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空中加油獲重大突破

2016年12月24日,「遼寧」號航空母艦編隊遠赴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首次遠海訓練,時任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海軍上將親自坐鎮遼寧艦指揮。而從網絡媒體前期披露的遼寧艦訓練照片上可以看到,加裝有伸縮式受油裝置的殲-15艦載戰鬥機已經形成了空中加油能力,殲-15戰鬥機之間進行了「夥伴加油」的飛行訓練。

這涉及到航空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即空中加油技術。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加油機,已經成為航空兵部隊拓展延伸遠程空中作戰能力的重要保證。

中國空軍轟油-6加油機

文|北京 立文

轟油-6加油機為國產戰機加油

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的空軍裝備了10多個型號加油機,總數量超過1,000餘架,受油機超過11,000架。但能夠自行研製生產加油機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空中客車公司)和中國。

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列裝的第一款國產加油機為轟油-6型。在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轟油-6加油機和殲-8D受油機組成的空中梯隊首次參閱。這是其第一次公開亮相。在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和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轟油-6加油機和殲-10受油機組成的空中梯隊再次亮相,充分展示了空軍航空兵遠程機動和持續空中作戰能力的升級換代。

轟油-6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款加油機,機體平台由轟-6中型轟炸機改裝而成,最大載油量約37噸,採用軟管加油方式,在左右機翼下方各有一個加油吊艙,加油軟管長度約20米。在空中加油作業時,加油機首先釋放伸展加油軟管,受油機在加油機後部斜下方接近加油軟管,並將受油介面與軟管末端的錐套進行準確對接,然後由加油機啟動加油裝置輸油。但說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殲-8D和殲-10飛行速度快、機體小,轟油-6飛行速度慢、機體大、加油管軟且短,其實際操作難度很大,受油機飛行員面臨的危險性、挑戰性、難度係數都比較大,需要膽大心細和精確操控,重點是克服機翼振動、陣風和空氣渦流對輸油軟管穩定性的影響,由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刀尖上的舞蹈」。

殲-8D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早期裝備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改裝機型,主要針對南沙群島。殲-8航程達到3,300公里,但作戰半徑無法覆蓋整個南沙海域上空。空軍在湛江機場部署的蘇-27戰鬥機,作戰半徑覆蓋南沙海域,但受機載油量限制,到達南沙海域後,實際留空作戰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制空能力不足。轟油-6加油機和殲-8D受油機的組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沙島礁鬥爭空中作戰力量嚴重不足的窘局。國產殲-10戰鬥機與轟油-6加油機空中加油組合更使作戰半徑得到大大延伸,有效覆蓋整個南海空域。

從烏克蘭引進伊爾-78加油機為蘇制重型戰機加油

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很早就引進和列裝了俄羅斯蘇-30重型戰鬥機。蘇-30是蘇-27雙座教練型的技術升級版,具備空中受油能力,與其配套的加油機為伊爾-78,經過加油,蘇-30曾進行過累計超過10個小時的長途飛行試驗。中國空軍曾經擬從俄羅斯引進伊爾-78加油機,雙方簽訂合同並支付定金。但由於俄羅斯生產能力不足,無法兌現合同。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蘇-30被迫「等米下鍋」,始終無法開展空中加油訓練,遠程空中作戰能力根本無從談起。

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放棄和退役戰略轟炸機後,前蘇聯留下的16架伊爾-78加油機成為負擔,烏克蘭主動把目光轉向了「求賢若渴」的中國,為中國尋求加油機大開方便之門。2013年底,俄羅斯一家航空網站率先公布了在烏克蘭境內進行試飛的中國空軍標準銀灰色塗裝的伊爾-78照片。烏克蘭於2014年9月、2015年6月26日和2016年4月16日,分批交付中國空軍3架伊爾-78加油機。這3架伊爾-78雖係翻新之作,但解了燃眉之急。更關鍵的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蘇-30只能由伊爾-78提供空中加油保障,別無二選。所以,伊爾-78加油機加入中國空軍服役使用,堪稱空中作戰裝備體系趨於完善的一大標誌,也是空中作戰力量延伸作戰範圍和作戰能力的重要保證與前提條件。

儘管3架伊爾-78數量嚴重偏少,但畢竟解決了有無問題,為幾款重型戰鬥機組織空中加油訓練提供了基本保障。其後,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蘇-30戰鬥機終於得以開展空中加油和遠程跨區機動巡邏的飛行試驗。海軍航空兵裝備的由蘇-30脫胎而來的殲-15艦載戰鬥機和空軍即將裝備的殲-16多功能重型戰鬥機,均使用與蘇-30相類似的可收放式受油管,無法與轟油-6加油機配合使用。伊爾-78加油機的到來,揭開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重型戰鬥機部隊空中加油的新時代。

新一代加油機呼之欲出

2016年7月6日,首批兩架運-20大型運輸機在成都附近某空軍機場正式交付空軍運輸機部隊。這是中國攻克自行研製、設計、建造大型運輸機技術門檻的重要標誌,為研製裝備新一代大型加油機奠定了重要基礎。如果把運-20改裝為大型空中加油機,其戰術技術性能必將遠遠超過伊爾-78加油機,可以為航空兵部隊插上騰飛的翅膀。

解放軍空中加油獲重大突破

國慶50周年閱兵轟油-6加油機與殲-8D受油機梯隊

2016年12月6日,中航工業官方媒體在《一飛院與長風建立業務合作關係》的報導中稱,目前雙方正在進行“硬式加油任務拍攝顯示與綜合管理技術”的成果聯合申報工作。報導表明,中國已經在硬管空中加油系統方面有所突破。再結合早前的公開報導及進度來看,硬管加油技術可能已經達到了實用化水平,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幾個完全掌握硬管加油技術的國家。

從空中加油方式比較來看,與軟管空中加油系統相比,採用伸縮管式的硬管空中加油系統(也稱硬式加油)的優點十分明顯,其加油速度快,主要由設在加油機尾部的加油操作員進行專業操作,受大氣干擾小,受油機飛行員操縱負荷小,能更安全、更快速地滿足戰鬥機空中加油的需要。不過,硬管加油也有缺陷,就是每架加油機只能安裝一套硬式加油管,無法同時為多架飛機進行空中加油。

相比之下,軟管加油系統也有其自身獨特的優點。一架大型加油機可以同時安裝多套軟管加油設備,同時為多架戰鬥機加油。因此,軟式和硬式加油系統各有千秋,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空中加油系統還是採取兩者結合方式,以起到取長補短的效果。在突破硬管加油技術後,中國新一代大型加油機即可同時安裝硬式和軟式兩種加油系統,提高加油機一次出航的使用效率,以滿足空中聯合作戰行動的需要。

作者係解放軍大校。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