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警惕互聯網破壞實體經濟價格體系

實體經濟才是創造財富的經濟。實現國強民富,必須要花大力氣發展實體經濟,這就需要突破投資實體經濟成本高、實體經濟企業運營成本高這兩個「高成本」問題。降低投資實體經濟的成本,可以考慮借鑒美國做法,鼓勵銀行業積極參與全球購買初創技術;降低實體經濟運營成本,除了減稅降費,還要警惕互聯網對實體經濟價格體系的破壞。

文|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 宗慶後

實體經濟才是創造財富的經濟

在清朝末期,中國的GDP曾佔全世界GDP的3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我們閉關鎖國,沒有參與工業革命,GDP靠的是絲綢、瓷器、茶葉。因為沒有洋槍、洋炮,不足3萬人的侵華八國聯軍幾十天就擊潰了十萬華北清軍,在中國的土地上恣意燒殺掠奪。

因此我認為,國家現在應主要抓兩件大事。一是強軍。發展國防力量,免得被人欺侮。二是富民。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這兩件大事,都要靠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發展製造業來實現。因為實體經濟才是創造財富的經濟,是虛擬經濟生存的前提和土壤。實現國強民富目標,必須要花大力氣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高端製造業。近年來中共中央也提出「中國製造2025」,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振興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就要解決目前實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我個人體會,最棘手的是兩個「高成本」問題:

一是投資實體經濟成本高。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投資實體經濟的原因之一。比如,工業用地也需要招拍掛,現在每畝也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水、電、氣都是國有壟斷行業,把水、電、氣接入工廠都需要高額的費用;各道審批環節也不少花錢,要請第三方出報告,包括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等,都要花錢。

二是實體經濟企業運營成本高。目前實體經濟企業普遍感到稅費負擔和各方面成本較高,利潤率偏低,大家做得很辛苦,有些甚至生存不下去,導致願意堅持幹實體經濟的人變少了。

宗慶後:警惕互聯網破壞實體經濟價格體系

建議銀行積極參與全球購買初創技術

解決投資實體經濟成本太高的問題,就要下決心取消土地財政。儘管現在工業用地拍賣價格已經不菲,但是地方政府仍不願把土地給製造業。為什麼?因為用來做房地產地價更高。

土地財政不僅推高了工業用地價格,而且也推高了房價,城市房價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就弱,又間接影響製造業發展。另外,年輕人買不起房,不能安居樂業,還影響社會穩定;農民買不起房不能實現城鎮化,也是後患無窮。更不要說現在買地的錢是銀行的,造房的錢是銀行的,買房的錢亦是銀行的,房地產綁架了銀行,一旦虧空,銀行的錢可有很大一部分是老百姓的存款……我認為不能再擴大這個泡沫了。

降低製造業投資成本的另一個途徑,是全球抄底。現在美國掌握了大量高新技術,但實際上這些技術很多都不是美國開發的,而是美國風險基金從全世界買來的。而且,因為是從初創時就買來了,所以價格很便宜,買十個有一兩個成功了,就能有利潤。

我建議中國銀行業可考慮借鑒這一思路,與強勢企業共同籌辦風險投資基金,以掌握更多高新技術,促進我國製造業的彎道超車。

與此同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還要求銀行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情況加深了解,對高新技術產業要在資金上予以支持,適當降低貸款利率,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要一視同仁。我認為國家對銀行的利潤指標不用定得太高,要讓銀行在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時少些不必要的顧慮。

讓互聯網成為實體經濟的幫手而非對手

解決實體經濟企業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就要繼續降低稅費。實體經濟對國家既然如此重要,現在就應該讓其休養生息,「放水養魚」。不妨少收點稅,取消些費。近兩年國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降成本的政策措施,但是我覺得力度還可以再加強。

另外,現在很多實業企業成本壓力大,不僅是因為稅費負擔重,還因為產品價格賣不上去,企業利潤率下降,成本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在這方面,我要提醒相關方面注意警惕互聯網破壞實體經濟價格體系。

宗慶後:警惕互聯網破壞實體經濟價格體系

互聯網是一個重要的平台和工具,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升實體經濟的管理水平與技術水平,用好了可以起到降低企業成本的效果。但要警惕一個現象:互聯網企業現在有不少是虧本的,但國外的資金還在大量投入,所謂的燒錢買流量,實際是花錢壟斷了一部分市場,之後再提價賺錢。但在靠低價壟斷市場的過程中,會破壞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產品價格上不去,企業要想生存,只有壓縮成本,有的企業不得不因此降低原材料品質,犧牲產品質量。長此以往,會把中國實體經濟搞亂、搞死。

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警惕與重視。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抓緊研究,儘快出台政策法規,規範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讓互聯網真正成為實體經濟的幫手而不是對手。這不僅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意義重大。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