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質量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國家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左)考察茅洲河治理工程
環保工作負「重」前行
陳吉寧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總布局。習近平總書記還專門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係,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調共生的新路徑,成為發展觀創新的最新成果和顯著標誌。
暖春即臨,又到一年踏青時。可面對很多時候的霧霾天氣,人們只能望而卻步。尤其在剛剛過去的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曾爆發持續性空氣污染,更令民眾談霾色變。那麼,霧霾是不是中國「專屬」呢?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陳吉寧解釋道,去年冬天的霧霾其實不只發生在中國,而是全球性爆發,從印度、伊朗到韓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都出現霧霾問題。尤其英國和法國治理霧霾問題很久了,雖然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重污染天氣,但2016年冬天也出現了持續大範圍的空氣污染。之所以冬季更易出現霧霾,一是由於冬季治理強化措施不夠,二是由於冬季的氣象條件更困難、更複雜、更不利。就像是負重在走一個隧道,到了冬季的時候,這個隧道突然變窄了,而且這個隧道不僅在中國變得窄,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變得窄。冷空氣跑到北美去,暖空氣都跑到歐亞大陸來。因此,極端天氣出現的時候,有些地方就可能重現霧霾。
陳吉寧坦言,中國現在的環境質量改善工作是處在一個負「重」前行的階段,也就是說中國的環境質量是在一個非常高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進行改善。要改善得快,就要加快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這樣才能輕裝前進。但是這麼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排放背後有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代表的是中國偏重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非綠色的生活方式等等。
當前,中國之所以出現一系列環境問題,主要是源於早年間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或者說是GDP增長)而付出了環境的代價。關於這二者的辯證關係,陳吉寧認為,環境保護不是發展的包袱,不是站在發展的對立面。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環境保護是重要抓手,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發展質量,就是抓可持續發展。好的經濟質量和好的環境質量內在是一致的,一個地方可能暫時存在環境質量差而經濟質量好的狀況,但很難持久,特別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環境質量差的經濟模式必定成為發展的制約。陳吉寧進一步指出,必須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對發展的約束,把環境保護真正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下決心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布局,把生態環保培育成新的發展優勢,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為生動實踐。
既要打好攻堅戰 又要打好持久戰
「大氣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陳吉寧表示,不能因為幾次重污染天氣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美國和德國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才解決霧霾,陳吉寧相信中國會比它們更快一些。
之所以這麼有信心,是因為環保部用數據說話。從2013年啟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稱《大氣十條》﹚開始到2016年,全國大氣污染情況改善明顯。其中,2016年北京PM2.5濃度為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優良天數比例比2015年上升3.1個百分點,這是北京這幾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不僅北京在改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全國三個重點地區的大氣狀況都在改善。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約為30%。此外,環保部還在全國層面統計了74個重點城市的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在30%左右。
陳吉寧稱,「這個改進是實實在在的。」至於改進速度的快慢,與發達國家對比後就會發現,中國的改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實際上,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進程快完成時才開始解決PM2.5問題,而中國是在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化石原料的能源結構條件下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的過程中來完成治理的。可以說,中國是在單位面積排放強度遠遠比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高得多的情況下來實現改善的,所以面臨的治理難度更大。
至於如何進一步管控地方污染源企業,陳吉寧回應說,污染源分成兩類,一類為重點污染源,是京津冀地區所有的45米以上的高架污染源,共有1,239家。這1,239家45米以上可以高空傳輸的污染源現在已經全部實現自動監控並與環保部門聯網,環境部每個季度會公布不達標的企業並同時加大處罰。另一類是小散污的污染源,不是重點企業,沒有在線監控,查處過程面臨很多困難。因為這些企業體量小,隨意性很大,受經濟利益驅動,尤其在京津冀地區大量分散存在,所以需要借助遙感、大數據和無人機設備來發現。小散污企業是很重要的污染源,而且擾亂市場秩序,環保部下一步將開展專項清理行動。
今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後一年,陳吉寧介紹說,去年中國工程院曾組織精兵強將對《大氣十條》做了中期評估,評估報告對《大氣十條》這幾年來執行的技術路線、方向和採取的措施給予了肯定。因此,環保部對所採取的大氣治理措施和治理方向是有信心的。
2017年:順勢而為 乘勢而上
「有智不如乘勢」,陳吉寧表示,做好環保工作,首先要明大勢、掌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內在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正在重構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增長模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的判斷是,「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綠色發展初見成效」。陳吉寧深入分析稱,目前中國生態系統總體穩定,環境質量在全國範圍和平均水平上總體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時段部分地區局部惡化,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陳吉寧補充道,當前,中國經濟總量和增量仍在持續上升,污染物新增量也依然處於高位,帶來的環境壓力仍然十分巨大。特別是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和投入力度減弱,一些領域環境治理有所放松,一些企業環境治理意願下降,提標改造不及時、擅自停運治污設施甚至弄虛作假、超標排放、偷排漏排。同時,隨著環境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留下的很多環境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複雜性在增加,解決的難度在加大。比如,在大氣環境方面,全國空氣質量主要指標改善好於年度目標,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但城市空氣質量普遍超標,臭氧污染問題進一步顯現。在水環境方面,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下降,但部分水體水質趨於惡化,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
太湖經過治理,風光如畫。圖為遊客在太湖賞櫻
面對這樣的形勢和任務,2017年環保部具體部署的重點工作包括:(一)堅決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落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二)深化和落實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按照兩年時間對所有省(區、市)督察一遍的要求,爭取儘早完成其餘省(市、區)的環境保護督察任務。(三)加強環境法治建設,繼續加強環境立法。(四)積極主動應對環境風險。健全環境社會風險的防範與化解體系,強化關乎公眾健康重點領域風險預警與防控。(五)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快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六)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七)創新決策和管理方式。(八)加強科技支撐和基礎能力,促進科技創新和支撐。
與此同時,陳吉寧指出,環保治理從來都不是靠蠻幹來解決的,必須是有序的、科學的,這樣社會代價才能小,才能一步一步知道採取的措施有效性如何。環境污染治理要提高「五化」水平,即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
當前,在國家深入開展「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環保部將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實施綠色絲綢之路使者計劃,建設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平台,組建第六屆國合會﹙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組織召開國合會2017年年會等。
展望今年的工作,陳吉寧強調,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一年,將召開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從1973年到2011年,國務院先後召開7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集中宣示了黨和國家關於環保工作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政策舉措,極大地推動了環保事業發展。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將總結「十二五」以來環保工作的進展和經驗,表彰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和個人,進一步確定「十三五」期間環保工作的重點目標、重點任務、重點措施,對於打贏補齊環保短板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保護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陳吉寧表示,環保部將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召開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為契機,以全面實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主線,細化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和改革措施,務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
保護環境,正在落實。截至發稿時間,記者獲悉,國家環保部專項督查行動已正式啟動。從2月15日至3月15日,環保部會同有關省市開展今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此次督查由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及其他幾位副部長帶隊,督查地區包括京津冀及周邊省份的18個城市,對環保不作為、慢作為、環保責任不落實的單位和個人,將會視情節輕重追究相應責任。
原文刊載於《紫荊》雜誌2017年3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