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載,粵港合作譜新篇——訪廣東省港澳辦主任廖京山
廣東省港澳辦主任廖京山在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粵港合作在香港回歸之後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近二十年來,中央重視和支持粵港合作力度前所未有,從國家戰略高度謀劃推進了粵港合作發展藍圖;兩地推動合作發展力度前所未有,簽署實施了『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首份綜合性框架協議;兩地先行先試力度前所未有,率先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攜手共建優質生活圈,為深化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探索出寶貴經驗。此外,兩地合作機制建設成效明顯,逐步形成政府與民間『雙輪驅動』合作模式,在『共謀發展』中收穫了『互惠互利』豐碩成果。」他指出,化粵港合作新藍圖為現實,無疑是推動兩地創新轉型、促進兩地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對國家戰略大局有利、對港澳繁榮穩定有利、對廣東加快發展有利。」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隊赴廣州南沙考察,廖京山主任陪同
文|本刊記者 許煜
新年伊始,粵港合作已「金雞唱捷」頻頻傳出好消息:1月17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表示,特區政府會繼續在粵港合作機制下,本著「積極參與、共同謀劃、互惠互利」原則,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合作,並利用廣東省新規劃的南沙「香港園」優勢,為港人港企把握好創業、就業及事業發展新機遇。1月19日,廣東省新任省長馬興瑞在廣東人大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時亦指出,粵港合作未來發展,將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繼續深化推進南沙、前海等粵港澳自貿區合作和港珠澳大橋口岸建設,創新口岸通關模式,攜手港澳推進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中央高度支持,粵港齊齊發力
廖京山告訴記者,深化粵港澳合作是中央支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舉措,在國家改革發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新世紀以來,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中央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從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謀劃港澳工作,確保充分實現三地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隨著CEPA的實施,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港澳發展的深度布局,以及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前海、南沙、橫琴粵港澳自貿區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的陸續出台,粵港澳合作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粵港兩地高層在推動合作發展上更是不遺餘力,雙方頻密會晤,共同協商和提出許多深化粵港合作的創新舉措,並於2010年4月7日在習近平等中央領導親自見證下,兩地政府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首份綜合性協定——《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粵港合作發展的定位、原則及目標,涵蓋了經濟、社會、民生、機制等實質性內容。
廖京山主任應邀出席第二屆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推介交流會並作主旨演講
廖京山說,框架協議簽署實施以來,粵港兩地政府通過高層會晤、聯席會議、工作會議等機制,建立健全聯絡小組和專責小組,推動對口部門強化工作對接,每年共同研究制訂並簽署年度重點工作和督查評估報告。「至今已累計提出550多項合作舉措,有力推動了框架協定的充分落實。」
廣東省還提出在2014年底率先基本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目標,並由省港澳辦牽頭研究出台《規劃綱要》和《行動計畫》,拓展粵港澳服務業合作廣度和深度。2014年12月,《CEPA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澳門)率先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定》正式簽署,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開放模式,向港澳開放153個服務貿易部門,涉及銀行、證券、保險、建築、會計等數十個領域,開放度達95.6%。並在全省建設首批13個粵港澳服務貿易合作示範基地,為港澳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條件,也為全面實現內地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供借鑒和經驗。
2015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了前海、南沙、橫琴粵港澳自貿區,給予了「比特區更特」重大政策,要求廣東在南沙、前海、橫琴片區建設自貿試驗區,依託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打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其中廣州南沙立足「全面合作示範區」定位,創新探索與香港合作共建深度合作區;深圳前海以現代服務業合作為重點,提出「萬千百十」目標,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廠;珠海橫琴著力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以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前海創新商務中心規劃圖
注重市民獲得感,共建優質生活圈
為落實中央提出的「共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戰略部署,粵港澳還聯手編制並落實了基礎設施和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目前,廣深港客運專線內地段已建成通車;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計劃2018年建成通車;廣珠城際軌道廣州至拱北站已建成通車,拱北至橫琴段軌道交通正在加快建設;投資700多億的港珠澳大橋建設也正在按計劃穩步進行。另外,口岸建設和通關便利化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粵澳新通道項目有望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新模式,粵港有關口岸也正在努力探索創新通關模式,以便利兩地居民往來。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
廖京山強調,粵港澳共建優質生活圈,更重要的是保護青山綠水,提升區域空氣品質,加強社會民生和公共服務,使三地民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和獲得感。「環保合作方面,已共同實施珠三角大氣污染物減排方案,優化區域空氣監測網路並即時公布監測資料;在加強東江水質保護、保障供港澳物資穩定安全、推進供港澳食品農產品示範區建設等方面,也做了前所未有的投入。」教育方面,廣東省已明確將港澳人士子女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納入免費補助範圍;醫療衛生方面,目前廣東吸引港澳投資醫療機構已達31家,粵港醫療跨境轉診和轉運服務試點也已順利推行。此外,粵港澳三地在體育、文化、應急處置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亦日益密切,區域合作縱深發展,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成效明顯。
創新合作思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廖京山指出,「十三五」規劃時期,不僅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粵港澳合作務實推進的關鍵階段。「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戰略對粵港澳合作提出了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新要求,深化粵港澳合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可以預見,粵港澳深度合作空間巨大,前景廣闊。」
他同時強調,在新常態下,粵港澳合作要更加注重創新發展,才能實現嶄新跨越。「一是注重經濟合作轉型提升,二是注重民生合作包容共進,三是注重合作機制完善創新。並繼續秉承『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精神,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和『改革創新、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原則,夯實工作舉措,務實推動粵港澳合作創新發展。」
他並提出了關於推動粵港合作發展的五點創新思路,包括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產業創新和成果共用等。他指出:「只有推動合作成果惠及兩地民眾,促進社會民生領域交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實現粵港澳合作共贏和世界級城市群共建願景。」
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2006年經中央批准設立,是內地唯一單獨設置的省級政府港澳事務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和歸口管理全省涉港澳工作。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