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搞局:謀新一輪大規模抗爭

特首選舉就是「泛民」理想的「觸發事件」。特首選舉結束,並不意味「泛民」就會偃旗息鼓,相反是新一輪政爭的開始,未來一段日子,香港政局都不會平靜。

文 | 香港 韓成科

目前成為下屆特首選舉候選人的是林鄭月娥、胡國興、和曾俊華。圖為2月3日林鄭月娥舉行的競選造勢大會

在今屆特首選舉中,「泛民」由幕前走到幕後,企圖策動「造王」及「流選」兩大圖謀。不過,「泛民」也心知肚明,建制派在選委中佔據絕大多數,而「泛民」300多張選委票又各有盤算,不論「造王」及「流選」都只能搞局,其真正目的是要製造「泛民」支持的候選人「高民望落選」的局面,繼而挑動市民對現行制度的不滿,為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抗爭作準備。2014年「佔中」慘淡收場,令「泛民」支持者普遍存在挫敗情緒,「泛民」需要重新集合民氣,另闢戰場。這次特首選舉「泛民」志不在誰做特首,而是要點燃大規模抗爭的藥引。正如「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人所言,他們需要的是一次「觸發事件」,「到了適當時刻,發動新一輪的大型社會行動,把整個社會捲入去。」而特首選舉就是他們理想的「觸發事件」。特首選舉結束,並不意味「泛民」就會偃旗息鼓,相反是新一輪政爭的開始,未來一段日子,香港政局都不會平靜。

今屆特首選舉可以說是歷來形勢最複雜的一場選戰,這不單體現在多名具實力的建制派人士參選,更在於泛民由幕前參選改為在幕後「造王」。這是一次策略上的大轉移,為此「泛民」更不惜鬆動其政治上的底線,例如不再窮追猛打「撤銷人大『8.31決定』」「擱置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等,「泛民」的「讓步」,目的就是為了「造王」。

當然,「泛民」只有300多票,加上「造王」圖謀路人皆見,他們也知道成功機會極微。所以,到了選舉最後關頭,「泛民」將會進行下一步策略:策動「流選」。就如上屆特首選舉的最後關頭,「泛民」策動的白票圖謀一樣,利用所謂「民間公投」製造虛假民意,指民意支持「流選」,藉此令「泛民」選委綑綁投下白票,並促使其他選委參與其中,令特首選舉「流產」。

策動「流選」三目的

「泛民」製造「流選」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一是阻撓新一屆特區政府的組成,令新一屆特區政府難以如期籌組。特首選舉於3月進行,倘若屆時沒有任何一名候選人取得至少601票,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將會於當日下午進行第二輪投票,除了得票最高及第二高的候選人可進入下一輪投票外,所有其他候選人會被淘汰。

若第二輪投票結束後仍沒有候選人能取得超過600張有效選票,選舉會被終止。這樣特首選舉便要擇日重新進行,而距離7月1日換屆的時間已經相當緊急,必定對新政府的籌組及組班造成嚴重阻礙。

二是期望通過「流選」來攻擊、否定現行特首選舉制度。香港特首選舉一向受到國際關注,如果特首選舉「流選」,新一任特首未能如期產生,必將損害香港以至中國的形象。

三是如果「流選」出現,意味著特首選舉將要重新洗牌。然而,特首選舉並不是立法會選舉,也不是區議會選舉,不但參選人要具備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事前更要做大量的準備工夫,如撰寫政綱、籌組班底等。倘若特首未能如期產生,屆時香港未必再有適合人選,也更難產生一名得到各方認可的特首,將對香港政局造成極大的衝擊。

「泛民」「造王」目的是要令特首選舉變質,「製造」一個對抗中央路線,向中央說「不」的特首。「流選」更是要一拍兩散,令特首選舉「爛尾」,後果極為嚴重。值得警惕的是,上屆特首選舉最後階段,儘管建制派團結一致抗衡「泛民」的白票圖謀,但最終亦出現了82張無效選票。今屆選舉形勢更複雜更波譎雲詭,「流選」的風險更是不容低估。

就算最終「造王」及「流選」圖謀都失敗,亦不代表「泛民」在特首選舉中一無所獲。恰恰相反的是,「泛民」在特首選舉中的操作,並非單單聚焦於特首寶座誰屬,更是為了之後的大規模抗爭作準備。2014年一連79日的違法「佔中」以失敗告終,人大「8.31決定」至今仍是橫亙於「泛民」面前的一道屏障,令他們難以染指香港的管治權。其後再經歷過政改破局,政制原地踏步,令「泛民」支持者普遍陷入一種挫折以至絕望的情緒中,部分「泛民」支持者由此走上「港獨」的不歸路。然而,「港獨」很快就引發民意的反彈以及中央的強力遏制,宣誓風波一役更一舉重創了「港獨派」,一眾「本土派」組織亦開始星散。經過連場挫折之後,「泛民」亟需開闢新的抗爭路線,而特首選舉正是一個突破點。

「泛民」搞局:謀新一輪大規模抗爭

特首選舉被「泛民」視作理想的「觸發事件」,是其新一輪政爭的開始。圖為政府發布的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海報

小氣候與國際大氣候

必須指出的是,香港政治的小氣候,也往往受到國際政治大氣候的牽引。在國際大氣候方面,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未上任就不斷拿中國說事,借匯率問題大做文章,甚至連「一個中國」這個原則問題,都可以大放厥詞,雖然最後歸於失敗,但也挑動風波。對於香港的特首選舉,美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必定插手其中,藉此為中國製造麻煩,而這種搞局絕非一次性,而是長期持續的搞事,不斷在中國「後花園」放火。所以,在政改一役後開始淡出政壇的陳方安生,突然被邀請出席特朗普的總統就職禮,李柱銘等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政客也紛紛出來「指點江山」。據稱,華府高度「關注」香港的特首選舉,為此更在其駐港領事館成立有關香港特首選舉的專責小組。

在美國的「高度關注」下,「泛民」在今屆特首選舉亦改變了策略,這不單是「泛民」派不派人選特首這麼簡單,而是一次戰略上的調整,不再派代理人參選,改為全力攻擊、否定現制度,破壞特首選舉。「泛民」的策略就是全力支持一個中央不信任的候選人,繼而開動所有機器推高其民望,並以手上選委票引誘其在政綱、立場上不斷靠攏「泛民」。而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當選,屆時「泛民」就可以他「高民望下落選」為由,攻擊現行制度違背民意、與廣大市民對著幹,特首當選人並不具有認受性,以此挑動市民不滿,為之後的抗爭行動提供彈藥。

其中,「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說得更加露骨,他在文章中直指要發動新一輪的大規模鬥爭,策略包括:「繼續透過各種非暴力的抗爭行動,讓公眾通過媒體報道,知道更清楚現行制度及社會的不公義。」「直接接觸不同階層及群體的市民,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讓更多人能明白,現行不公義的制度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重視的利益和價值,把他們爭取過來。」這說明「泛民」下一輪抗爭行動正是針對現制度而來。

可能發動「二次佔領」

戴耀廷更指要「準備好下一波的『觸發事件』,到了適當時刻,發動新一輪的大型社會行動,把整個社會捲入去,……透過新一波的『觸發事件』,應可達成一直以來要爭取的民主目標。」顯然,「泛民」支持的特首參選人,如果在選舉中「高民望下落選」,便最能「凸顯小圈子選舉的不公義」,也是最能激發市民反彈的「觸發事件」。這樣,「泛民」就可以順勢發動新一輪的抗爭行動,譬如效法韓國反朴槿惠集會的經驗,在政府總部進行長時期的「二次佔領」,發動支持者每逢周六、日在政府總部門外示威集會,不斷向政府施壓,令香港處於「不可管治的處境」,最終迫使特區及中央政府接納「泛民」政改方案,這才是「泛民」的真正圖謀。而這種「非暴力和平演變模式」,也正是外國勢力樂於見到的,而特首選舉正是引爆這個大規模抗爭行動的藥引。

「泛民」要借今屆特首選舉開始新一輪政改鬥爭,選舉投票日完結並不意味這場政治風波就此結束,相反在選舉後至到7月1日回歸慶典這段時間,將會是香港政壇的尖銳鬥爭期。就如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言:「這不是一個終結,甚至不是一個終結的開始,卻可能,只是一個開始的終結。」

作者係香港文化協進智庫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