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科院總裁:港深可聯合打造「中國硅谷」
香港的人均GDP緊追美國,屬於經濟發達地區,但近年香港的經濟增長已到瓶頸。多年來,香港經濟一直倚仗服務行業;與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內地在創新和高科技產業方面正高速發展比較,香港處於起步階段。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規模比現在的香港科學園大4倍,將成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圖為香港科學園
香港要維持在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和發展經濟多元化,發展創新和科技迫在眉睫。毗鄰香港的深圳,近年在科技創新產業方面發展迅猛,已發展成為中國甚至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研發和原型發展基地。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宣布達成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協議,利用港深兩地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打造中國的硅谷。從國家整體利益而言,未來的「一帶一路」策略,需要大量對國際有深度認知的香港專業人士和科技人才的配套。我們應該發揮港人所長,擁抱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 湯復基
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開展合作
為了透過科技研發增強香港的競爭優勢,特區政府於2000年成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是香港最大的應用研發機構,有500餘名工作人員。應科院的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五項重點領域,包括:金融科技、智能製造、新一代通訊網絡、健康科技和智慧城市。應科院在集成電路設計、光電子技術、雲端軟件、新一代網絡、金融科技、智能製造等方面都取得過相當大的成功。
應科院亦很榮幸在2012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這是香港首家獲國家科技部批准的研究中心,其主中心則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內。
應科院希望透過這個平台開拓更廣泛而尖端的科技研究,為國家作出貢獻。我們有信心應科院在未來幾年將以此為基石,全力以赴發展前瞻科研項目,為香港、國家乃至世界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未來,港深科技融合應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方向,實現兩地優勢互補。香港擁有多方面優勢,包括卓越的科技研發和科研管理能力,居世界前列的大學科研水平,良好的教育制度,能吸引全球人才聚首的國際化的大都會,高端儀器引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等。而深圳有多家全球頂級跨國企業科研進駐,高效率原型製造,鄰近東莞的世界工廠,完整微電子、消費電子、通信等生態圈,以及能吸引海內外科技人才和各所大學的畢業生等。在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等方面更居於世界前列,整體創科發展水平不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有很大優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之所以在香港設立創新中心,蘋果電腦之所以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深圳高科原型創建能力是重要考慮之一。兩地科技融合協同發展,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香港的重要機遇,「一國兩制」更賦予了香港科技發展很多新優勢。
河套科技園 助吸科技人才
香港雖有強大研發能力等優勢,但在多方面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缺乏科技人才、市場規模小、創科企業和創科平台少等等,這些都對科技發展構成制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規模比現在的香港科學園大4倍,將成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是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千載難逢的機會,務必牢牢抓住。
目前制約香港科技發展的因素之一是人才缺乏,香港各高校理工科專業每年畢業生總數大概是七八千人,其中工程技術相關專業約三四千人,比內地每年工程技術專業幾十萬畢業生少很多。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啟動運營後,必將吸引大量「海歸」和「港漂」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科技工作,為香港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不論何種行業,如果僅依靠外來人才都非常不利行業可持續發展。香港青年若想投身科技行業,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進入高校和政府研發中心的研發團隊,但能吸收的人才數量有限。二是進入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工作,目前全港約兩千家創科企業,以每間聘請5個人計算,約能吸收1萬人。然而初創企業風險很高,以美國為例,成功率僅5%,所以人才流失率高。三是大型跨國科技企業,能夠吸納的科技人才最多,美國創業者多曾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過。但這卻是香港最薄弱的環節,目前跨國大型創科企業在港設立研發基地很少。正是由於畢業後出路狹窄,香港優秀的年輕人大多可能選讀其他學科而未必首選工程技術相關專業並投身科技行業,令香港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本地科技人才。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未來如能吸引騰訊、阿里、華為等海內外大型跨國科技在港設立研發基地,不但能為有志投身科技行業的青年提供發展機遇,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入讀相關專業,為科技發展提供後備人才,打破本地人才匱乏的惡性循環。
湯復基指出,港深合作在河套地區發展創科,港人應該發揮所長,擁抱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加強港深兩地科技融合,亦有助於擴大市場,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深圳有千餘萬人口,加上香港七百多萬人口,總共約兩千萬人,規模相當於上海、北京,乃至美國大洛杉磯、硅谷等發達地區,如此巨大的人口規模,本身已經有利於經濟及科技發展。如果再將眼光放長遠,香港的研發成果經由深圳推廣到全國各地;深圳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將研發成果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則前景更為廣闊,不論是產生的經濟價值,還是對科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均相當可觀。
發展金融科技最具優勢
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和全球市場,在金融科技、資訊技術、物流、貿易等領域,港深都有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的空間。香港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擁有國際化的金融人才、資金自由流通,運作體制,成熟監管和法例,以及完整的金融生態鏈等等。「一帶一路」倡議涉及60餘個國家、44多億人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金融服務人才,對於香港金融業和金融科技發展都是重大機遇,毫無疑問應該發展金融科技。
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目前都在大力發展金融科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金融科技成為短板,所有金融服務技術都使用外國的,不但對於金融業發展不利,也不符合國家利益。去年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重點提出發展金融科技,不少香港本地金融機構相繼加大研發力度,爭取推出不同類別的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應科院近年堅持不懈,投入大量資源,力推金融科技研發,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成立「金管局-應科院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金融業界研究應用金融新科技,還推出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劃,協助業界培育新一代金融科技專才。區塊鏈是金融科技界最尖端的技術之一,應科院受金管局委託,在去年11月推出首份有關區塊鏈的白皮書,其後又為中銀香港研發物業估值區塊鏈系統,能讓各銀行和測量師互相分享物業估值報告,大幅簡化原本需要大量人力資源和耗時的物業估值步驟,從而降低營運成本。目前該系統已被應用於物業按揭貸款業務。最近應科院還與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緊密合作,為其開辦全港首個金融科技學士學位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提供意見和分享經驗。
美國商務部去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以服務及產品為評分重點,顯示內地位居全球金融科技最具潛力國家/地區的第2位。事實上,內地金融科技近年發展迅速,以互聯網金融產品為代表的各種金融科技產品相繼廣泛投入應用。然而,內地金融業國際化程度、監管、法律等方面仍與香港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深港兩地能夠藉助「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加強金融科技合作,相信在「一帶一路」市場中必大有可為。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