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證為新能源行業增添暖意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國認同的趨勢
此條關係到整個電力行業和億萬電力用戶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該通知要求,今年7月份開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的自願認購,針對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企業的證書核發工作已經開始。《通知》提到只要是在《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內的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均可以申請綠證資格,這意味著現在已有補貼的光伏發電運營企業可以申請綠證。
文|香港 瑞雪
何為綠證
綠證實際上就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一種計量工具,這些可再生能源包括風電、光伏發電等方式。光伏和風力電站每發電上網1,000度電,便可獲發一張綠證。新能源電站產生的綠色電力上網之後,企業或者個人通過購買和消費綠證,可以用上綠色電力。
現階段綠證只是自願購買,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買賣雙方通過協商決定綠證的價格。但明年則可能會有強制要求出台,一些高耗能企業可能會被要求購買一定比例的綠證。其他發電企業如煤電則可能需購買一定的綠證或者建立清潔能源電站來達到監管要求。
2016年2月國家能源局已經要求化石能源生產企業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應當達到全部發電量9%以上,綠證制度推出后,這些企業以後可以通過購買綠證來補足新能源電站建設的不足。對於光伏風力電站則可以通過出售綠證,均衡可再生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之間的發電成本差距,令新能源行業的較高發電上網成本由高污染行業負擔,減輕政府財政補貼壓力。
綠證制度緣何推行
綠證制度之前,光伏電站等清潔能源電價的定價規則是以《燃煤機組標桿電價》為基礎,再加上一定的新能源補貼。補貼能否按時發放會影響到可再生能源電站的現金流及後續投資。
現在中國能源消費的狀態是75%的電力來源於燃煤等化石能源,20%左右來源於水電,而包括光伏發電和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僅佔5%左右。化石能源發電會產生大量污染物質,例如常年籠罩在中國各大城市上空的霧霾已經嚴重影響國人生活和健康,穹頂之下,國人深知發展可再生能源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的方式。火電發電成本較低,光伏電站和風力電站的前期建設運營成本比較高,發電成本相對火電更高,電價更貴。國家為了鼓勵可再生清潔能源電站的建設,由政府補貼新能源企業。
然而光靠財政補貼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市場分析截至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財政補貼的資金缺口已經達到了近600億人民幣,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數據,如果仍按照現行補貼模式,三年後的2020年財政補貼缺口將達到2,000億人民幣。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國認同的趨勢,中國也不例外,為了保證光伏風力電站的投資和行業的成長,亟需綠證制度來為新能源行業發展引來活水,分擔財政補貼壓力,最終讓財政補貼退出舞台。
儘管綠證在中國尚屬首次登場,而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該政策其實已運行多年。2001年起,荷蘭就已開始實行綠證制度,英國也於2002年推出了類似的制度。如今,有包括荷蘭、英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等20多個國家實行綠證交易。
綠證促再生能源行業持續增長
「十三五」期間,除去水電之外的可再生能源需佔到能源消費的15%,從英國的經驗可以看出這種配額和罰款制度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當中的比重。國際經驗也可以說明,類似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可以補充新能源企業的資金鏈,降低新能源行業的風險。
此外,《通知》還提出將在2018年適時啟動新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證強制約束交易,雖然中國的綠證不可以二次交易,現階段市場化還不充分,但是隨著考核和約束制度的推出,光伏和風電行業依舊可以通過出售綠證獲得穩定收入。中國是世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數據,光伏發電項目容量已達2,600萬千瓦,綠電資源豐富。綠電價格也並不貴,光伏綠證價格一般不超過0.55元人民幣/度。購買意願方面,已有一些企業帶頭呼籲使用清潔能源,例如谷歌和蘋果公司等87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蘋果公司在2015年已經有超過90%來自於可再生能源。
短期來看綠證可讓光伏運營企業擺脫對補貼依賴,進入市場化,通過綠證交易獲得資金進入良性發展。長期來看,綠證制度只是中國電力行業轉型和能源結構轉變其中的一環,電力行業改革,形成完備電力市場,最終實現能源結構轉變才是根本目的。未來隨著配套的綠證考核和監督機制實施,眾望所歸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將會迎來長久成長。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