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紅」泡麵——出前一丁,你吃過嗎?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小
時候看TVB電視劇,只覺得劇裡的人都對即食麵有著異乎尋常的偏愛,早中晚都要吃,動不動就會問:「餓不餓,我下面給你吃?」

後來去了茶餐廳,才發現香港人真的把即食麵當作和米飯粉絲一樣平起平坐的主食
有些時候,即食麵的地位甚至更高些。

在香港,即食麵基本上除了「公仔麵」就是「出前一丁」了,其他品牌的即食麵都被統稱為「公仔麵」。
在茶餐廳點餐,可以選意粉、細面或者公仔麵,但若是選更高貴的出前一丁,經常需要多加三塊錢。
並且還衍生出點單界的術語,將普通公仔麵換做出前一丁稱為「轉丁」。

並且,在香港人眼中,即食麵不是隨便泡一下就可以敷衍的食物,而是需要有嚼勁有彈勁,軟硬適中,爽滑利落。
一個堅定的公仔麵狂熱粉的朋友,因為餐廳沒有公仔麵,就換了一家店吃,理由是「冇公仔麵的餐蛋面,同冇夢想的鹹魚有咩區別?」

究竟為什麼香港人如此熱愛即食麵?事情要從六十年前說起。
1958年,日清公司在日本成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即食麵——雞湯拉麵。雖然叫做雞湯,但是其實最早的包裝裡甚至沒有調料包,調味都是靠麵餅自帶的味道。
雞湯拉麵大受歡迎,便出現了大批效仿者。
於是日清進一步改良配方,推出了帶調料包的「出前一丁」,在日語中是「速遞一份」的意思。日清公司還專門為其設計了卡通形象,香港人親切地稱其為「清仔」。

香港工業家周文軒來到日本,參觀了一家即食麵工廠,訂購了即食麵在自家的合作社中提供給廠里員工食用,但是沒想到,在員工中反響極好。於是周文軒又從日本引進了製作機器,創立「永南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本土的「公仔麵」。
當時的公仔麵和出前一丁一樣,都是樸素的麻油口味。只不過公仔麵還附送一小包醬油。對於患有味精恐懼症的港人而言,醬油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配料。

香港人對味精的深惡痛絕,甚至催生了一道創新菜式——蔥油雞扒撈丁。
「撈麵」即是「拌面」,香港老字號蘭芳園用爽滑的出前一丁代替傳統雞蛋面來拌,舀一勺油汪汪的姜蔥末,雞扒煎得脆香多汁,再淋上濃色的滷水醬油,就是無聲的誘惑。來到香港的遊客,九成都要去蘭芳園參拜這碗蔥油雞扒撈丁。
但據蘭芳園老闆說,撈丁的發明其實一點也不神秘。當時出前一丁的調味包含有味精,煮出來的湯底喝多了容易口渴,因此他們才想出拌面的方法,無意間竟成為經典。

但就算有蔥油雞扒撈丁的加持,價格較為昂貴的出前一丁還是沒辦法吊打公仔麵。公仔麵的口味也越來越多,還推出了冬菜油味(廣東人摯愛)、雞蓉味、沙嗲味等等。
1989年,出前一丁針對公仔麵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將價格壓至低於成本價出售。與此同時,日清公司以大價錢向永南食品公司提出收購邀約。在雙重壓力下,永南食品接受併購,公仔麵和出前一丁合為一家,出前一丁也成為了香港泡麵江湖中當之無愧的一哥。

對他們而言,即食麵不僅僅填飽肚子的食物,更是一個記憶開關。熱水衝下,熟悉的香氣騰起,那些趕得焦頭爛額的deadline,那些侃天侃地的夜談,那些獨自一人吃面的夜晚,隨着味蕾蘇醒,全都鮮活得歷歷如昨。
甚至所謂「健康」、「天然」的原則,在這蘊騰的熱氣和香味中,變得也沒那麼重要了,這才是泡麵最動人的時刻。
這款在香港人中廣受歡迎及好評的食物,很快,傳到了同樣對吃很有研究和追求的大陸人耳朵裡。現在網購事業、物流事業如此發達,你隨便上某寶某貓一搜,都可以搜出一大摞購買渠道。人們抱著躍躍欲試、等著被驚艷味蕾的期待,紛紛湧入網上購買。
然而結果是?
在不愛調料包、不喜歡味精的港人眼裡,出前一丁是即食麵中的NO.1,但在吃慣了天南海北各種重口味大魚大肉的內地人眼裡,出前一丁的味道就寡淡太多了,甚至有人說:「沒有調料包的方便麵,有什麼好吃的?」

「抱著很大期望這一口面能讓我產生跟日本人一樣驚艷絕倫的表情,然而吃完以後的我是↓」

「我以為第一口下去會讓我有『仿佛這已經是春天』的驚艷,然而,我只有↓」
「嚼著吃真的不錯,可是我買了整整一大箱就是為了嚼著吃的?!」
這其中的差異大概就在於,香港人對食物的要求大多是精細、精緻、味道與營養同樣重要。而很多內地人,大部分都比較偏重味蕾的感覺,要刺激,油膩也好麻辣也好,最重要要有味道。
總而言之就是,大家想方設法讓自己能夠吃得好,吃得爽,而我大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吃的。
文、整理/實習編 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