嘴巴
無一不透出對這個世界的渴望
而毛玻璃,像是擋在中間的疏離感
彷彿隱喻着城市間每個孤寂的個體
也只有在按下快門的這個時候
Bacani她不是菲佣
而只是一個背着相機的女孩

她鏡頭裡的維多利亞廣場
每個人都匆忙走過
好像都懷揣着遙不可及的夢想
和她一樣

零交流的情侶
在吃飯時,彷彿只和手機談戀愛
靠的那麼近又感覺那麼遠

陪伴自己最多的
是自己的影子
站在街口,站在路邊
站在弄堂,站在小巷
朝着不同的方向,流露哀傷和迷惘

地鐵上的上班族,
卻已經沒有了體面可講
萍水相逢
為生活癱成一副模樣…

擁擠的車廂裡
父親在人群中親吻孩子
孩子帶笑的眼睛
流露出在這城市中無處安放的純真
手伸起來緊緊抓住扶手
像是抓住一些什麼樣的夢想

香港的夜沒有了白天的繁華
可它依然是活的
是她感受到的城市的溫度
就像黑夜裡擁抱在一起親吻的愛人
旁若無人的,只有他們自己能感受到的溫暖

鏡頭裡,
還有碼頭未升起的太陽
港口滿岸船舶的黃昏

街角邊,
連成一個三角形的
互不相識,各有煩惱的陌生人

還有香港日常景象中再平凡不過的場面
行色匆匆的人中
高樓大廈間的小巷裡
總會有身形佝僂的人
Bacani擅長拍的人物
總能在黑白勁頭裡,找到真正的靈魂

電梯也是她熱愛的情景之一
作品中的很多副都與電梯有關
或許因為,
這代表了離別
也代表了重逢

Bacani還深入到白求恩女性之家
記錄被虐待的移民女傭生活
在香港,有成千上萬的外佣
她們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
湮沒在香港人來人往之中
擠在小小的房間里,沒有人笑,也沒有人開口

22個床位,擠了28個人,
共用一個很小的廚房和廁所
庇護所提供臨時的住所與食物
但根本上,他們依然不能算作有一個
「家」…

這張照片里的Shirley
背部、手臂被燙致三度燒傷
僱主卻不僅拒絕支付病假工資
反而終止了合同
Shirley只好到庇護所尋求法律援助
她舉着之前拍下的照片
並沒有面對鏡頭,也什麼都沒說

離開的時候,
那個女人對着鏡頭,眼神有些凌厲

之後Bacani和白求恩庇護中心合作
用自己的鏡頭講述她們的故事
來幫助這些無助的外鄉人
她的攝影之路
從這個讓她疲憊謀生的城市開始
讓她從吸引,抗拒,到愈發著迷
從喧囂的旺角
再到安靜的離島
包裹着每個時刻的光影

一面是菲佣,一面是攝影師
身份的落差,讓Bacani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贏得Justice Centre Choice Awards人權獎
又勇奪世上獎金最高的哈姆丹國際攝影賽
作品登上了《紐約時報》
還接受了CNN的訪問

在展覽上她踮起腳尖掛起了一張張作品
身後是一聲高過一聲的讚賞
她不再是過去那個
一周只能休息一天的菲佣
她回到菲律賓成為專業攝影記者
用自己的鏡頭為底層人民說話
往後的日子裡,鏡頭裡的景色
也會從香港,切換成不一樣的菲律賓

當你懷揣孤獨的夢想
獨自走在夜晚的街巷
不要害怕前路暗淡又漫漫
城市裡雖有無根的心靈
光明也總會到臨

即使和香港人說著不一樣的語言,
有著不一樣的膚色和樣貌
但按下快門的一瞬間,
所有隔閡都會消失
人和人是平等的,
是可以通過鏡頭交流的
她能看到他們的靈魂

如果沒有了解過她,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專業攝影家,或者在攝影學院上過類似的課程。
但誰又能一猜即中,她出生在為香港輸送大量菲傭人員的新比斯開省,17歲那年,為了弟弟妹妹學費放棄學業來到香港。

她很漂亮
渾身上下都充滿像是「遊吟詩人」
一樣的氣質

人類生存的窘迫
她用黑白鏡頭
把最後一絲矯飾的從容擊毀
我們看到赤裸裸地人生百態
七情六慾
你可以是面無表情
但一定被看穿魂魄

她說,以後會拍更多的照,去到更多不同的國家。
她可能會用下一次的鏡頭告訴你,其實不用感到絕望,人生不管怎樣,總會有一件,是會讓你感到快樂的事。
整理/實習編 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除了《你的名字》帶來的感動,2017年還有甚麼能夠感動你的電影? |知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