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籲允港府內地購地,緩解居住困局

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話題,香港現屆政府視房屋政策為施政「重中之重」。為緩解市民住房矛盾,香港政府已加大力度覓地建屋,並推出「雙辣」等措施。然而這些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價居高不下、居住面積小、年輕人買不起房、低收入者輪候公屋時間長等難題。如今香港的房屋問題不僅是經濟、民生和社會競爭力問題,更上升成為政治問題。解決日益嚴峻的房屋問題可謂刻不容緩。

|全國政協委員、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 譚錦球

若要在根本上解決此難題,我建議國家能夠統籌協調,允許香港政府購買香港周邊城市土地興建房屋。具體操作可以公司名義在內地註冊購地,以增加其可行性。

香港目前有700多萬人口,現居住的地方有26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達27,000人,政府常指土地不足。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來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時間大大縮短,人口的遷徙和流動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少退休的長者願意在內地度過自己的退休生活。因此,若國家政策能允許香港政府在周邊城市購買土地興建房屋,則香港政府就可按需求把退休的長者安排於內地居住,可以降低其生活成本,還能夠替換出更多的房屋提供給年輕一代或有需要的人士,且能解決在香港申請公屋輪候時間長的難題。

兩會建言:籲允港府內地購地,緩解居住困局

港人供樓或租屋負擔較重。圖為香港密集老舊的住宅區俯瞰

此外,在深圳、惠州、東莞和珠海購買土地興建房屋,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合作,更能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環境優化等方面進行資源整合,取長補短。同時更可擴寬或深入香港與內陸地區的輻射作用,促進整個大珠三角區域的發展,必將能夠為區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實現國家、區域和城市的共贏發展。

總而言之,現時市民供樓或租金的負擔過重,已影響特區的有序治理和繁榮發展。希望中央和香港政府能夠引起重視,付之於行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減輕市民「住」之難題,讓安居樂業的夢想照進現實。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