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後 香港政治鬥爭將更趨嚴峻
立法會選舉結束後,香港政治將呈現三個趨勢性現象:一是「本土自決」組織將會在立法會內外產生聯動;二是有政治勢力企圖改變香港現行政治制度的意圖會更加明顯;三是「泛民主派」逐漸向「泛本土派」演變。這三個趨勢性現象,預示了香港特區政治鬥爭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新一屆立法會開始運作後,不同政治勢力間的鬥爭將趨於激烈,但無論如何,「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繁榮穩定不容破壞。圖為香港中環
香港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建制派靠着近百萬選民的支持和較恰當的選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維持了立法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儘管比上屆減少了席位,但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內仍然發揮着穩定大局的作用。
這次選舉有三個有趣的現象:一是部分選民不再看重議員做實事的責任感與能力,而是以政治立場劃綫選擇議員,最明顯的是有7名主張香港「自決」的人士被選進立法會,他們佔據立法會十分之一的議席,形成了一股新的激進「本土」勢力。
二是有些選民表現出「求變」心態,其中既有對上屆立法會議員的不滿,也有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還有對香港特區現行政治制度的抵拒。
三是「泛民」的「棄保效應」恢復了民主黨在陣營中的龍頭地位,但也趕走了一些「老議員」,這個做法實際上是在操控選舉。
三個有趣現象繼續延伸,自然就引出一些新的政治趨向,同時再次預示了香港特區政治鬥爭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新一屆立法會中,建制派議席雖有所減少,但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內仍然發揮着穩定大局的作用
「本土自決」內外聯動破壞香港穩定
與以往不同,以黃毓民、梁國雄為代表的老激進主義,主要表現的舞台是立法會,他們在社會上的行動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他們在立法會內的破壞力大,在社會上的影響卻有限。而主張香港「自決」的立法會候任議員,基本上是2014年「佔中」事件後派生的政治組織中的活躍分子,經歷過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其中梁頌恒(「青年新政」)、鄭松泰(「熱普城」)和劉小麗,還是所謂「驅蝗運動」(驅趕訪港內地居民)和「旺角暴亂」的發起者和導演者,主張「本土自決」的立法會參選人(包括落選者),一共獲得40多萬支持票(約占全部選票的19%),這些支持者要求香港前途「公投自決」的主張,必然在立法會內得到反映,而立法會內與香港前途「公投自決」相關的議案訴求,也會在立法會外獲得響應,甚至會出現社會運動包圍政府機關的情景,這種內外聯動產生的效應,將會比黃毓民、梁國雄等在立法會取鬧來得更加猛烈。
在香港前途「公投自決」的主張中,有追求政治「在地化」「本土化」的內容,也有借機推行「獨立」的色彩。在特區政府通過防「獨」確認書攔截「港獨」分子後,仍然有漏網之魚進入立法會。由於中央政府已經三令五申明確反對「港獨」,香港社會也認同「港獨」沒有出路,所以主張「港獨」的漏網之魚短期內不會公開鼓吹「港獨」,但是會採取「暗獨」策略,例如只講「自決」而不提「港獨」等。他們是暫時蟄伏,等待時機。香港前途「公投自決」的政治主張有其一定社會基礎,一方面是對現實無法滿足個人追求的現狀不滿,另一方面是香港社會目前依然有少部分人存在「恐共」「拒共」心理。相信在今後一個時期內,以香港前途「公投自決」的主張為核心,還會衍生出一些五花八門的相關議題,如「2047身份認同」,內地居民赴港定居單程證審批權等,都會接踵而來。
個別「本土派」候任議員在就職宣誓時不但宣揚「港獨」更侮辱國家與民族,引發大量市民到立法會外抗議,要求取消其議員資格
「求變」背後是改變香港現行政治制度的圖謀
有些選民在選舉中表現出來「求變」心態,例如對上一屆立法會議員的表現不滿,對特區政府施政的不滿,都是可以理解和溝通的。實際上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它可以促成有些議員和官員反思,如何做才能服務好社會,服務好市民,才能稱職合格。但是,敵視香港特區現行政治制度就性質不同了,即便是在號稱最講究人權自由的美國或者歐洲一些國家,反對政治制度的言行屬於顛覆國家政權罪,政府當局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現階段在香港發生的一切政治紛爭,一切不利於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和社會安寧的舉動,包括攻擊特區政府、誣衊詆毀行政長官等,表面上看是情緒的發泄,實際上劍鋒所指的是中央政府,因為在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身後,是來自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
將香港主要矛盾的根源算在中央政府的頭上,已經屢見不鮮。有報刊文章指,「港獨」的邏輯和思維是,中國就是阻止對香港所謂不公義和不民主的政治制度進行改革的元兇,所以要與中國切割。
立法會選舉結束後,「雷動計劃」搞手戴耀廷對媒體稱,策略投票讓非建制派爭取更多議席,從而增加北京管治成本,是打破現行香港政治困局最好的非暴力抗爭武器。據政壇流傳,美國在香港投入1元,北京需要投入6元善後。
增加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成本還不是這伙人的最後目的,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顛覆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現行政治制度,讓香港沿着西方認可的軌道運行,完成西方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對香港的強勢影響和控制。這方面美國是最落力的,因此香港實際上已經成為中美交鋒較量的另外一個戰場。在香港發動策劃一些事情以分散、破壞中央政府於振興中華國策上的專注力,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一部分。如果多數市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並保持足夠的警覺,外國勢力毀我中華的圖謀就不會得逞。
讓香港沿着西方認可的軌道運行,完成西方國家對香港的強勢影響和控制,美國是最落力的。圖為美國駐港領事館
「泛民主派」逐漸向「泛本土派」演變
整個「泛民主派」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有「兩失兩得」。「兩失」,一是老激進派核心人物黃毓民意外出局,「熱普城」組織因此陷入困境,他們在選前推動的「五區公投」因為敗選而無法繼續,鼓吹「全民制憲」也因為敗選而顯得有氣無力。二是因為李卓人的敗選,令「支聯會」這個曾經在香港政壇活躍多年的反共組織,在立法會中沒有了一席之地,其影響力和號召力,大不如前。
「兩得」,一是7名懷揣「本土自決」主張的新人進入立法會,「7」的數字是各方事先不曾預料的。二是民主黨手握7個議席,重登「泛民」龍頭老大座椅。
在民主黨重登龍頭老大座椅的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不能忽略。一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另一個是《蘋果日報》社前社長黎智英。
李柱銘等在投票前多次帶着民主黨新參選人如鄺俊宇、許智峰等到黎智英住宅接受培訓,備戰選舉,從李作為創黨主席的身份看,支持年輕人參選不算過分;不過有消息靈通人士講,李柱銘熱心此事還有一個原因:近年來李在黨內威望不斷下降,他的一些理念主張無法得到黨內主流意見的認同,他想通過這次支持年輕人參選證明,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例如支持激進青年等等是對的,以此延續他的影響力並維繫江湖地位。
黎智英沒有這個念頭,他的角色依然是「金主」。有消息說,為配合「雷動計劃」在選舉最後階段的實施,黎智英大約準備了400萬美元,主要用作支付一些「主動棄選」人的補償費用。黎目前的財政狀況不好,不大可能自掏腰包,那麼這筆巨額資金出自何處,已成一大疑問。
黎智英過去也在金錢上支持過泛民主派其它政黨如公民黨。但這次選舉重點支持民主黨,大概是看到只有民主黨才有希望在超級議席上拿到兩席,成為龍頭。民主黨重坐頭把交椅後,下一步會向什麼方向發展?不僅外界在觀察思考,民主黨自己也在思考。民主黨成員陳莊勤9月19日以《立法會選舉投票:我的心路歷程》為題,發表在《明報》的文章中有兩段話值得留意:
其一,「往往一次又一次民主黨卻跟着激進泛民政黨與政客走他們那非理性的激進路線」。其二,「相信無論目前民主黨主流如何反共、如何厭惡共產黨政權在很多涉港事情上的處理手法,亦不會改變民主黨一直以來認同中國對香港的主權和維持中國主權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基本立場。
這兩段話是對民主黨過往表現的概括,當然也包括文章作者本人的擔心;同時也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民主黨有可能跟着新激進本土勢力走;二是民主黨當下雖然還不會反對「一國兩制」,仍然會在中間道路的軌道上行走,但已經不夠堅定了,特別是進入立法會的一代新人鄺俊宇、許智峰、尹兆堅和林卓廷,他們的「本土」意識,很多是與民主黨之外的「本土自決」主張相通的,在民主黨內推動「本土化」,也許就是這些人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
就在民主黨人考慮如何與新入會的「本土自決派」議員溝通合作的時候,公民黨已經悄悄開始了行動。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號召公民黨新老議員協助「自決派」候任議員儘快熟悉議事規則,爭取合作空間。走本土化路線,公民黨已經不再需要偽裝,他們已經在該黨十年宣言中講得很清楚了,立法會選舉時,他們的參選人政綱中也已經明確提出「自決」和「2047」一類的政治訴求。公民黨同「本土自決派」在政治議題方面互相利用,會比民主黨來得更快。如果「本土自決」思潮的社會基礎繼續擴大,民主黨也會很快向着這個方向靠攏演變,到那時,「泛民主派」的稱謂就會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會是「泛本土派」。
「一國兩制」是對港人及香港發展最有利的安排。圖為香港駐比利時布魯塞爾經貿辦在意大利向學生闡述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