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標準是選舉行政長官的試金石

三月即將舉行的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是一場關鍵時期的關鍵選舉。香港回歸已邁入20周年,新一屆行政長官將帶領全港市民走過「50年不變」的中期階段。這是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由探索試驗期逐步邁向穩定成熟期的關鍵轉折點,必將面臨政制、經濟、民生等諸多問題的重大挑戰。選擇什麼樣的行政長官,決定著香港能否攻堅克難,闖過險灘,始終走在繁榮穩定的康莊大道上。

四個標準成高度共識

為此,這屆行政長官選舉香港各界格外關心,中央政府也高度關注。新年伊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受《紫荊》雜志專訪,明確提出關於香港行政長官的四個標準: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和港人擁護。

一石激起千層浪,四個標準一經提出,被香港媒體廣泛轉載,充分討論,內地和海外媒體也多有關注。四個標準不僅受到了香港愛國愛港陣營的一致擁護,也罕有地沒有被境外敵對勢力和香港反對派群起攻擊,迅速成為香港社會的廣泛共識,成為評判行政長官參選人的試金石。在試金石的砥礪下,誰是真金越磨越亮,誰是鍍金表裡不一,誰是爛銅不堪一試,中央和香港市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四個標準中,愛國愛港是對下一任行政長官最基本的要求。怎樣看是否愛國愛港?可能大部分參選人都會自稱是愛國愛港隊伍裡的一員,但關鍵時刻考驗人:是堅定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還是迎合反對派的選票見風使舵、曲意逢迎?是為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負責任地提出穩健的參選政綱,還是不顧香港實際空口許諾,打倒昨日之我四面討好?對比之下,就能清楚辨別誰是真正的、高標準的愛國愛港者。

中央信任是最具決定性的條件。基本法規定,香港行政長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中央對行政長官的任命是實質任命,唯有對當選人充分信任才會授與大任,如果對當選人不能信任或充滿疑慮,絕不會降格以求。這種信任建基於中央對參選人和當選人長期、全面、綜合的考察上。比如那些曾經在治港的重要崗位上迎難而上、「好打得」,想幹事、幹成事的參選人,無疑會受到中央信任,得到中央支持;而那些在關鍵時候為一己利益,拋開重要公務不履職,給政府運作造成相當程度影響的人,無疑會被中央打上問號。

管治能力是香港社會和中央都高度看重的一個重要條件。面對香港政制、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下屆行政長官要帶領香港跳出傳統束縛,打造新的發展格局;要考慮市民對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殷切期望,解決住房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教育問題和青年發展問題等;要能平衡商界和基層的發展利益。解決這些複雜問題,對管治能力有很高要求,需要多領域、高層次的管治歷練方能養成。而那些長期在單一領域hea(敷衍)著做,管治理念明顯傾向單一界別、單一階層的人,很難在一夜之間成為「管治天才」。

港人擁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根據基本法,行政長官由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依法產生的選舉委員會代表了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意志,參選人誰能以更美好的抱負、願景、政綱贏得多數選委票支持,便說明贏得了港人擁護。那些在西方資金扶持下的所謂民調機構,時不時拋出一些玩弄於他們股掌之上的所謂民意指數,只能是貽笑大方。

林鄭月娥完全符合四個標準

從目前選情進展看,林鄭月娥得到的選委提名票遙遙領先,大部分民調結果包括那些戴有色眼鏡的民調,都顯示大部分市民認為林鄭月娥會贏得這場選舉。從品行、擔當、能力到民意支持,林鄭月娥完全符合四個標準的要求,無疑是下屆行政長官最合適的人選。香港有人說林鄭月娥是「欽點」的下屆行政長官,此一說法毫無根據,也不符合行政長官要先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事實,但又恰恰說明在港人心目中林鄭月娥得到了中央的信任和支持。

香港社會普遍希望產生一位有擔當、有能力的新行政長官,帶領香港社會向前走。而愛國愛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擔當,在這一點上林鄭月娥為人表表。她在政改一役中堅韌不拔,始終遵從基本法推進「普選」,體現了良好的政治擔當,得到中央的充分信任。這次選舉,林鄭月娥在多人搶跑宣佈參選、早早投入備選工程的情況下,一直堅守崗位,直至基本完成施政報告草擬工作才辭職參選,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了一個多月,但贏得社會各界的讚賞。

在管治能力上,她作風硬朗,注重實效,尊重民意,施政實績有目共睹。最近提出的教育、稅務和房屋三大改善性政綱很有針對性,讓很多長期轉不了正的短期合約教師、因稅負缺乏研發資金的初創企業和置業遲遲上不了車的中產家庭看到了希望,又贏得選委和市民的肯定。

相比之下,有人為了參選,在自己擔綱的財政預算案制定的節骨眼上,卻拋下工作崗位,對政府工作造成很大影響,被抨擊沒有大將風度,缺少擔當;宣佈參選後立場搖擺,多方討好,左右逢源。一會兒講休養生息,一會兒又要同時解決「23條立法」和政改問題;一會講審慎理財,一會兒又突然好大喜功,拋出「六成人住上公營房屋」的畫餅等,施政理念飄忽不定,見風使舵,管治能力和管治品質與林鄭月娥比較孰強孰弱,高下立見。

要警惕反對派的誘惑利用分化伎倆

四個標準既是檢驗參選人是否合乎行政長官要求的試金石,又是參選人政治品質、做人品行能否經得起名位誘惑的試金石。

平心而論,多數行政長官參選人出來參選,不管主要出於什麼目的,也都有為香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意和初心;從參選人本身情況看,不少人這麼多年也為香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績。但四個標準像面鏡子一樣立在那裡,參選人在參選過程中理應度德而處,量力而行。

香港反對派對這屆行政長官選舉早有預判,按照中央四個標準要求,他們自知根本沒有拿得出手、擺得上臺的參選人才。因此成事不足,只求攪渾水,妄圖和西方敵對勢力、某些利益集團一起,找個利益代理人在選舉中賭一鋪,採取誘惑利用分化伎倆「造王」。選贏當中彩,選輸也給香港添點亂、惹些禍。參選人必須對此保持警惕和清醒認識,以免墜入別人設下的圈套和陷井。

對每一個參選人而言,選委提名和提名後爭取選票是對自己政治品質、做人品行的重大考驗。如果參選人不是獲得大多數建制派選委的支持,而是得到反對派的提名,甚至主要是靠反對派的支持才能出閘,無疑就變成西方敵對勢力和香港反對派利用的棋子。如果參選人還自認是愛國愛港陣營中的一員,此時應該當機立斷,選擇劃清界線,回到愛國愛港的軌道上來。如果非但不量力而行,及時改弦更張,還是一意孤行,甚至喪失原則立場迎合反對派需求,圖謀成就個人野心,那就從根本上徹底走到了國家和香港利益的對立面。最後必然落得中央反對、市民唾棄,追悔不及。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華民族每一分子都要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在名位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愛國愛港參選人要有大的定力,克服私心作祟,抵制各種誘惑,做個堅定的愛國者。香港新一任行政長官選舉很快就將揭曉。而作為備受中央信任、港人擁護的新屆特首,則需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展現管治新風,兌現對香港社會許下的政綱和願景。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最新一期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