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停滯不前 削弱香港競爭力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於9月28日發佈《2016-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指標》(2016-2017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以下簡稱《指標》),香港的排名吸引本地傳媒關注。在全球138個經濟體當中香港排行第9,比去年下跌了兩位,而在亞洲區排名榜上三甲位置與去年一樣維持不變,排名分別為新加坡(全球第2位)、日本(第8位)及香港(第9位)。就此成績看來,表面上香港的全球競爭力表現不俗,WEF亦非常欣賞香港多年的成就,更毫不吝嗇地在互聯網上公開加以贊揚。儘管外界評價正面,但筆者對香港今年的表現卻有所保留,認為《指標》報告內部分評分結果顯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存有隱憂。
香港連續5年躋身於排名榜頭10名之內,而且在評分機制的12項支柱分指標當中成績驕人(見表一)。 WEF對香港的年度表現推崇備至,在《指標》報告中指出:1.香港有5項支柱分指標位列世界頭5名及7項頭10名之內,總排名第9位實至名歸;2.香港在「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支柱分指標連續7年獨佔鰲頭,反映香港交通四通八達、基建服務質素一流;3.香港在「金融市場發展」(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支柱分指標排全球第4,反映香港金融市場效率高、先進、可靠及穩定,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 4.香港表現最差的一項是「市場規模」(Market Size),但排名也高踞全球33位。
若然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繼續停滯不前的話,香港未來的經濟只會一落千丈。圖為日前舉辦的香港「創科博覽2016」
基建發展緩慢影響港競爭力
香港在「基礎建設」這一部分雖然表現卓越,連續7年居全球首位,但筆者對這一項卻十分之憂慮。近年香港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如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等)工程接二連三出現嚴重超資及延誤。再加上立法會經常「拉布」或「流會」,政策經常「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繼續如此下去,香港的「基礎建設」優勢恐怕會晚節不保,進一步拉低香港的全球競爭力。
自上世紀80年代,金融產業一直是香港的經濟發展支柱。香港過去在《全球競爭力指標》中與金融市場相關的分類指標成績斐然,分別在2012-2013、2013-2014及2014-2015年度的排名榜中名列前茅。可是自去年開始香港的排名便不斷下滑,2015-2016年度跌了兩級至第3位,今年再跌一級至第 4位。進一步分析「金融市場發展」支柱下的子評分,《指標》反映出過去一年香港在「借貸容易度」(Ease of access to loans)方面大跌,從去年第5大幅下滑至33位。這種情況絕對不利香港經濟轉型,特別是轉型至以創意、創新、創業為主導的知識型新經濟。
《2016-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指標》上,香港表現不俗
創新及科技發展藏隱憂
另一項表現強差人意的支柱指標是「創新」。雖然香港在這方面的整體評分及排名與去年一樣,然而指標中的子評分反映出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潛藏著不少隱憂。首先,香港連續兩年度在「創新」的各項子評分並無任何改變(見表二),這種情況實在令本地科技業界百思不得其解。香港特區政府於去年11月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自上任後不敢怠慢,立刻於今年1月份的《2016年施政報告》及二月份的《2016-17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促進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措施及撥款,例如香港政府承諾額外預撥180億港元投資創新科技產業。雖然政府在創科的工作上顯然比之前積極進取,但是《2016-2017環球競爭力報告》卻不以為然,沒有把這些新措施納入「創新」支柱指標的計算之內。再者,除了「創科局」之外,香港於去年年底亦成立了「港科院」,似乎無論局方或院方如何努力,其成效仍未能吸引到國際社會的注意,令人失望。創新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然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繼續呆滯不前的話,香港未來的經濟只會一落千丈。
香港已連續兩年度在「創新」的各項子評分並無任何改變。圖為某科技展上,市民正在體驗VR虛擬眼鏡
近期,9月24日至10月1日「團結香港基金」聯同官、產、學、研各界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創科博覽2016」,並獲得國家科技部大力支持,引進40多件世界級國家科研成果(例如「蛟龍號」載人深海潛艇)在香港公開展覽,吸引了超過6萬人次入場參觀。可是正當普羅大眾對創新及科技與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熱情續漸升溫之際,《2016-2017環球競爭力報告》的創新篇卻在展覽期間發布,其中指出香港正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金融中心發展成為創新基地。又指在香港做生意,最大的困難是創新能力不足。無疑是間接地向香港大潑冷水。
內地人口達13億之多,商機處處,世界各地對中國市場無不充滿期待。雖然內地在《2016-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指標》整體總分只是排行28,但在「市場規模」分指標卻佔全球首位。相比之下,香港人口只有730萬,人口比例僅僅是內地的0.6%而已,而「市場規模」指標排名只是33位,遠低於內地。與世界各地一樣,內地市場當然也是香港工商業界的重點目標。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贏在起跑綫」,例如香港可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一方面促進內地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從中獲利。關鍵是香港如何能利用自己的獨特優勢(包括《指標》所關注的「基礎建設」「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等支柱優勢),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內地與香港互惠雙贏。
創新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圖為香港「智慧生活@科學園」展覽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