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領域崛起 的少帥精英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搭載「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中國太空事業的成功絕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過程和成功的必備條件,同時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少帥級精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彌足珍貴,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應該具有全面的指導意義。

文|北京 李大光

2016年6月1日至7日,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展出。圖為參觀者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參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模型

中國航天發展成就輝煌

中國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中國航天活動後,始終是按照自己的計劃、技術和經濟實力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到現在已成為航天大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第一,各種應用衛星長足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制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測速、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按照「三步走」的戰略實施,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已經實現。根據系統全球組網建設計劃,2018年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計劃於2020年前,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達到國際一流水准,並具有中國特色。屆時要完成約30顆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射和組網任務。

2015年9月20日,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在太原點火發射並取得成功,標誌著中國長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員。長征6號一次性將20顆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24公里軌道,創亞洲之最。中國研制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也一道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標誌著長征系列火箭從發動機到商業應用實現質的飛躍。

第二,探月工程計劃順利推進。

中國月球探測分為三個階段,即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探測和人類在月球短暫駐留的月球基地建設。目前,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已經完成了第二步,探月工程任務連續成功,創造了世界月球探測史的中國紀錄。隨著「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軟著陸、開展就位探測和巡視勘查」的既定目標,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告一段落。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嫦娥三號」目前已超期服役一年多,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包括「嫦娥」二號、三號、四號3次任務。「嫦娥二號」飛行突破6,000萬公里。「嫦娥二號」任務獲得了7米分辨率月球三維影像,製作完成了優於1.5米分辨率的虹灣區域影像圖,在澄海對峙區發現了月表剩磁所引起的微磁層的存在,進一步測量了月面化學元素,初步對鈾、鉀、釷、鎂、鋁、矽、鈣等元素進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全月球亮溫溫度分布和月壤特征,完成了四大科學目標。在拓展任務中,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交會探測。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采樣返回,計劃的時間為2020年前完成。

第三,載人航天發展迅速。

早在1992年,中國就確立了以建立空間站為目標的航天計劃。這一計劃分三步,第一步是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第三步是最終建成基本型空間站。

神舟系列飛船成功上天。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從1999年到2003年,我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突破了載人飛船再入升力控制、應急救生、軟著陸、GNC故障診斷、艙段間分離、防熱等13項關鍵技術。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此後,「神舟六號」於2005年10月12日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升空,「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搭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順利升空,同時還實現了翟志剛的出艙活動。「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女)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並與「天宮一號」首次實現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搭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女)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太空。「神舟十一號」則是2016年10月17日順利發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有了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之後又成功發射了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九、神十分別是兩艘有人的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順利完成了有人及無人自動對接試驗。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完成了長達33天的在軌駐留試驗。

航天領域的青年少帥軍團精英

在航天這樣高層次人才匯聚的領域,事業的吸引力使中國航天領域聚集當今一批最優秀的青年群體。如今,青年已經成為中國航天領域的主力軍,從這批主力軍中走出了少帥軍團,而從這個少帥軍團中又走出了少帥精英。

一、航天人才中的少帥軍團

少帥軍團是賦予年輕的中國航天人的美譽。在浩瀚太空,他們實現了使命與青春的完美對接,青春的光芒在太空中閃亮。如今,中國航天集團包括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兩大集團。從中國兩大航天集團中崛起少帥軍團,比航天大國同行年輕15歲。「60後」唱主角,「70後」挑大梁,「80後」當中堅。這支80%是40歲以下技術人員的航天科技大軍,彰顯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勃勃生機。

中國航天領域崛起 的少帥精英

2016年11月18日,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圖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內,科技人員在工作

近年來,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改革發展進程中湧現出一批傑出青年,他們來自於航天各業務領域,或在一線從事科研生產工作,或在國際市場上助力中國航天走出去,或在管理崗位上默默耕耘。截至2010年10月30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屬15個單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員工、博士總數為466人。在研究院二次創業和市場化轉型過程中,青年是主力軍,而博士人才又是主力軍中的排頭兵。美國宇航局前局長米切爾.格里芬曾感慨:「中國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載人航天工程這樣的偉大成就,而是它所擁有的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如今,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任上走出來的張慶偉、馬興瑞、許達哲等,均已走上省部級領導幹部崗位。

作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航天科工是我國導彈工業的領跑者。截至2013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35歲及以下青年職工共有65,718名,佔全體職工的一半以上;在副主任設計師及以上崗位中,青年佔61%;在導彈飛行試驗、國慶閱兵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等重大任務團隊中,青年比例高達70%到80%。時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許達哲說:「當前,青年已經實現了從中國航天『生力軍』到『主力軍』的跨越。航天青年穩穩地接過老一輩航天人的接力棒,重視青年就是重視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在航天科工,像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團隊這樣的青年突擊隊,有4,769支。他們大多數都奮戰在「急、難、險、重、新」的任務一線。來自航天科工青年調查報告的數據表明,青年在航天隊伍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70後」已成為科研生產帶頭人,「80後」成為團隊的骨幹力量。在航天科工,越來越多的青年進入「破格提拔」的行列,一條條「綠色通道」為優秀青年人才打開。

二、少帥軍團中的少帥精英

近年來,我國航天一線領域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多名重要領導幹部。據不完全統計,航天領域出身的政府和地方省部級官員至少有8位,其中3人曾先後任國家航天局局長。

十八大上,共有4位航空航天系統央企掌門同時步入中央委員行列,除了時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馬興瑞外,還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許達哲。另外,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張慶偉,在升任國防科工委主任、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後,已在2011年8月擔任河北省省長;該集團另一位副總經理袁家軍於2014年8月轉任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包括廣東、浙江2地的省委副書記,遼寧、河北、甘肅等地的3位正副省長均是航空航天專業科班出身: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代省長馬興瑞,浙江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袁家軍,河北省省長張慶偉,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和甘肅省副省長黃強。剛剛由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轉任國資委黨委書記的郝鵬也出身航天領域。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王勇同樣出身航天領域,曾歷任航天總公司政治部副主任、航天總公司人事勞動教育局負責人、中國航天機電(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等職。

作者係解放軍大校。全文刊載於2017年二月號《紫荊》雜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