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香港今後的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編者按:中央駐港聯絡辦原主任姜恩柱先生所著《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一書,已於近日出版。這本書涵蓋了中歐、中美、中俄關係,以及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轉折事件。

姜恩柱先生以樸實生動的筆觸,記述了自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跨越50多年的許多重大外交事件,既有宏觀敘事,又有微觀描寫。尤其對香港在歷史轉折時期各種問題前因後果的敘述和分析,使讀者可以對香港問題的關鍵與要害有所領悟。本刊特此摘選相關章節刊登,以饗讀者。

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原主任 姜恩柱

1997年8月,姜恩柱先生會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方針的實施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良好的開端來之不易。它是經過排除一個個干擾,克服重重阻力,反覆進行尖銳鬥爭才取得的。

這些年來,香港有些人只講香港的「一制」,不談「一國」,動輒干預祖國內地的事務,並提出一系列錯誤主張,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頂撞中央;不論持甚麼政治立場的人都可以參與「港人治港」,對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人選不應該提政治條件,不是愛國愛港的人也可以當行政長官;香港的高度自治範圍是無限的,凡是香港基本法尚未列明的「剩餘權力」都是屬於香港的;香港應該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搞英美式的三權分立,這才是真正的民主;他們還以妨礙言論自由為藉口堅決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等等。

廣大香港同胞是熱愛祖國、熱愛香港的,他們歡迎和擁護香港回歸祖國。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很快就適應了香港回歸祖國這一歷史性轉折。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香港社會確實存在一股反對「一國兩制」方針的政治勢力,以及隱藏在他們背後的西方敵對力量。香港回歸祖國這些年來,紛爭不斷,風浪迭起,波濤洶湧,從深層次看幾乎全都與此有著密切的關聯。

經過在香港五年工作的實踐和此後對香港局勢的觀察,我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的貫徹有許多感想和體會,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要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

香港回歸祖國前後的實踐都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同時又能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唯一正確的政策,是處理香港問題的根本指導方針。

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香港今後的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1997年8月,姜恩柱先生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到任酒會上致辭。坐者左起分別為周南先生、霍英東先生、董建華先生

「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不能分割。首先要堅持「一國」的原則。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回歸後成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實行單一制的國家,中央政府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內的全國所有地方行政區域,都擁有全面管治權。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並不是像有人所說的僅限於外交和國防,而是全面的。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不是它自身固有的,而是由中央授權才有的,是根據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制定香港基本法授權才取得的。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責任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國家的整體利益。這些都是堅持「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

同時,要講「兩制」。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繼續保持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制度。要相互尊重「兩制」之間的差異,而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的「一制」。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國要是改變了社會主義制度,改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會怎樣?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也會吹的。」內地的「一制」同香港的「一制」不是等量齊觀,而是有主次之分。國家在內地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這個主體是很大的,正因為這個主體是很大的,才能允許在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國家主體有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10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而香港只有1,100平方公里、700萬人口、不足3,000億美元的經濟總量,這就是國家主體同香港的關係。對這一點應該有清楚的認識。

香港回歸祖國19年來,中央一直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依照基本法行使職權,放手讓香港處理自治範圍內的事務,這已為香港乃至國際社會所公認。

有些西方政界人士都公開承認,中國政府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嚴肅認真程度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料。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擺正同中央的關係,處理好同內地的關係,至關重要。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這是不行的,這種想法不實際。」、「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難道就不會出現嗎?」、「難道香港就不會出現損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夠設想香港就沒有干擾,沒有破壞力量嗎?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的事態發展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同志的英明預見。

「港人治港」,是有條件和標準的,不是不管持甚麼政治立場的港人都可以治港。鄧小平同志早就講得很清楚,「『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甚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忠實於自己的祖國,這是從政者必須具有的基本政治條件,也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普遍原則。

從香港回歸祖國19年來的生動實踐來看,只有真正擁有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的班子,「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才能得到順利的實施。而要組成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治港班子,選好行政長官是關鍵。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首長,對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具有行政領導能力並為廣大港人所擁護的人擔任,這是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

同時,還要看到,在選好合格的行政長官的時候,還必須有一個具有國家觀念、積極支持配合行政長官工作的行政會議和主要官員組成的施政班子;有愛國愛港人士佔絕大多數的立法會;有能夠正確理解和執行基本法的司法隊伍。只有同時具備以上這幾條,特區政府的有效運作才有組織人事的保證。而廣大香港同胞是實踐「一國兩制」方針的主體。只有不斷發展壯大愛國愛港力量,才能鞏固和夯實執行「一國兩制」方針的社會基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社會各界和諧相處,共同建設香港。

高度自治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也不是完全自治。完全自治就等於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這是決不允許的。香港的高度自治是有限度的,這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所實行的高度自治,是在基本法所規定的權限範圍內的高度自治,而不應超越這一權限範圍。而且,中央對香港的高度自治權擁有監督的權力。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就有多少權力,不存在有人提出的所謂剩餘權力的問題。

(二)要堅持依照基本法治港。

我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香港基本法是根據我國最高法律憲法制定的。它將「一國兩制」方針政策法律化,是香港特區的基本法律,其法律地位高於特別行政區的其他所有法律。香港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不得與基本法相抵觸,香港特區的行政、立法、司法行為都必須符合基本法。

香港基本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的各項條文及附件都應該得到全面正確的理解和落實,而不應斷章取義,做出片面解釋。基本法關於香港政治體制的規定的核心是要保持香港的穩定。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國恢復行使主權以後,香港也應該穩定。這是個關鍵。香港的穩定,除了經濟的發展以外,還要有個穩定的政治制度。我說過,現在香港的政治制度就不是實行英國的制度、美國的制度,今後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如果硬要照搬,造成動亂,那是很不利的。這是個非常實際的嚴重問題。」、鄧小平同志還強調:「我們說,這些管理香港事務的人應該是愛祖國、愛香港的香港人,普選就一定能選出這樣的人來嗎?」、「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鄧小平同志作為一位具有豐富治國理政經驗的偉大政治家,他的這些論述是非常有遠見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香港今後的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1998年在香港一次聚會上,姜恩柱先生(右一)與金庸先生(右二)、莊世平先生(左二)、張浚生先生(左一)合影

正是根據鄧小平同志這些指導思想,香港基本法規定了香港政治體制的原則。這些原則規定,體現了以行政為主導、行政與立法之間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以保持繁榮穩定和提高行政效率。基本法還規定,香港政治體制的發展要從香港特區的法律地位和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循序漸進和均衡參與的原則,以利於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基本法有的條款至今尚未得到落實。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動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這是關係到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重大問題。制定法律禁止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違法活動,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普遍的做法。英、美等國都是這樣做的。

香港應當履行應盡的憲制責任,儘早完成這一立法。這樣做,有利於香港社會的穩定,符合香港同胞的利益,有利於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三)要增強憂患意識。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10月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就提出,「某種動亂的因素,搗亂的因素,不安定的因素,是會有的。老實說,這樣的因素不會來自北京,卻不能排除存在於香港內部,也不排除來自某種國際力量」,香港回歸祖國後,「會有秩序地度過五十年,這我是有信心的,但切不要以為沒有破壞力量。這種破壞力量可能來自這個方面,也可能來自那個方面」,「總會有人搗亂的,但決不要使他們成氣候」。

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同志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對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政治形勢做出估計。香港回歸祖國19年來的形勢發展再次充分證明了鄧小平同志預見的英明。

香港回歸祖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啟動到完成政權的交接經歷了十幾年跌宕起伏的艱難歷程,而回歸後19年來一路上風風雨雨的實踐表明,要使「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得到全面正確的實施,將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這比香港回歸前的過渡期要漫長得多,艱難得多。

其中,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任務將尤為繁重。

英國人統治香港期間,對港人進行殖民教育,進行反華恐共宣傳,培養了一批親英人士。英國人從香港撤走前加緊移植英國的“代議制”,留下了不少隱患,對香港的行政主導體制和有效管理帶來干擾和衝擊。長期以來,美國人在香港也做了大量工作,美、英在香港留下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香港存在一股反對「一國兩制」方針的政治勢力。他們只講香港的「一制」不講「一國」,反對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由於香港人口構成有它的特殊性,他們在香港社會上仍有一定的市場,在立法會佔據一些席位。多年來他們的種種表現暴露出他們妄想爭奪香港管治權的圖謀。

他們的這種政治圖謀正適應了西方某些勢力對華戰略的需要。西方某些勢力不願看到中國的崛起和強大,而試圖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撓和遏制。為此,它們正利用香港這股反對「一國兩制」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任務仍將是長期的、艱巨的、複雜的。

然而,上述內外勢力的險惡用心正為越來越多的香港愛國同胞所識破和抵制,正遭到越來越多的內地廣大群眾的堅決而強烈的反對,他們的圖謀是絕不會得逞的。香港繼續沿著「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軌道前進,這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

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香港今後的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選自姜恩柱著《大國較量——中歐關係與香港回歸親歷》一書,因版面所限,有刪節。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