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一位有承擔的特首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香港的發展也進入關鍵階段,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國家實施包括「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國家大數據等戰略,必然要求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進一步加強,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另一方面,香港存在許多深層次矛盾,必須抓住國家大發展的機遇,解決香港自身的問題。
但香港卻陷入內耗深淵,民粹主義泛濫,政治生態惡化,社會難以和諧,無法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在歷史緊要關頭,如何帶領香港克服內耗、抓住機遇、走出困局、再創輝煌,成為下任特首肩負的重擔,其面對的挑戰十分嚴峻、複雜、廣泛,非同一般。國情港情的巨大和複雜變化,凸顯香港需要一個有魄力、有承擔、敢於挑戰的人擔任特首。
文|香港 楊志紅
林鄭是符合中央標準的最佳特首人選
目前,已經表明有意參選特首的主要人士有林鄭月娥、曾俊華、葉劉淑儀、胡國興等。在這些特首參選人中,林鄭月娥得到社會各界和眾多選委的高度認同和支持。社會主流輿論普遍認為,林鄭服務香港市民36年,在從政過程中展現了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的特質,是符合中央標準的最佳特首人選,香港需要這樣能夠為香港帶來新希望的特首。
林鄭有擔當、有能力、有願景、有親和力。她36年來在不同部門盡忠職守、服務市民,擅長處理棘手及爭議性問題,充分展示積極有為、敢作敢當的魄力和才能。林鄭從未因為政治環境惡劣、為明哲保身而迴避懈怠,反而立場堅定,勇於擔當。在反「國教」和「佔中」事件中,林鄭主動真誠與學生對話,指出國民教育絕非「洗腦」,呼籲學聯應帶領「佔領」者撤離;她支持和關愛旺角暴亂中受傷的警員;她直斥反對派議員拉布與流會令香港施政失效;在反對「港獨」分裂、落實全國人大釋法等事件中,她信念堅定,立場鮮明,激濁揚清,弘揚社會正氣。
林鄭管治願景有助突破管治困局
林鄭早前發表其為官36年的「肺腑之言」,對香港提出八大願景,強調一切新願景都必須建基於「一國兩制」大前提下。從林鄭提出的八大願景中,完全看得出她的治港能力涵括社會方方面面。願景(vision)是人們永遠為之奮鬥所希望達到的圖景,有願景才能激發共同的希望,林鄭的願景符合公眾對下任特首的期望。
林鄭在競選分享大會上,提出三項「管治願景」,顯示她熱愛香港,願意以關懷、聆聽、行動,與港人攜手同行。林鄭敢於、善於引入管治新哲學,迎接新挑戰,這有助突破香港管治困局,對香港落實良好管治有積極意義。
林鄭提出廣納賢能、與民共議,將為管治注入新血,凝聚精英,為建設香港出謀獻計。政府不分親疏,管治團隊選賢任能,廣納民意,尋求社會共識,避免施政閉門造車,才能使政策內涵更豐富、更貼近民意,推行起來更暢順。
林鄭提出政府努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者和推進者,為百業拆牆鬆綁,是對「積極不干預」舊理念的進一步突破,林鄭的管治理念與時俱進,積極有為,是對香港未來有承擔、負責任的表現。
2月13日,林鄭月娥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舉行的「與你同行:政綱第二步」記者會中,發表初步政綱,提出三個新方向,包括教育新資源、稅務新方向、置業新希望
林鄭提出新的理財哲學,指出政府必須要善用資源,投資未來,回應市民的訴求,讓大家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社會各界早已不滿多年來「倉廩實而百姓虛」的狀況,期望政府善用儲備推動長遠發展及改善民生,讓各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林鄭新的理財哲學回應了市民的期望。
反對派強加於林鄭的標籤不公道
林鄭2月12日公布初步政綱,提出三個「新」,包括教育新資源、稅務新方向、置業新希望,充分反映了林鄭豐富的經驗、卓越的能力與充分的責任感,同時展示了她對社會各項問題的深刻認識以及精準把脈。有關政綱不僅建立在清晰、積極、統一的願景之下,而且相關措施具體、適度、務實。
林鄭表示好政策應該延續,對於反對派政客不斷攻擊她是所謂「CY2.0」,林鄭指出世上無兩個人完全相同,她澄清好的理念應延續,但管治及處理方法則可以不同。可見,延續良好政策不等於「CY2.0」,反對派強加於林鄭的這一標籤並不公道。
所謂中央「干預」、「欽點」論調不會有市場
反對派一再將林鄭獲得香港主流民意和中央信任和支持,歪曲成中央「干預」、「欽點」。但要說「欽點」,香港在殖民統治時代,歷屆港督由倫敦任命,港人被剝奪了選舉領導人和組織政府的民主權力,那才叫欽點。只有在香港回歸祖國後,才有可能由港人選舉自己的領導人。而中央關注特首選舉,絕不等於什麼「干預」、「欽點」。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指出,中央關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名正言順,中央了解選舉情況,接觸參選人,與香港各界人士就選舉問題交換意見和看法,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實際上,中央關注特首選舉,從中了解、研判有關參選人、候選人的情況,令實質任命有所歸依,這是中央履行憲制責任、行使憲制權力的必然之舉。在明智的香港人面前,反對派所謂中央「干預」、「欽點」的論調,是不會有市場的。
挫敗反對派「造王」、「流選」圖謀
反對派利用手中的提名票,企圖借特首選舉攫取政治私利,不斷散播中央干預論、欽點論,抹黑中央,打擊有擔當、有能力、有願景、有親和力,符合中央四大標準的林鄭,企圖給特首選舉製造不明朗因素。反對派操控選舉,完全違背民主宗旨,不僅令廣大市民反感,更令建制派選委看清其圖謀「造王」、「流選」的面目,不受其誤導。
反對派取得選委會300多席,對特首選舉虎視眈眈,圖謀不軌,準備從兩方面干擾和破壞特首選舉:一是利用手上的選委票「造王」,誘使建制派參選人接納其政綱及訴求,扮演所謂「造王者」的角色;二是當「造王」目的未遂,反對派就會全力策動「流選」,破壞特首選舉。反對派「造王」的目的,是以其「關鍵少數票」,迫使建制派參選人接納其推翻人大「8.31」決定、否定人大釋法、永遠擱置二十三條立法等不軌要求,造出充當反對派傀儡的「王」。反對派製造「流選」的目的,是要阻礙籌組新一屆特區政府,導致政局的巨大動盪。反對派無論是「造王」還是「流選」,都會給香港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
1月26日晚,林鄭探訪單親家庭,共聚團年飯
建制派選委需以大局為重集中票源
任何建制派特首參選人,都不能落入反對派「造王」或「流選」的陷阱,建制派選委和廣大市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挫敗反對派「造王」和「流選」的不軌圖謀。今次特首選舉已經不是5年前建制派內部的「唐梁之爭」,而已經變成建制派與反對派的政治較量,事關香港未來五年前途,建制派選委需認清形勢,以大局為重,集中票源,在第一輪投票中,順利選出中央信任和眾望所歸的下一任特首。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