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1881」前水警總部,香港有哪些學校是法定歷史古蹟? |漲知識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香港盤根錯節的歷史,讓這座城市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很多戰時、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蹟被保存至今,並一直為後人沿用。這其中,許多具有宗教特色的校園、書院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從外貌到其內裡。截至2016年5月20日,香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一部分位於學校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有哪些校園建築物是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島
相較於九龍而言,港島像是富人區,去過香港的朋友們應該也很清楚港島和九龍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外國人更是扎堆在上環、中環、金鐘一帶,「半山」則是富人區中的代表。所以港島一帶名校多,帶有「歷史古蹟」符號的建築物也是扎堆存在。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香港首批女子學校之一,部分學生更是香港大學首批女畢業生。該校原址在堅道27號,1923年始遷往列堤頓道現址,由威爾斯親王於1922年4月7日訪港期間奠基。1924年1月25日,校舍由當時督憲司徒拔爵士之夫人主持開幕。
主樓樓高4層,由四翼組成,學校禮堂圍攏於中央。牆身用以麻石及紅磚築砌,屋頂為金字形木桁架及中式瓦面結構,設計概念和布局與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相類似,別具特色。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由著名巴斯裔商人及慈善家麼地爵士捐貲興建,是校園內最古老的建築物,於1910年動工興建,至1912年落成。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本部大樓被用作臨時醫院。日佔(1941至1945年)後期,大樓遭受嚴重破壞,1946年10月才復課。
這座樓高3層,比例勻稱,由多條愛奧尼式花崗石石柱支撐的紅磚大樓,布局工整。大樓以正面中央鐘樓作為中軸線,每邊各建角樓兩座。入口門廊和東、西兩面的女兒牆上均飾有三角形山花。

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大學堂糅合了都鐸、哥德及新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約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建築物亦因此命名為「杜格拉斯堡」。法國外方傳道會(又稱「巴黎外方傳教會」)其後於1894年購入杜格拉斯堡,還將它易名為「納匝肋修院」。法國外方傳道會於1953年撤離納匝肋修院。1954年,香港大學購入納匝肋修院,並計劃改作學生宿舍。大樓自1956年起用作男生宿舍,名為「大學堂宿舍」。
納匝肋修院的主要建築特色仍得以保存。大樓一樓和二樓的柱廊飾有石柱,並建有具都鐸建築風格的尖拱。屋頂上的雉堞式女兒牆和小尖塔及角樓,是這座城堡式建築物最矚目的建築特色。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孔慶熒樓是由遮打爵士、佐敦教授及其他人士捐助建成,原作學生會之用,於1919年2月由當時的總督司徒拔爵士正式揭幕。二戰後,建築物曾暫作校務處,其後於1974年改用作高級職員休息室,1989年至2012年期間由音樂系所用。1986年,為感謝孔慶熒先生家人慷慨捐助,正式命名為孔慶熒樓。
孔慶熒樓樓高兩層,是一座具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大樓中央的半圓形屋頂別緻矚目;左右兩翼則為長方型副樓,兩翼的南立面均豎立了高矗的煙囪,而北立面則建有柱廊。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
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先生於1929年捐助興建,作大學中文學院之用。大樓於1931年9月28日由當時總督貝璐爵士揭幕。大樓用作中文及其他文科課程的主要授課地點至1950年代初。1982至2012年期間,大樓由亞洲研究中心使用,現在用作饒宗頤學術館。
鄧志昂樓樓高3層,是一座設計勻稱的平頂建築物,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四面各樓層窗戶均沿垂直軸線排列,整齊有致。外牆飾以模仿琢石鑲嵌造型的上海批盪,地下和1樓之間的外牆更有希臘式螺旋紋飾帶。


中環堅尼地道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分別建於1920年及1925年,是校內僅存的戰前建築物。
1875年,喇沙修士會6名修士接辦救主書院(創於1864年),將該校易名為聖約瑟書院,至1880年成為津貼學校。鑑於學生人數日增,學校於1876年遷往堅道,其後再於1881年遷往羅便臣道以北的己連拿利。1918年,校舍遭地震嚴重損毀,遂遷至堅尼地道7號現址,即德國會所舊址。聖約瑟書院北座於1920年啟用,設有多個課室;西座則於1925年啟用,內設教堂、禮堂和實驗室。日佔期間,曾被日軍用作醫院倉庫。
聖約瑟書院北座樓高4層,兩端各有一座塔樓,各層均有迴廊。北座面向紅棉路的外牆有兩層高的巨型愛奧尼亞柱式;另一面面向校園內多用途球場,這一立面設有9個柱拱修築而成的迴廊,中間部分建有舍利安拿式山牆。西座亦是樓高4層,由實心牆築成,牆上開設窗洞,頂部建有小塔。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
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不但是本港仍提供寄宿服務的校舍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棟,亦是赤柱拘留營的少數遺址之一。
聖士提反書院由聖公會班為蘭會吏長,以及何啟爵士、曹善允博士等多位華人賢達所創立,祈能以教育救國。聖士提反書院最初於1903年在西邊街建校。現時的赤柱校園於1928年施工,而書院大樓是最先落成的建築物,於1930年3月25日開幕。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同年聖誕節佔領聖士提反書院,發動「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日佔時期,聖士提反書院連同鄰近的赤柱監獄守衛宿舍被用作赤柱拘留營。戰後,聖士提反書院於1947年重開。
書院大樓建築具晚期過渡時期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特色,同時受現代主義風格影響。大樓呈「H」形,包括東、西兩翼,由中座連接起來。大樓的粗灰批盪、寬闊懸挑的屋簷、拱形門窗和拱形迴廊均是典型的工藝美術風格建築特色。

半山般咸道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於1926年落成,為本港現存6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之一。其餘5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包括前九龍英童學校(建於1900至1902年間)、前山頂學校(建於1915年)、前鰂魚涌學校(建於1926年)、長洲官立中學(建於1928年)和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建於1936年)。
英皇書院前身為政府於1879年在第三街興辦的西營盤學校,其後於1891年遷往薄扶林道。現位於般咸道的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西營盤學校同年遷至新校舍,並易名為英皇書院。
日佔期間,日軍將校舍用作飼養軍用騾馬的馬廄。校舍在戰時遭嚴重破壞,經修復後於1950年重開。校舍於1926年落成時,建有東翼、南翼和北翼,而位於般咸道和西邊街交界正門入口的弧形柱廊上則建有鐘樓(現已拆除)。校舍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特色舉目可見,例如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簷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

伯大尼修院
伯大尼修院於1875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療養院,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提供休養的地方。伯大尼修院自1875年建成至1974年關閉期間,共接待了約6,000名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會在東亞地區從事傳道工作的重要地點。
伯大尼修院其後由政府接管,並於1978至1997年期間被租予香港大學使用。2002年,政府決定將伯大尼修院租予香港演藝學院,改建為其電影電視學系的校舍。伯大尼修院的修復及改建工程於2006年完成,修院自此成為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
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築風格,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設計布局對稱。建築物四面均有外廊,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硺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遊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其美侖美奐的小教堂最具特色。
九龍
相比較港島擁有歷史古蹟名頭的建築,九龍就顯得略為單薄。
尖沙咀前九龍英童學校
前九龍英童學校是本港現存最古舊的英童學校建築。何東先生(後晉封爵士)於1900年捐贈15,000元資助港府於九龍半島興建新校,於1902年4月19日正式開幕。校舍為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但亦因應本港氣候環境,建有寬闊遊廊,高樓面及金字瓦頂等。重修後,闢作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地方。

瑪利諾修院學校
瑪利諾女修會於1921年來到香港傳教和服務,並於1925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該校最初是一所幼稚園,校址位於柯士甸道。1931年,聖德肋撒堂成立後,學校管理層認為發展中的九龍塘區是瑪利諾修院學校的理想選址。窩打老道的新校舍於1933年開始興建。
1936年5月,香港總督郝德傑爵士(1884至1951年)為學校主樓主持奠基儀式。翌年,瑪利諾修院學校遷至新校舍,為幼稚園至預科程度學生提供教育。學校運作因二戰中斷,由1942至45年曾改作日軍醫院。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二戰前開始興建,於1953年竣工。1960年,學校的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的新校舍,此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一直由小學部使用,而主樓旁邊的修院在1997年當小學改為全日制後,亦歸小學部使用。
1937年,學校主樓落成。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布局設計,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校舍建築群的自由新都鐸風格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築設計特色,包括裝飾派藝術、羅馬式、新喬治亞風格和哥德復興式。禮堂內羅馬式的拱頂天花、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尖拱門、四坡或斜折線形屋頂和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均是主樓顯著的建築特色。
瑪利諾修院學校的主樓及其布局保存甚佳,多年來並沒有經過明顯的改動或改建,校舍內仍保存著古色古香的裝飾和地台,提高了該建築群的整體性價值。
看到最後,相信大家都跟小編有一樣的感覺。就是這些校園古蹟,大部分都是帶有宗教色彩,並且有鮮明的上世紀西方建築風味。這跟香港特殊的歷史背景劃不開關係,也是現在被人所津津樂道的香港特色之一。其實除了學校名稱、建築風格,香港的街道名也是頗有特色,中西結合,下回小編就帶大家來細細研究,那些街道名字中,告訴我們的故事。
文、整理/知識傳媒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