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有「天價聘禮」嗎?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彩
禮(香港稱為禮金)和嫁妝,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彩禮有民間基礎和地域行情,也是男女雙方家庭兩廂情願商定的結果,通常意義上的彩禮都是男方給,女方要。
當婚姻雙方的蹺蹺板平衡的時候,彩禮具有穩固婚姻的作用。
從20世紀50年代的幾尺花布,到改革開放後的「三轉一響」(單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再到如今一些地方用百元鈔票「稱斤論兩」,在它喜氣洋洋的詞義背後,卻有着諸多辛酸和無奈。
近些年,彩禮勢頭越來越猛,「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天價彩禮」甚至讓一些家庭背負債務,因婚致貧,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例如前段時間發生的「老漢為兒子娶親背債20多萬,新婚夜兒子錘殺新娘」事件,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陳老漢是個憨厚老實的莊稼漢,他所在的村莊地處豫北平原,靠幾畝薄地和農閑打點零工,他先後嫁出了三個女兒,只剩下27歲的兒子成了「老大難」。春節前辦妥了兒子的婚事,整個新年裡充滿了喜氣洋洋的氣氛。
為給兒子娶親,在縣城購置了一套婚房,準備了11萬元彩禮,陳老漢不僅耗盡了家財,還背上了20多萬元債務。
可誰會想到,就在一對新人的洞房花燭之夜,因為已支付的11萬元彩禮,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新郎竟然用鎚子砸向新娘的頭部致其喪命,給家庭及社會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痛。

陳冰濤(化名)家人記錄的婚禮部分清單

陳冰濤(化名)給女方支付的10萬元彩禮記錄
4年前,一張「全國彩禮地圖」在網上走紅,引髮網友熱議。近日,最新「中國彩禮地圖」出爐。越是貧困地區,越出現高價彩禮;一些大城市、南方一些經濟發展起來的地區,彩禮不升反降。

經過調查,在彩禮上漲的區域里,西部地區彩禮高於東部和南部地區,貧困山區彩禮高於城郊村,而且表現出「越是貧困地區,越出現高價彩禮」的特點。4年來,貴州的彩禮由2萬元禮金加電器上漲為8.8萬元禮金加「三金」;陝西由3萬元禮金加「三金」「三銀」上漲為10萬元禮金加「三金一動(『動』指的是汽車)」;甘肅一些農村地區的禮金則瘋漲為18萬元。
4年來,北京市的彩禮由1萬元禮金加禮品上漲為20萬元加一套房;上海市的彩禮保持不變,維持在10萬元加一套房;廣州市的彩禮由1萬元禮金加「三金」上漲為總價值5萬元的彩禮。
有些人評論道,「這哪是結婚,分明是賣女兒!」

雖然彩禮和嫁妝在歷史上的興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對於當今社會,它們起到的作用可能很多時候是弊大於利。
彩禮或嫁妝的起源,可以解釋以下情況:
1、雙方父母對於子女婚姻的美好祝福/補助
2、補償女性家庭
3、類似於合同違約(離婚)情況下的保證金或者贍養費。
就目前社會只有「天價彩禮」,沒有「天價嫁妝」的說法,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在嫁女兒時,索取「天價彩禮」就是為了得到一個補償,從夫居,從父姓,女性婚後成為男方的家庭成員,彩禮便是對娘家的補償。
但這種男權優勢文化上的習俗,如今將中國男性壓迫得喘不過氣。
基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文化傳統和性別角色分配,生養了女兒的農村家庭,只能希望從彩禮中一次性收回養育女兒的成本,從經濟上得到養老的一點保障和回饋。既然養老成本越來越高,「彩禮」隨之水漲船高也就在這種經濟計算的邏輯之中。

日前,有媒體調查發現,結婚時男方給女方的彩禮是婚禮支出大頭,動輒數萬、甚至上百萬的彩禮成為新郎官們「甜蜜的負擔」。
媒體對來自北京、河南、上海、廣西、浙江、福建等地50對剛結婚的新郎及其親屬展開調查,在收到的46份有效問卷數據中顯示,89.1%的人在新婚時均為女方送了彩禮,未送彩禮的只佔一成。
調查中,除了彩禮開銷外,數十位新人表示「結婚結不起,經濟壓力較大。」更有數據顯示,43.5%的受訪者認為結婚的經濟壓力過高。
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天價彩禮」的存在?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適婚人群『男多女少』,導致女孩「物以稀為貴」。男多女少加上盲目攀比,助推了「天價彩禮」出現。
支付彩禮的傳統本身,也是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最直觀反映。

與大陸不同的是,香港的女性地位要高很多很多,重男輕女的現象是幾乎不存在的。雖然在個別領域,性別歧視是仍然存在,但不普遍且不嚴重。
生育意願
在普遍香港人心中,沒有會更偏向於生男孩或女孩。但豪門例外。很多嫁入香港豪門的女生,結婚之後整個香港媒體的目光都會一致盯上她的「肚皮」,如果頭一胎生的是女兒,輿論的壓力便會蜂擁而至。在這裡,我們不討論豪門,畢竟芸芸眾生中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不是大富也不是大貴。就從香港社會來看,整體「重男輕女」的思想相對而言是比較低的。
下面是2012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FPA)針對全港的調查,其中一項為「孩子性別選擇」

對於生男生女,無論男女,都有過半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
教育資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就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提交的第三次報告》:
教育及培訓機會乃增加婦女能力及促進其全面投入社會各範疇的重要元素。隨著香港社會的不斷進步,女性及男性的教育程度均有顯著的改善。整體而言,香港女性的教育程度較男性為低,這是由於年長女性在她們年輕時接受教育的機會較低。在 2009 年,15 歲及以上的女性人口中,74%具中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男性則有 81%。

在香港,教育資源方面,男女是平等的。甚至,在高等教育方面,女性的競爭力其實是略高於男性的。
所以教育對於一個社會整體的進步是相當重要的。
就業及社會地位
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提高是始於香港在80年代的經濟轉型。其原因在於香港的製造業持續萎縮,而服務業則漸漸成為支柱產業。女性由於其天生擁有較男性更強的溝通能力,能夠比較簡單的實現轉型,從紡織工業中脫離出來,投身於例如餐飲業,及其他服務業。男性的結構性失業要比女性稍微嚴重些。
除此之外,由於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升(50.60年代,雖然沒有義務教育,但是普遍家庭都會將女孩送到學校接受教育,而之後80年代的義務教育就更不用說了,男女平等教育也就從那時開始。),有更多女性出來工作。
及隨後80年代實現義務教育,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權主義傳入香港,性別平等觀念深入民心。

種種這些原因導致了香港女性地位較高,即使不平等依然存在着。
說回到彩禮(香港稱為禮金)問題,香港人的婚姻觀念比較偏向西方,但婚姻形式大多也是中式,所以也算是「中西合璧」。一般是男方出禮金,數目由兩方父母協商。由於觀念不同於內地,所以對禮金方面也不會太過講究,會根據男方的條件來定。而結婚時,新娘所佩戴的金銀首飾則由女方父母準備,相當於嫁妝。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選擇結婚一切從簡,不擺酒席不宴請。但如果要擺酒席,費用很多時候是由新郎新娘共同承擔,雙方父母不會負責。如果兩個人有結婚打算,則會提前開始存錢。但是有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可能雙方父母就會出一些酒席錢。如果酒席雙方父母有出,那麼賓客給的「人情」則也會相應的還給雙方父母。當然,這也並不是說所有香港家庭都能這麼「通情達理」或者「毫無負擔」。結婚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可以隆重以待當然隆重以待,家庭條件之間的偏差也會造成一定負重,只是相對內地對禮金的太過看重,香港則是對「隆重」的意義有另一番理解。
總體來說,在香港,結婚費用算下來幾乎是雙方平均,並非是「不能承受之重」。反而最讓年輕小夫妻頭疼的問題,是買房。
插播一句題外話,很多香港本地人在上大學的時候,都會選擇「學費自理」。意思是和政府借錢上大學,家裡不會負擔費用。這個「借錢」的利息很低,可以選擇畢業後分期還款。香港人中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一般都會選擇跟政府借錢,但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也會讓子女自己負責大學學費,跟西方觀念很像。這樣培養出來的小孩,無論男女,都更能學會如何對自己負責。有這樣觀念的家庭,自然也不會在禮金上做過多的糾纏。甚至會有很多丈母娘會在收完禮金之後將一部分禮金還給男方,但這取決於女方家長意願。一般是一半,有些甚至會更多。
反觀內地,性別鴻溝依然存在,傳統的嫁娶觀念不會消失,天價彩禮只會越要越高。
當彩禮逐漸成為一種斂財手段,實質上與買賣婚姻相差無幾,由此導致有情人難成眷屬、因婚致貧甚至家破人亡的悲劇時有發生。
其實回顧婚姻本身,決定家庭幸福的不是彩禮多少,而是兩個人對婚姻的態度。
雖然,我們今天生活在物質極為豐富的商品社會,但愛情終歸不能與其他等價商品進行交換,更不能與其混為一談。但這並不是說錢就不重要,在保證生活的前提下,雙方都互相體諒,才不至於讓彩禮成為棒打鴛鴦的那根「棒」。
「天價聘禮」的出現讓本該神聖的婚姻變得惡俗不堪,也讓高貴的愛情變得一文不值。愛情不是用來交易,莫讓這些辱沒聖潔的愛情。其實,被「妖魔化」的彩禮背後,折射的也是現代男女對婚姻的不信任和恐懼。男方恐懼結婚帶來的負擔太重責任太重,女方恐懼彩禮給少了會讓人覺得這個女兒嫁得很「廉價」。
所以姑娘們請擦亮眼睛,給不給得起是一碼事,願不願意給又是另外一碼事。「真心」有多少旁人看不出,家長自然也無法體會,所以獻出真心的「唯一」方法就是錢,讓對方家長放心。所以很多時候彩禮是一面「照妖鏡」,既照出了女方,也能照出男方。
文、整理/實習編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