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施政報告,多方面回應社會訴求
文|香港 蔡永雄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增加土地供應為一項長期工作
本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一直以解決房屋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今年的施政報告亦用了較長篇幅來詳述房屋的問題。本屆政府除了透過增加印花稅項的需求管理措施來抑制需求,以及金管局透過實施按揭貸款審慎監管措施,以達致本地首次置業人士優先外,政府還透過檢討和改劃土地用途、增加發展密度、開拓新發展區、適度填海等方式,多管齊下去增加短、中、長期的房屋土地供應,並已有初步成效。未來數年公私營房屋供應將持續增加。公營房屋方面,現時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在2016/17至2020/21年度五年期的公營房屋預計總建屋量為94,500個單位,包括71,800個出租單位和22,600個資助出售單位,遠較2012/13至2016/17年度五年期的68,900個單位為高,並維持穩定增長。私人房屋方面,根據2016年12月底的最新推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的供應量約為94,000個單位,也創下自2004年9月起政府按季度公布供應數字以來的新高,較現屆政府在2012年中上任時預計供應量的65,000個單位高出45%。
即使如此,現時政府要滿足《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46萬仍具挑戰,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預計有44,000個單位的落差,私人房屋供應同樣面對長遠土地供應有限的問題,特別是社會對更改土地規劃、開拓新發展區、適度填海等存在較大分歧。今年施政報告除了提出要持續透過上述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外,還特別提出香港的房屋問題是土地利用問題,社會必須打破劃地為牢的舊觀念,以認真、科學和客觀地重新思考土地利用的規劃,以增加土地供應,提升住屋質素,根本解決房屋問題。事實上,社會必須積極面對土地不足的問題,並於過程中作出必要的取捨,儘早解決土地供應短缺的問題。
鞏固傳統產業 發展創新科技
在鞏固傳統支柱產業方面,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了不少措施,如與金融業相關的1) 推動實施交易所買賣基金互聯互通; 2)兩地基金互認安排的深入發展;3)於年中前完成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程序;4) 與國家部委商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下,工程金額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基建投資項目; 5)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成為採用並訂立尖端金融科技標準的樞紐;6)提供稅務優惠發展飛機租賃業務; 7)鼓勵研發更多與退休有關的投資產品等。與專業服務業相關的則有1)兩項《仲裁條例》的修訂,分別釐清知識產權爭議的可仲裁性,提升香港作為國際知識產權仲裁中心的地位;2)推動CEPA下廣東實行的開放措施,包括容許香港專業人員註冊執業和企業開業等,擴展至廣西和福建等。這些措施均對香港抓住國家「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專業服務朝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另外,香港也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創新科技是未來的趨勢和重點所在,讓香港經濟可朝着多元化、高增值方向發展,並有助促進年輕人向上流動,帶動整體經濟結構升級轉型,提升香港競爭力及改善市民生活質素。香港在研發方面投入一直較低,2015年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有0.76%,遠低於中國內地、德國、美國和日本的水平。然而,近年創新科技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均持續優於整體經濟表現,反映香港在創新科技的發展上有一定的優勢,如在亞太區位置適中、鄰近龐大的內地市場、具國際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優良的法律制度和獨立的司法、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金融體系等。
2016年部分大型基建項目陸續完工。圖為港鐵南港島線於2016年底通車
自2015年底創新科技局正式成立以來,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不單大力投放超過180億元(港幣,下同)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學和私人企業進行研發,以及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並推動「官產學研」互動合作、協助初創企業開拓內地和海外市場,並吸引海內外人才在港發展事業等,如吸引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港成立機構等,當中不少項目將於2017年正式展開,如「創科創投基金」等。此外,今年施政報告更提出:1)考慮提供稅務和財務優惠,及其他政策支援措施,吸引本港及國內外創科企業; 2)要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加入研究影響、知識及科技轉移成效等作為評審準則; 3)進一步預留土地,包括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一幅超過50公頃的土地,以及大埔、元朗和將軍澳工業邨內可發展的土地,支持未來創新科技及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中長期而言,特區政府更與深圳市簽署了《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成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以及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及其他配套設施,吸引港深兩地及國內外頂尖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進駐,為兩地創科事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展空間及機遇。河套地區的發展正好可以借助深圳高新科技產業鏈成熟的優勢,來彌補香港在這一方面的不足,而近年香港高校在創新科技等研究上亦獲得長足發展,並孕育出不少有潛質可產業化的成果,港深兩地的合作互補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產業化。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更可滿足有關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的融資需求,甚至把產品推銷至全世界,為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持續開展基建投資
在現時全球經濟低增長格局尚未突破,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更多關注本土利益的背景下,「一帶一路」的投資項目及貿易網絡遍及世界各地,正好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香港作為國際樞紐,可以發揮眾多優勢。
行政長官於去年提出的「一帶一路」辦公室,以及金管局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均已成立,今年更進一步提出,特區政府將與國家部委商討如何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基建投資項目,預期香港的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等將會積極參與,讓「一帶一路」由概念轉變至正式合作和項目開展的階段。此外,政府會審視放寬對相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士來港的就業、求學、旅遊等的簽證要求,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發展。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落實興建中九龍幹線、儘快展開十一號幹線的可行性研究,並按照《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的初步建議落實時間表,率先就北環線(及古洞站)、屯門南延線和東九龍線展開詳細規劃工作。同時,其他大型道路工程,包括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將軍澳─藍田隧道、粉嶺公路擴闊工程以及西貢公路改善工程等亦正全速施工。這些基建工程將可提高香港內部的經濟效率,提升本港經濟的競爭力,並為長遠健康發展打下重要的基礎。因此,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和諮詢,以免項目的開展受到不必要的延誤,如人才短缺、部分社會人士的反對等,避免受到新舊基建項目交接的波動所影響。
加大扶貧力度 提高退休保障
現屆政府在扶貧、安老、助弱力度之大,可見於開支的增幅。在2016-17年度,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為662億元,較4年前增加55%。現屆政府因應不同群組的需要,推出多項扶貧助弱的措施,包括「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支援少數族裔共融、促進殘疾人士就業、提升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支援服務等,這些扶貧的努力亦已漸見成效。
近年香港經濟和就業市場平穩發展,加上法定最低工資上調,基層勞工收入增加,令在職住戶的貧窮率顯著低於其他經濟群組的住戶。從上述的情況可見,本屆政府已為未來的扶貧工作奠下了基礎,惟扶貧是長遠的承擔,特別是人口老化將年長人士的貧窮數字增加,相信未來政府的扶貧工作將繼續集中於支援最有需要的人。
此外,政府亦優化現有機制,進一步提高退休保障。施政報告提出了落實退休保障的方向,從兩方面優化長者生活津貼。第一,增加一層高額援助,較有經濟需要的合資格長者(單身長者的資產上限為14.4萬元)每月可領取大約3,435元,即較長者生活津貼2,565元高約900元。第二,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限額亦有所放寬,單身長者由22.5萬元增至32.9萬元,相信上述計劃已在照顧長者和扶貧,以及政府財政長遠的可持續性作出較好的平衡,故只可為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提供支援,而非沒有資產審查的全民退休計劃。此外,施政報告亦建議逐步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
總括而言,施政報告的內容已從多方面回應了社會的訴求。報告提出的措施具體,當中既有措施推動短期經濟增長,也為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打好基礎;既重點提升香港支柱產業的競爭力,也積極開拓新增長點,並大力加強與廣東省、以至全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更好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既重視經濟發展,亦關注到改善民生、房屋、安老和扶貧等,符合香港實際和廣大市民的切身利益。
作者係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全文刊載於2017年二月號《紫荊》雜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