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中國大踏步邁向航天強國
文|本刊記者 莊蕾
2016年12月27日,《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圖為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發言
記者:《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是中國政府發布的第四部航天白皮書,請您介紹一下這部白皮書較之前有何變化和亮點?
吳豔華: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政府發布第四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與上部白皮書相比,既體現了繼承性,又有一些新的變化和亮點。
這部白皮書在航天發展的原則宗旨、政策措施和文本的框架結構上保持了一定的繼承性。同時,白皮書系統總結了2011年以來取得的最新進展,提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重點。主要亮點有:
一是首次提出航天強國發展願景。首個「中國航天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的重要指示,為航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白皮書首次提出了航天強國發展願景,並從創新發展能力、科學探索能力、經濟社會服務能力、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十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二是對未來五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航天發展重點和方向進行系統闡述。提出將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專項,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加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科學部署各類航天活動,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與措施。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發展政策和措施。特別是針對航天工業能力的短板弱項,提出了實施強基工程;為規範各類航天活動,提出了加快推進以航天法立法為核心的法制航天建設;按照「鼓勵」和「有序」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政策。
2016年11月15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太空人景海鵬(左)在天宮二號內首次接受「天地採訪」
四是提出新時期國際合作重點領域。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實現空間信息互聯互通,服務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亞太多任務小衛星星座建設;繼續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科學、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深空探測將啟動新的重大工程
記者:白皮書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017年底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全面實現月球探測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請問目前進展如何?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吳豔華:目前各項工作推進順利。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是今年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極具挑戰性、創新性和帶動性,其成功實施將成為我國航天科學技術水平歷史性跨越的重要標誌,是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如期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目標」的決勝之戰,是我國深空探測、重型運載火箭等航天重大工程逐步深化、承上啟下的關鍵之戰,是加快推進邁向世界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攻堅之戰。工程全線要以發射圓滿成功、採樣安全返回的實際行動,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征程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2020年中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突破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等關鍵技術。此前美、歐、俄、印等国家均開展了火星探測,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有何特點?探索火星需要突破哪些關鍵技術?
吳豔華:研究表明,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我們了解地球。大約40億年以前,火星與地球氣候可能非常相似,也存在河流、湖泊甚至海洋,是什麼原因使火星變成今天這個模樣?地球是否也會經歷這樣的變化,地球氣候變化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從火星探測中探索這些答案,是關係到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大事。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將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實現採樣回”實施,其中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已正式立項,將於2020年實施發射,對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等開展探測,研究火星空間物理場、大氣層和地質結構演化規律,探尋火星生命信息,目前相關研製工作順利。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採樣返回任務,進一步深化對火星的認知。開展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
和月球探測相比,探測更為遙遠的火星,有著更多的限制和困難,尤其是火星和地球都在圍繞太陽公轉,從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每隔兩年多才有一次機會,所以在發射視窗上有著很高的要求。火星探測是極具創新和挑戰性的系統工程,需要解決適應極端環境條件下的材料、元器件、結構機構、儀器儀錶等基礎技術;突破人工智慧、自主導航、精確控制、遠距離測控通信等高新技術;攻克火星大氣、地貌、地質結構以及對其開展遙感探測等前沿技術。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是複雜程度高,研製工作量大,特別是發射視窗每26個月才有一次,進度不容推遲;二是我國首次探測火星,對火星引力場、大氣條件和地形地貌等環境認識不充分;三是任務飛行時間長,經歷的空間環境變化複雜,對元器件、原材料等可靠性要求更高;四是測控距離遠,信號延遲長,對探測器制導、導航與控制的智慧化要求更高。
2030年左右躋身航天強國之列
記者: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航天技術目前處於什麼水平?在與其他國家技術交流合作方面有哪些規劃?
吳豔華:中國航天經過60年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實力有所加強,但與世界先進航天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根據國情和國力,致力於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人類社會福祉。
中國始終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太空的一貫宗旨,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未來五年,我們將積極參與和支持聯合國和相關國際組織活動,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全面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實現空間信息互聯互通,服務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亞太多任務小衛星星座建設。
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科學、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發射測控等方面與國際社會深入開展交流與合作。積極支持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空間商業活動,推動宇航產品「走出去」。
2016年中國航天收穫成功。這是位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中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記者:近年來,中國航天快速發展,取得矚目成就,2017年中國航天設定了哪些目標及重點任務?
吳豔華:中國航天經過60年的發展,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和種類齊全的產品體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世界航天大國。面向未來,我們提出了航天強國發展願景,並初步研究提出航天強國發展路線圖,計劃用15年時間,到2030年左右躋身航天強國之列。
未來,中國將繼續實施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已有航天重大專項,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安排,還將啟動實施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
2017年,我國將精心組織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第二次飛行任務、天舟貨運飛船發射及與天宮二號對接等載人航天任務、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五號衛星發射等航天領域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繼續開展深空探測、重型運載火箭等深化論證;繼續組織「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推動航天科普;繼續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航天技術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記者:中國航天對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類福祉發揮了哪些作用?
吳豔華:中國通過實施航天重大工程,有力帶動了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創新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科技整體進步。如近年來中國開發應用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
當前,航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遙感、通信、導航衛星已經廣泛深入地應用到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環境保護、氣象預報、海洋權益維護、交通運輸、精准農業、林業勘察、水利水電、智慧城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行業各領域。高分衛星數據在18個行業、26個省份、上百家遙感應用企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各類用戶約5,000餘家。
全文刊載於2017年二月號《紫荊》雜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