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特首選舉臨近,各界寄予期望

編者按:3月26日將迎來新一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截至發稿日,已經表明有意參選的主要人士有林鄭月娥、胡國興、葉劉淑儀、曾俊華等。行政長官選舉是香港政治生活的大事,關係到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香港發展的方向與「一國兩制」的實踐。為此,本刊特別約請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就新一屆行政長官及其施政提出期盼和希望,他們代表了香港主流社會的看法。

期待新特首解決三大問題

文|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名譽會長 楊耀忠

香港在過去20年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未來全球競爭將很激烈,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具有很強執行力的領袖。這位領袖還必須有很高的民望,並得到中央的信任。只有民望、沒有執行能力,也無法把事情做好。因為新特首上任后,將迫切需要解決香港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經濟轉型,特別是向高科技轉型。現在香港太依賴服務業,差不多90%都是服務業,很難與其他地區競爭。一些地區也搞服務業,有些比我們更便宜,香港就無從競爭了。因此經濟轉型非常重要。

第二是房屋土地問題。這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香港現在被人說是「土地經濟」,收租、賣地、建房子的都賺大錢,利潤都被房地產商拿走了。很多年輕人雖然很努力工作,但買房子問題依然困擾他們。我認為全中國居住條件最差的很可能是香港了。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這麼小,其實是非常可悲的,也是不匹配的。新加坡也很小,但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大。因此我認為新特首要改變一些人的看法、突破一些框框。

第三是要多投資教育。最近幾年,我發現教育佔政府開支的比例有下降趨勢。很多優秀人才從中學就已經離開香港到海外讀書,這對香港發展不利。我們要培養出最好的人才和學生,才有未來。此外,最近幾年,許多老師擔心沒有工作,在沒有職業保障的情況下,怎能安心教學?所以我覺得政府要加大力度投入教育,把香港的教育越辦越好。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香港是我家,我對香港充滿信心,我認為香港應該可以搞得更好。過去我們出了很多問題,是因為外國勢力干預太多,內部又太政治化,一些反對派在很多問題上「興風作浪」,影響了我們的發展。

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可享「一國」和「兩制」之利,很符合香港發展需要。我認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香港就可「搭便車」、分享成果。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特別是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香港可以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這樣香港的經濟發展前途一定會更好。

讓香港青年「人盡其才發揮所長」

文|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 王

本期專題:特首選舉臨近,各界寄予期望

近年香港社會面對不少挑戰,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均無可避免直接或間接影響年輕的新生代。在全球化和數碼化的影响下,香港青年面對更嚴峻的競爭環境,升學和就業壓力增加,社會向上流動機會、以至個人經濟獨立能力均備受衝擊,不少青年因此產生對社會的怨氣和不滿。雖然這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但是需要引起重视。

香港未來繫於年輕新生代。如何人盡其才、發揮青年所長?如何支援弱勢青年,提供適切扶助?如何提升青年參與社會事務,以至培育他們成為願意承擔責任,對國家和香港抱有歸屬感的社會成員,這些都是值得新任特首和新一屆政府認真思考的議題。我作為一位青年工作者,目睹不同年代青年的變化,對新任特首有幾點期許。

首先,我盼望新任特首能信任青年;透過加強溝通和提供參與機會,建立互信。

有調查發現,不少香港青年仍對特區政府存有不信任感。青年人身處資訊充斥的網絡世代,凡事都有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政府與青年溝通的渠道一旦淤塞,部份便會轉向選擇沉默或抗爭。我盼望政策制訂者能展現誠意,透過多元方法吸納青年意見,聆聽他們的衷情。我也希望政府和社會各方能夠開放更多機會與渠道,讓青年人多些參與社會決策和發展,鍛鍊他們的責任與承擔感,發揮更實質意義和價值。儘管許多問題不一定能夠一蹴而就或即時得到解決,但彼此仍須耐心溝通、理性商議、尋找共識、建立互信。

其次,切實為青年解決自身的問題,消除他們在社會向上流動的不必要障礙。

青年人的自身問題若得不到解決,將衍生不少後遺症。我認為新特首和新一届政府應嚴肅正視現今青年面對的問題,審視現有政策措施與資源投放,以「投資」而不是「救濟」的心態扶助青年人,並多些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拆牆鬆綁。無論是住屋、就業、創業、教育培訓,還是生涯規劃方面,都應致力消除堵塞他們向上游的障礙,為他們開創更多空間和機會。真正提升青年人就業、創業的能力,即應「教人捕魚而非給人送魚」。

第三,持續加深青年對「一國兩制」和國情的認識,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培養願意貢獻香港和國家的人才。

我期望新任特首能持續推進這方面的培育工作,運用不同方法,讓青年透過更多學習和體驗交流等,認識「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內涵、中央與特區關係的要義,以及當中涉及的權利與義務,以至與青年息息相關的政策措施,如「一帶一路」策略、「十三五」規劃等。

青年是社會的重要資產,更是社會持續創新與進步的動力。我期望新任行政長官能以遠大目光、豐富經驗與持久魄力,為香港青年締造有利發展、實踐夢想的環境,讓青年滿懷信心,對未來充滿憧憬,與香港一同起飛,創出新的里程。

行政長官要有政治大局觀

文|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 釋寬運

本期專題:特首選舉臨近,各界寄予期望

立足長遠,團結各界

選擇什麼樣的行政長官,很大程度將決定香港未來五年的走向。近年來香港內部分化日趨嚴重,直接影響到諸如對長遠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扶貧濟弱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的化解。社會上有一股強大的聲音,希望未來的行政長官能凝聚社會,緩解對立。

顯而易見,「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任何一位特首絕不能只照顧個別既得利益集團,更不能只服務於某一小眾群體,而應當全面且深入地顧及不同層面的市民,既要有立足長遠的發展眼光,更要有能化解矛盾的管治能力。

正如中央政府對行政長官所列出的四個標準「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及港人擁護」一樣,香港需要的行政長官必須有政治大局觀念,有長遠宏觀的觀察力,有化解矛盾團結各界的能力,更要有承擔責任與抵抗壓力的素質,以帶領各界克服困難、迎接未來種種的挑戰。

以人為本,重視青年

「一國兩制」要得到成功的落實,良好的法治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對維護法治,社會市民要有高度的共識。三年前非法「佔中」事件發生,可說是「一國兩制」實踐以來遭遇到的最大危機,值得各界深思。雖然近兩年,一些社會矛盾與紛爭時有出現,然而毫無疑問,香港的法治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維護,這是全港市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面對社會上各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年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扶貧、安老政策,當中包括破天荒制定了「貧窮線」,以及關愛基金推出的多個項目,如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等。同時,更展開退休保障諮詢,解決強積金對沖及退休保障問題。這些措施漸見成效。可見未來社會政策的方向,必然是「以人為本」,繼續關注社區,關懷貧病與弱勢社群。

在此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關注青年」,因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如何解決目前青年的問題、如何回應青年的訴求、如何為青年開拓更好的未來,這是下屆特首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近年香港雖然保持較好的經濟發展,但殘酷的事實顯示,社會流動性大幅降低,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再加上樓市狂升,租金大漲,許多青年無法安居更遑論未來發展。如何讓青年人能人盡其才,讓青年人的創意與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並化作香港前進的動力?這需要全盤的政策考量。過去特區政府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但仍略嫌不足;良好的政策值得延續,但更要有突破性思維和可行的政策落實,如此才能穩定現在,開創未來,令香港更加繁榮安定,市民更加祥和幸福。

對香港負責,更對中央負責

按照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是「雙負責」的:向香港特區負責,更要向中央政府負責。中央擁有實質的特首任命權,是故,行政長官必須要滿足中央信任的要求,並體現出對中央治港方針政策的透徹理解、對中央決定的全力貫徹執行,以及對中央要求的不折不扣落實。

因此,每位行政長官參選人,都應以港人的長遠福祉為依歸,向市民清楚講解施政理念,通過選舉團結港人,帶領港人邁步向前。中央政府以及香港市民都希望今屆選舉是理性的,健康的,是富有建設性的,最終選出一個中央信任、港人擁護、賢明有為的行政長官。這是中央政府的期望,亦是香港市民的普遍願望。

執政者要如何執政,才能受到人民敬愛,舉國同樂,薄海歡欣,上下如意,而長治久安?在《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中,佛陀對執政者開示了五個治國要領,值得現今及未來的執政者參考。一是恩養世間、二是英勇具足、三是善權方便、四是正受境界、五是勤修善法。

如果未來新任的特首能夠依上述方針而行,相信社會自然能夠:「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見《無量壽經》)

我們要相信,有信心就有希望,在佛光的普照之下,香港明天一定會更好!

下屆特首需善用資源解決問題

文 | 香港立法會議員 柯創盛

本期專題:特首選舉臨近,各界寄予期望

回歸以來,縱然特區政府一直受到反對派的苛責,社會仍有很多矛盾和爭議尚待解決,但公道地看,香港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仍算是不錯的,「一國兩制」客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並且還有充裕的條件再創高峰。

香港依然是全球一個最出眾的國際城市

梁振英特首發表的一篇網誌裡,提及依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研究,香港已連續23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評分更較去年有顯著增幅。

另外,在法治評價方面,依據美國世界公義工程所制訂的全球法治指數排名,香港去年排名第16位,位居前列,而依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2016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司法獨立的表現亦高居全港第4位;至於人權方面,由美國著名智庫CATO及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去年發表的最新人類自由指數報告顯示,香港連續六年蟬聯冠軍;廉潔方面,依據國際反貪組織「透明國際」所做的調查,香港廉潔程度排名第15位;競爭力方面,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全球第一,依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亦排名全球第9位。香港還有多間全球排名前200位的大學,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非本地生。

從上述評價可見,在國際社會眼中,香港仍然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出眾的國際城市,我們的自由、法治、人權、民主、廉潔、競爭力、學術環境仍然保持在頂尖水平,深受信賴。

正正由於香港的社會條件優異,我們才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維持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旅遊中心的地位,成為最多跨國企業所選擇的亞太區總部所在地之一。說實話,近年本港樓價節節攀升,屢創新高,深深困擾著港人,但從另一角度看,如非香港擁有巨大的吸引力和經濟實力,本港樓價又豈會飆升呢?

更難能可貴的是,縱然香港已算是成熟的經濟體,各項國際評比的成績出眾,但香港仍有充足資源可待開發,供進一步發展之用。例如香港只開發了約3成土地,仍有7成左右的土地待開發;港府現有9千多億財政儲備,是全球最富有的10大政府之一。無疑,香港仍有充足的土地和財政彈藥「再發展」。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下任特首主要任務

正由於香港基礎良好,特區政府仍有大量彈藥可用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故我一直期望特區政府承擔更多、做得更好,這也是下任特首的首要任務。說實話,香港不是完美的,世上也不會有完美的地方。在外界一片褒獎之下,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香港的問題與不足,尤其是要正視港人面對著的實際困難,絕不可自滿。例如香港仍有嚴峻的住屋問題亟待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和退休保障問題愈來愈嚴重,青年人對出路狹隘的困局愈來愈不耐煩,中小企的經營壓力愈來愈高,市民對香港的教育、勞工、社福政策也有大量不同意見,還有其他一連串問題,也有賴下屆特首的智慧、決心,適當運用土地、人才、財政儲備以解決。試想一下,坐擁巨額資源卻不用以切實解決問題,擁有大量土地卻任由普羅大眾瑟縮於蝸居之中,又是否負責任的態度呢?我期望下屆政府更加有為,更積極地發揮香港的優勢,充分利用和開發可用的資源,推動香港更上層樓。

以新思維和新策略來處理老問題

除經濟民生外,香港過去幾年也一直受到不同政治議題的困擾,處理「佔中」、「政改」、「兩地摩擦」及「港獨」問題更耗費了政府大量精力,甚至影響到其他經濟民生工作,我認為這是個重要的教訓。

由於社會已呈現嚴重撕裂,以及變得高度政治化,下屆政府處理政治敏感議題時必須特別謹慎,諮詢及評估工作必須做足,深思熟慮。甚至乎,在經過諮詢後,倘若社會對一些重大政治議題仍然存在顯著分歧,政府並無足夠把握成功推動,政府應審慎考慮一下,這些較敏感和爭議性較大的政治議題是否可放一放,先處理好經濟民生後再作打算呢?畢竟,事緩則圓,勉強未必幸福,若然優先處理好經濟和民生議題的話,可能會為政治爭議的解決創造更好條件。否則的話,勉強打無把握的仗,徒添爭議,所有人都只會是輸家。

尤其在政改及23條立法的處理上,下屆特首必須汲取往昔的經驗與教訓,以新思維和新策略來處理老問題,才有成功推動的可能。我留意到林鄭月娥女士非常強調會帶來管治新風格,堅持以「全民共議」的方針來處理敏感議題,在政策制訂時會先充分聆聽市民的意見。我認為這種尊重市民和持份者的態度,對改善下屆政府的官民關係會有幫助。畢竟,香港已是個高度發達的國際社會,資訊流通,市民有一定教育水平,民主及公民意識已植根,是很難再接受一種「高高在上」及「一言堂」的傲慢施政態度的。

香港不是一個沒有問題的社會,特區政府也不是一個缺乏資源的政府,我期望下屆特首能夠善用資源,為香港人解決好問題,辦實事。透過5年一度的特首選舉,我也期望市民以理性的態度探討各參選人的政綱,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一同凝聚社會共識,為香港指明出路。

特首作為特區首長,其表現關係到國家利益與全港市民的福祉,絕不能由一位不合適的人擔任。我深信各選委會委員一定會認真評估各參選人的能力、政綱與往績,選出一位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的最佳特首!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