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會共識 支持創科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日前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
近日,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預示兩地科技合作邁上新台階,合作前景廣闊。然而社會上亦有意見關注項目是否會成為“為他人做嫁衣”,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香港科技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希望各方能實事求是,勿讓政治爭拗干擾科技惠民。
文|香港科技園董事局主席 羅范椒芬
兩地科技融合須可持續發展
港深兩地要共同發展,共享成果,一定要做到互補優勢、互惠互利,這樣才會有可持續的長遠合作。未來河套地區將採用香港的制度,有助吸引國外企業進駐,而深圳的創新生態環境成熟,製造業蓬勃。港深配合可以結合官產學研的力量,無縫連接產業鏈的上下游,做到互利共贏。
社會各界對創新及科技園未來運營的細節非常關注,目前香港與深圳市剛剛簽訂協議,僅有原則性的合作框架,還要待「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聯合專責小組」確定具體細節,才能開展運營方面的策劃。對於如此龐大的發展項目,香港科技園在籌備過程中一定會聆聽社會的聲音和業界的意見。特區政府財委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相信也會有立法會議員認真審視這一議題,並提出意見。如果有業界和公眾的參與,新的科技園發展過程必然更順暢,也會更圓滿。
港深創意及科技園未來的發展模式也是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這方面目前尚未有定論,但不妨做出兩方面設想。一方面,港深創意及科技園與現在的香港科技園可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國外的很多科學園區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專門做生物科技、有的專門研究光電子等。香港科技園的實驗室近年已逐步出現飽和的狀況,一度需要將辦公室改造成實驗室,才能滿足入園企業的需求。河套地區有廣袤的土地,所以佔地面積較大的企業就比較適合進入港深創意及科技園。此外,港深創意及科技園的配套設施,未來也會更齊備,可能會有人才公寓等生活設施,提供給在這裡工作的外來人才居住。所以對於佔地面積比較大,例如需要大規模的實驗室,或是聘請較多外來的高端人才,需要生活配套設施的科技企業,在河套地區的發展空間會更大。此外,可以考慮在河套建設聯合實驗室。比如香港有幾所高校都在進行細胞研究,未來就可以在河套地區建細胞研究聯合實驗室,讓從事細胞研究的香港精英與來自內地和海外的高端研究人員在河套地區並肩工作,這樣有利於集中優勢資源進行合作研究。
海內外人才聯手
打造亞洲硅谷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之後,經濟恢復得最快、增長得最快的就是以創科為引領的城市,例如波士頓、紐約、硅谷等。紐約跟香港一樣是金融中心,土地也是紐約發展很大的制約。但今天,紐約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其中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鑒。河套發展願景之一就是能夠吸引到全球最高端的、符合兩地發展方向的企業入園,不限國籍。如果我們能夠聚集到世界知名的高端實驗室進入科技園,也有助於深圳相關產業繼續升級。屆時香港人才、海外人才以及內地的人才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肩工作,基於優勢資源的結集和思想的碰撞,科研成果有望領先世界。香港與深圳攜手打造的創科中心,不但可以成為國家最尖端的創新中心,更可能成為亞洲硅谷。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打造創科基地,務必講求「快」。香港科技園公司未來將成立附屬公司負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策劃、建設和運營。成立附屬公司,委任董事會成員以及工作人員安排等,將會是今年上半年的重點工作。特區政府需要完成河套地區的規劃大綱圖,並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隨後啟動基建。如果各方配合加快腳步,一切順利的話,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第一期最快將於5年後投入運營。
香港正在積極發展創新與科技,創科氛圍日漸濃厚,申請進入科學園和數碼港的初創企業連年遞增。香港投資推廣處的調查也顯示,2016年全港初創企業的數目比2015年增加24%,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需要有一個前瞻性的規劃,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初創公司的發展需要時間,所以我們也要吸引更多包括內地的外來企業,加上香港本地的創科企業共同合作,引領河套地區成為東方最具吸引力的創科中心,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羅范椒芬指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香港科技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希望各方能實事求是,勿讓政治爭拗干擾科技惠民
香港不乏優秀的人才,多年來香港學生在理工類的國際比賽和測驗中屢創佳績。香港高校中也不乏國際知名的學者,高校實驗室的研發能力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看不到前景,不少優秀的科技人才無奈轉行或離開香港另謀發展。所以如果我們能為這些青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定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創科行業。、
助力香港發展大型科技企業
除了為本地的年輕人提供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科技園也希望能夠為本地的初創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讓它們茁壯成長,令香港的科技產業不僅依靠外來的大公司,香港也要有本地的大型科技企業。深圳有騰訊、華為,香港也要培育大型科技企業。要實現這個理想,香港需要大量的人才,更需要足夠的場地,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則能夠提供這樣的空間。
香港與深圳剛剛就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簽訂合作協議,社會上即時出現一些負面看法。對大量投資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出關注可以理解,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顧慮,就放棄香港長遠的發展機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我們不能只著眼於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而消極抵制,如何把握好機遇,發揮正面的效果才是關鍵。
河套地區只不過是一片土地,如何利用好,就需要我們用創意,用包容合作的心態和迎難而上的精神。港深科技融合的大方向屬於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存在哪一方單獨獲利的問題。香港應該對自己有信心,既然明知創新科技是香港的短板,同時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就理應更努力地去做好。港深現在剛剛簽署共同在河套地區發展創科產業的合作協議,還有時間讓我們作好準備。香港社會的創新科技氛圍近年也逐步顯現,創新科技產業已初現曙光。所以我們一定要迎難而上,加強自我轉變、自我調整的意識和動力,這樣才能把握未來的機遇。
正如上文提到,在做好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準備工作的同時,特區政府接下來也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我們對於議員們是否會拖延和阻撓深表關切,亦希望通過坦誠的溝通和理性的討論消除顧慮。香港社會應該認識到,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對於香港發展,對於拓寬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對香港經濟基礎的多元化,對社會智能化發展有很多好處。所以不論是香港科技園,還是特區政府,都要與社會多一些溝通,廣泛凝聚共識。香港立法會要代表民意,所以如果全社會對此有強烈共識,相信撥款最終能獲得通過。
多年在科技園工作的經驗讓筆者感覺到,發展創新科技是以知識為本,超越意識形態。大家純粹從專業及科技的角度出發,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更好的未來。議員們不論政治立場,都有這一共同的願望。所以筆者樂觀地期望,立法會議員就河套地區發展創新科技園的撥款,能夠顧全大局,實事求是,不會讓政治爭拗干擾科技惠民。
全文刊載於2017年二月號《紫荊》雜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