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特首成功締造 香港創科氛圍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新聞統籌專員,筆者印象深刻的便是特首梁振英對構思香港創新科技事業的高瞻遠矚、推行時的鍥而不捨,以及不遺餘力的魄力。

文|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 馮煒光

2016年10月2日,梁振英邀請了三家中學的同學到禮賓府,了解他們即將獲邀隨「神舟十一號」升空進行的太空實驗(特首網誌圖片)

在2012年梁振英執政以前,香港沒有什麼創新及科技的氛圍,學生尤其中學生對STEM ﹙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興趣不算熱衷。媒體對創科新聞興趣不大,本地科學家的新聞更是鳳毛麟角,遑論上頭版。尤有甚者,有人竟然公開講,香港不適宜搞創新及科技,只可以搞金融、地產、旅遊等產業。

成立創科局催谷創科發展

梁振英2012年競選行政長官時便認準在香港推動創新科技。有了方向,首要便是有專門的政府組織相配合。梁振英在其競選政綱提出要建立科技局﹙當時叫資訊及科技局﹚,「負責制訂全面和系統的資訊及科技政策,支持發展科技基礎設施。」

梁振英甫當選,還未上任,便透過上屆政府進行政府架構改組,但卻欠些微票數未能在立法會通過。政府和立法會換屆後,梁特首在2014 年初的施政報告提出,「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的工作,並與各界共同制訂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的目標和政策。」由於立法會內反對派的拉布,創科局被拖延至2015年11月才成立。期間筆者在梁特首領導下,爭取媒體和輿論領袖支持,闡釋創科局成立對香港的重要性。當時的輿論都普遍支持成立創科局,為香港經濟裝上一個新引擎。

創科局一成立,在楊偉雄局長帶領下,全局上下一心,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以調整經濟結構、發展高增值產業、創造多元化職位及改善市民生活。梁特首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內提出投放超過180億元(港元,下同)推出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包括:發展高增值創科產業;鼓勵大學及私人企業進行研發;支援初創企業;幫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建設香港為連通的智慧城市;培育創科人才;以創新及科技改善市民生活等。梁特首念茲在茲的是大學的科研成果向下游出發。他認為,「大學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產品,是香港創科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故特別「預留20 億元予創科局,用投資收入資助院校進行研究」。

預留20億成立創科創投基金

梁特首愛才,曾經長時間做過兩間大學的校董會主席。他經常提出,我們培育青年人,除了希望他們在學校學有所成之外,也希望他們離開學校之後學以致用,對大批修讀科學及技術的同學,在社會上找不到學以致用的職位,感到十分痛心。故此梁特首特意“預留20 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基金共同投資”。梁特首又「通過科學園和數碼港,全面支援初創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例如增加數碼港培育計劃名額、設立金融科技和電子商貿群組、增加50%的Smart-Space小型辦公室和工作間等設施。梁特首又通過數碼港成立2億元的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投資於數碼港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初創企業」。梁政府又「預留5 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資助應用創科以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項目」。

積極與內地海外合作

土地問題是窒礙香港科技的重要因素。梁特首重視「內交」,經過多年努力及得到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終於在今年1月3日和深圳政府簽訂備忘錄,確認了深圳河套地區因裁彎取直而產生的87公頃土地的業權,及合作發展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令深港締結雙贏。

梁特首成功締造 香港創科氛圍

2017年1月3日,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政府簽訂備忘錄,合作發展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圖為河套地區俯瞰

梁特首亦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爭取外國知名科研機構落戶香港。梁振英出任特首後,每次外訪都爭取機會拜訪外國知名科研機構,例如去瑞典便拜訪卡羅琳醫學院、去美國便造訪麻省理工學院、去法國探訪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ENAC)。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動物醫學院的領導層,每次來香港,梁特首都在禮賓府宴請。梁特首成功游說這些機構來港設分院/研發中心/課程。這些舉措不但提升香港的科研水平,還確立了香港在科研方面的「超級聯繫人」功能,為內地的科研事業穿針引線。

梁振英又在2015年12月支持「港科院」成立,27名享譽國際的科學家成為創院院士,梁特首出任榮譽贊助人。

2016年3月,梁政府又延長改建現有工業大廈及修訂工業地段契約以促進數據中心發展的優惠計劃,推動在香港發展數據中心,配合業界需求。

梁振英政府又在2016年4月,支持舉辦首屆「互聯網經濟峰會」,探討未來互聯網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包括全球創新科技趨勢對營商策略的影響、大數據及物聯網的機遇、「互聯網+」、互聯網經濟增長的啟示等。

2016年7 月,梁政府又引入全球著名的美國風險投資基金紅杉資本,聯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及其他香港高校科技界十多位教授和科技菁英,共同發起成立HONGKONG X創業平台,幫助青年人自主創業。這是「官、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最好例子。

重視科學教育發揮學生潛能

教育方面,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提出更新及強化科學、科技及數學課程和學習活動,並加強師資培訓,讓中小學生充分發揮創意潛能。2016年9月,香港有三家中學的同學設計的實驗獲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青睞,成為「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在太空進行的實驗之一。梁特首特意邀請這些中學生到禮賓府,親自了解學生們的實驗;之前,還參加小學生水火箭比賽等一類活動,鼓勵青少年人重視科學、學習科學。

經過梁振英和其政府團隊四年多來的努力,創新和科技在香港落地開花,成為時尚。學生們對STEM教育和對投身創科行業的興趣也提升了。香港的英文報紙在2016年4月甚至以香港科學家的新科研突破作為其報紙的頭版頭條,這是香港過去絕無僅有的事。

梁特首同時十分重視創科產業,除了訪問外國的先進企業外,也經常參觀了解香港在內地的高新科技企業,並且主動爭取外國和內地的高新科技企業落戶到香港。

從上述的一系列事件可見,梁特首是全方位地通盤考慮,多方並舉地推動香港的創新和科技,且日見成果豐碩。

梁特首成功締造 香港創科氛圍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

全文刊載於2017年二月號《紫荊》雜誌。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