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上過的……教學樓 | 知香江

再不點藍字,機會就要飛走了哦
香港富豪資助教育和慈善机构是常有的事,例如赞助學校起教学楼,這些建筑物便常以富豪的名字命名。
實際上,高校以名人或企業命名教學樓、學院甚至整座大學的做法歷史悠久,也是全球各地院校募集資金的慣常做法。其中,港校的做法會更嚴謹,遵循規範的程式:一般先由現任教職員工或者學校基金會成員提名,然後交由校董會討論,與此同時廣泛徵集民意,最後經投票決定。整個過程公開、規範、透明,學校師生甚至社區民眾都可以發表意見。
今天實習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香港各大高校的命名樓,以及那些「熟悉的陌生富豪」背後的故事。
李嘉誠
命名醫學院教學樓起爭議
雖然命名教學樓已成慣例,但對於不少校友來說,以新名取代有一定歷史的舊名往往令人「接受唔到」(接受不了)。發生於2005年的「李嘉誠醫學院命名風波」就是一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原稱「香港大學醫學院」,坐落於香港島薄扶林,是香港僅有的兩所醫學院之一。

2005年5月7日,港大宣佈獲李嘉誠及李嘉誠基金會承諾10億港元捐款,5月18日,港大建議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向李嘉誠及其基金會的慷慨捐贈致謝,並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但此決定引起了醫學院部分舊生的關注及反對,21名港大醫學院校友聯署反對醫學院命名,參與聯署的校友包括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學會副會長史泰祖、會董陳以誠、謝鴻興及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等。
父親節當天,更有八十多名醫科畢業生穿上醫生袍,在港大醫學院靜坐。他們高舉「愛港大,名不改」的紙牌,要求校方收回成命。不少校友認為,冠名會切斷醫學院過去的關係,令他們的歸屬感受到衝擊。又說,整間醫學院是師生多年的成果,校方不應只向「錢」看,以商人的名字命名。

最終,在2006年1月1日,醫學院還是正式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命名爭議也告一段落。
除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也有一幢「李嘉誠樓」,是當時校園新落成的最高樓。位於理大校園正中央的李嘉誠樓高十八層,實用樓面面積共約一萬五千六百平方米,為理大第六期校舍發展計劃的核心部分,除設有供學生使用的電腦設施、教學室和演講廳外,亦有學系、行政部門辦公室及教職員餐廳等。
邵逸夫
沒在「逸夫樓」上課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上過大學
說起命名教學樓,第一個能引發廣大學生共鳴的莫過於遍佈全中國的「逸夫樓」了。「六叔」雖然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但毋庸置疑是捐贈教學樓最多的香港富豪。
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在內地持續捐資辦學,迄今,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專案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專案。邵逸夫晚年撥出資金,成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表彰在教育和科研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光在香港,「八大」中就有6所學校、共有17座邵逸夫所捐贈的教學樓或設施場所。香港大學擁有邵逸夫樓,逸夫苑,逸夫教學樓,其中,邵仁枚樓亦為邵逸夫捐贈,邵仁枚是邵逸夫的三哥,在1930年與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該命名亦是紀念邵氏家族對大學的捐獻。
香港浸會大學一共有五個校園區,分別是「善衡校園」、「浸會大學道校園」、「啟德校園」、「石門校園」和位於九龍塘聯福道的「逸夫校園」。「逸夫校園」於1995年落成啟用,占地 9,000 平方米,特色是設有開揚的空間和廣場,以及一條貫通整個校園的大道。此外還有逸夫行政樓,邵逸夫大樓。

香港城市大學雖然沒有「逸夫樓」,但擁有邵逸夫圖書館和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則有邵逸夫體育館;香港中文大學則有逸夫書院,邵逸夫堂,邵逸夫夫人樓,逸夫科學大樓,甚至還有以中餐為主的「逸夫小廚」。還有樹仁大學,有以六叔原配夫人命名的邵美珍堂。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中心
來往過「逸夫樓」的大學生,自然都知道六叔的英文名為「Run Run Shaw」,點解六叔的英文名如此獨特?
「Run Run」來源亦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指出,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如果用漢語拼音拼寫應為「Shao Ren Leng」,又因滬方言前後鼻音不分,便讀成了「Run Run Shaw」。亦有人認為這和六叔早年在南洋拿著菲林(膠捲)到處走有關,有傳他事業起飛前經常要為生活奔波,在南洋拿著菲林走來走去到各大戲院播放,因此他取名「Run Run」,有跑腿的意思。多年前邵逸夫接受黃霑訪問,就提起他聽到的一個版本,他說:「我在當office boy,老闆常常揮手叫我跑過去:『Run!Run!』於是我的英文名字變成Run Run。」
據說,如果「逸夫樓」在當地核算所需費用超過邵逸夫的預算,「逸」字的最後一個點會缺筆,而如果他全額出資建造,則是全字。
所以,你們學校的「逸夫樓」的「逸」字是全字呢,還是少了一點呢?
李兆基&李家誠
家族傳承共同造福教育
2015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裡,恒基兆業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四叔」)排名第二,僅次於首富李嘉誠。從金鋪買賣到房地產「三劍俠」之一,從樓神再到股神,李兆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離不開他的勤勉踏實作風。
「四叔」在教育投資上也是絲毫不遜色,不僅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皆有李兆基樓,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宿舍亦有李兆基堂,還有香港公開大學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亦是他的捐贈。

獲李兆基最多資助的莫過於香港科技大學,其中,李兆基校園位於科大校園的最高點,飽覽全海景,占地約10公頃,建築群囊括了樓高七層的李兆基商學大樓,樓高五層的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盧家驄薈萃樓等。此外,位於科大香港賽馬會大堂旁的圖書館同樣以李兆基命名。李兆基圖書館樓高5層,總樓面面積10,550平方米,館藏約77萬冊,設有2,000個座位供學生、教職員及公眾使用。

不僅如此,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兆基的二子李家誠近期也捐贈了1.5億港元支持科大興建一幢全新創科大樓。新的創科大樓樓高7層,建築面積介乎8000 至10000平方米。科大決定將新大樓命名為「李家誠創科大樓」。

不過,也有教學樓的冠名來自捐贈者以外的人士,如香港大學的莊月明文娛中心、莊月明化學樓、莊月明物理樓為例,就是李嘉誠基金會捐贈用於紀念李嘉誠的髮妻李莊月明。莊月明曾在香港大學攻讀文學學士。而香港中文大學的碧秋樓,則是大學特別應捐款人何添及何賢兄弟要求,以二人母親「鄧碧周」、「梁秋嫻」名字中各取一字作為大樓名稱,以「碧秋」為名的。

此外,以伉儷(夫妻)之名共同捐贈的校友也不在少數,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宿舍第七座即為「陳瑞球林滿珍伉儷樓」,城大的學術樓(二)也於今年4月份被命名為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以表彰李達三博士及夫人葉耀珍女士對城大的支持。
香港賽馬會也是捐贈教學樓的「常客」。科大的香港賽馬會大堂,理工大的賽馬會創新樓,浸會的賽馬會學生會堂等也是賽馬會的捐贈。

在香港人的觀念中,擁有足夠的財富並不代表成功,社會奉獻和社會責任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標準。因此,不少富豪用在慈善事業上的精力比用在企業上還多,推動了香港慈善業的發展。邵逸夫、李嘉誠、李兆基……命名教學樓的背後,更是香港重視教育和慈善事業的體現。
香港市民被稱為「世界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在香港,慈善不僅是一項公益活動,更是一項薪火相傳的事業。有學者認為,慈善事業和機構在香港已經成為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慈善,也賦予了香港更多友善親切的氣質和性格。

整理/實習編 存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