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後的「造神者」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慈眉善目的觀音、威武莊嚴的關公、和藹慈祥的如來佛,香港很多人都拜神拜佛,然而這一尊尊神佛像從何而來?

蕭炳強師傅一手一塊木坯、一手一把刀,幾下功夫,雕刻出佛像的神態。「木雕刻技藝——神像雕刻」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而蕭炳強師傅則成為香港目前碩果僅存的「造神者」——神佛像木雕工藝師。

蕭師傅的父親也是木雕工藝師,他從小看著父親做木雕,雖不知道父親雕的是甚麼,卻覺得一個個人像很有趣,耳濡目染下對木雕產生興趣。雕木要用刀,父親覺得太危險不準蕭師傅碰刀,然而父親愛打麻雀,有次趁著他出去打麻雀,當時年僅8歲的蕭師傅偷偷地拿起刀和木,憑著平時觀察父親的動作,「我從地上撿了一塊木頭,木頭有個三角位,我就開了個眼口鼻。」
父親回來後,看到他雕刻的面像甚麼都沒說,只是內歛地笑一笑把木雕放在一邊。父親雖然沒有對蕭師傅的「處女作」作任何點評,然而自始後開始教他做雕刻。「剛開始時,父親只讓我雕字,主要訓練我用刀的基本工,以及如何看木,做木雕要懂得順應木紋,否則雕刻出來的作品容易爛。」

自學成才 精通各派
蕭師傅得父親遺傳及親自裁培,中學時期技藝已相當純熟。父親教他的主要是廣東派的木雕,但蕭師傅後來發現寧波派的神佛雕像非常精美,雕工精緻細膩,造型神態古樸生動、姿勢工架具京劇風格、金彩相間,相比下廣東派則較簡單。蕭師傅一心欲學寧波派,可惜寧波師傅不外傳技藝,於是他先幫一間古董公司修復神像,慢慢觀察自學。單是佛像表面的金箔就研究了幾年,廣東佛像都用金箔一層層貼上去,但這種方法有接駁口,會影響面部表情的精緻度。後來他才知道原來寧波派的做法是,佛身用金箔,但頭部用金箔磨成金粉再刷上去,這樣就不會有接駁口。蕭師傅經過不斷研究及練習,精通不同派別的木雕,至今入行超過半世紀,經他雕刻的神佛像多不勝數,蕭師傅對每一件作品都一絲不苟,他坦言:「雕刻一尊好的神佛像要有心性修行,製作不合規格的佛像不是功德,是罪孽。」

神像雕刻是一門技術要求極高的工藝,除了掌握雕工外,必須了解中國各宗教的背景、神佛像的故事及每個角色的性格容貌特徵等,這樣才能雕出神佛像的神韻形態。而雕刻一尊神佛像工序非常繁多,包括設計、選材、鑿坯、雕刻、拼接、打磨、上灰、底漆、貼金箔和上色等,滿載前人的智慧與工藝精神。做雕刻所用的木也有講究,有些木較鬆軟、有的較粗硬,木太硬難雕刻,太軟則難塑形,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常見的多用樟木,除了因爲它防蟲耐用外,樟木軟硬適中且有韌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木雕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刀,刀種、形狀、大小多至百種,如圓刀、平刀、斜刀、三角刀等,雕刻不同圖形或部位需要用不同的刀具。除了主要的雕刻刀外,還會用到其他輔助工具如:敲錘、木銼、斧子、鋸子。斧子、小型電動木工拋光機等。
沒人入行 技藝恐失傳
神佛像雕刻絕不容易,蕭師傅說最難的就是打坯,因為不能畫草圖,直接在木頭上塑形,需要有一定的功底才可做到。蕭師傅雙手的道道傷痕見證了他與木為伴50載的艱辛歷程,「做木雕很辛苦,受傷是必經的階段。做木雕需要耐性,同一工序可能要重覆上百次地練習,雕一件作品分分鐘要花幾個月時間,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學。」說到木雕技藝難以承傳下去,蕭師傅感慨地說,「沒辦法,植物沒有泥土如何生長?木雕是一門藝術,可是現在根本沒人懂得欣賞。」


縱然這門技藝面臨失傳,但蕭師傅仍在盡最後努力,通過舉辦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向大眾介紹及傳授神佛像雕刻的心得。
文/知識傳媒
圖/知識傳媒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