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須加強香港民眾深入了解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國內外社會對這一主題的呼應可謂此起彼伏,中國方面的談論與跟進行動,當然尤為熾熱,在港同樣引起討論熱潮,普遍認為是香港的重大機遇。然而需要認識到的是,香港市民雖多對「一帶一路」有所了解,卻缺乏深度的認識,甚至有不少誤讀,政府在施政過程中應對此加以關注。
一帶一路」倡議將為香港帶來巨大發展機遇。香港市民雖多對「一帶一路」有所了解,卻缺乏深度的認識,政府在施政過程中應對此加以關注。圖為內蒙古額濟納旗駝隊
香港亟待加強對沿線國認識與了解
與世界上不少多邊貿易協定不同,「一帶一路」倡議所強調的,是自願性與靈活性。換句話說,可以按國與國之間的實際需要,進行多方面合作互通。其次,「一帶一路」包含陸上和海上兩個不同層面的國家或貿易伙伴,當中各種諸如政治制度、文化宗教、通訊運輸和商業貿易等條件的差異尤其巨大,所以必須以靈活的方法處理。第三,「一帶一路」國家不少並非香港所熟識,過去甚少有貿易或人民交往,香港若要參與其中,必須採取主動,急起直追,尤應提升本身對那些過去甚少交往和接觸國家的認識與了解。
在香港,儘管政府及不少民間組織,尤其專業及商業團體,在不同媒體或場合上大力宣揚,認為「一帶一路」能為香港帶來巨大商機,推動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打拚事業的空間,但仍有不少人對此倡議的實質內容及運作等所知不多。至於特首梁振英於5月28日在香港電台的《香港家書》節目中,一再強調社會應把握好「一帶一路」的機會,尤其認為這一倡議可成為當前香港經濟發展的另一引擎,使下一代有更好的一展所長舞台,發展事業,從而可賺取更高收入。他亦表示政府願意全力支援各界人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往發展。但社會各方,尤其就青年人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仍不清晰,也令這個問題備受關注。
當政府、商界、專業人士及民意領袖等對「一帶一路」倡議均表現得全面看好,甚至迫不及待時,普羅民眾是否亦「感同身受」,持同樣看法呢?如果看法不一致,政府在推動這一倡議時,會有何種潛在問題需要正視和克服呢?本文藉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近年5月進行有關市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電話調查資料,了解市民對於這一課題的認知情況與態度,為政府及社會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時提供民意方面的參考。
調查由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執行,成功訪問712位年滿18歲市民,回應率為38.7%,若將可信度設於95%,抽樣誤差均約在±3.67%以內。調查中,當市民被問到「你有否聽過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時,大多數受訪者 (91.6%) 表示有所聽聞,只有7.0%表示沒有,餘下1.4%則以不知道或很難說作答 (表1)。由此可見,普羅民眾對於這一倡議其實有一定聽聞或了解,這相信是過去一段時間內不同媒體報道極多,坊間茶餘飯後又常常談論的結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不少並非香港所熟識,香港必須盡快加強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圖為烏茲別克斯坦民眾正在製作當地傳統美食
多數受訪者對「一帶一路」態度正面
當受訪者被問到「你覺得『一帶一路』對香港經濟可帶來較多好處抑或較多壞處」時,44.1%表示可帶來較多好處,表示會帶來較多壞處的只佔10.7%,但亦有29.5%覺得倡議對香港經濟無甚影響,餘下15.7%則以不知道或不認識作回應 (表2)。很明顯,雖有較多受訪者覺得「一帶一路」倡議有助香港經濟,但比例尚未過半;而認為倡議會帶來較多壞處的只有一成,比例尚不算多;覺得無甚影響的則接近三成,顯示不少民眾覺得倡議未必能有什麼作用。交互表列分析的數據顯示,男性、中學或以下學歷、年齡愈長,以及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信任愈高者,較相信倡議可為香港經濟帶來較多好處。即是說,較多市民看法雖算正面,但負面及持平的比例亦有不少,我們因而不應過於樂觀,高估支持度。
另一方面,當民眾被問到「你覺得『一帶一路』倡議可為你的家庭經濟帶來較多好處或較多壞處」時,只有15.4%表示可帶來較多好處,表示會帶來較多壞處的亦不多,只佔7.3%,高達67.0%的受訪者覺得倡議對自身家庭經濟無甚影響,餘下10.3%以不知道作答 (表2)。具大學或以上學歷人士相對較低學歷者,有更高比例認為倡議對家庭經濟有負面影響。至於男性、年齡愈長,以及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信任度較高者,覺得倡議可為家庭經濟帶來較多好處的比率明顯較高。即是說,大部份市民覺得「一帶一路」倡議與自己家庭經濟並不「貼身」,不會帶來什麼影響,此點相信是他們對「一帶一路」表現得半溫不熱的原因。
對於香港人走向「一帶一路」國家進行旅遊、求學、經商及工作等活動,香港市民普遍讚同。圖為「一帶一路•前行天津」海外僑界書畫精品展
逾三成受訪者支持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
針對特區政府為了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近來採取了種種積極措施,我們亦嘗試了解市民的看法。從資料上看,當受訪者被問到「你是否支持特區政府多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時,31.0%表示支持,而表示不支持的亦有35.3%,另有26.7%持中立看法,餘下7.0%則表示不知道或不認識 (表3)。當中的男性、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高,以及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信任度愈低者,不支持的比率便愈高。即是說,不支持特區政府多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的比率,反較支持的比率略多。而持中立看法的,亦佔大約1/4,可見市民對於這問題的看法頗為紛紜,支持度亦不如預期般高。
與此同時,當受訪者被問到「你是否覺得應該優先處理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建設」時,只有5.7%表示應該,表示不應該的比率則接近一半 (47.9%),另有三成左右 (29.4%) 則持「一半半」看法,餘下7.0%以不知道或不認識作回應 (表3)。很明顯,市民不覺得政府應該給予「一帶一路」相關建設優先考慮,此點與前述多數民眾覺得倡議對自身家庭經濟無甚影響,或是支持政府多撥資源參與倡議比率偏低的情況基本一致,而交互表列的數據亦與前文所示男性、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高,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愈不信任者,其不支持度便愈高的圖像差別不大。
港人多讚同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交往
調查中,我們還詢問受訪者對於香港人到「一帶一路」國家旅遊、求學、做生意或工作,以及對於「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來到香港做相同活動的看法(此兩題可讓受訪者作多項選擇,所以百分比可以超過100),並發現其回應粗略反映了香港為人共知的頗為開放胸懷,並不狹隘。舉例說,對於香港人走向「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諸如旅遊、求學、從商及工作等活動,若以百份比計算,26.7%受訪者表示香港人應到「一帶一路」國家旅遊,19.7%則覺得可到前往求學或實習,表示可前往做生意及工作的,則依次為23.9%和5.9%,另有0.3%和8.1%以其他或不知道作答,只有5.3%受訪者表示不同意以上各項選項(表4)。
或者可以這樣說,絕大多數受訪者同意香港人應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接觸交往,反映香港人願意走向世界,到不同地方探索的精神仍然濃厚。當然,在各種接觸交往的活動上,旅遊及做生意的比率較高,求學及工作則次之,更有一成半左右表示不知道或不認識,反映不少市民仍對「一帶一路」國家缺乏認識,所以難以表達清晰看法。
另一方面,對於「一帶一路」國家前來香港尋找機會或交往的問題,31.7%和28.1%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人民來香港旅遊和做生意;表示歡迎「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人民來香港求學與工作的比率,則為18.3%和11.9%;餘下6.4%和0.2%則提出不知道及其他選擇的看法,只有3.5%的受訪者對於以上各項選擇不表認同 (表4)。很明顯,市民對「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前來香港加強交流態度開放,對於他們來港旅遊及營商的接受程度尤高,看法與過去香港社會高度開放、強調交往的特質並無二致。
「一帶一路」倡議所強調的,是自願性與靈活性。可以按國與國之間的實際需要,進行多方面合作互通。圖為第八屆天津「僑洽會」,參會者中包含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參展商
香港成「超級聯絡人」獲認同
為了進一步了解普羅市民對於加強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間往來接觸的機遇和挑戰問題,我們詢問受訪者這樣的問題:「有意見認為,如果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可加強香港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聯繫角色,你是否同意」。結果發現,接近四成 (39.9%) 受訪者表示同意如果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可加強香港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聯繫角色;1/4 (25.0%) 受訪者持相反意見,另外約1/4 (27.7%) 則持中立看法,以「一半半」作回應;餘下7.3%則以不知道或不認識作答(表5)。按此數據分析,較多民眾對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從而可強化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角色的看法,基本上認同。但我們同時必須正視,約1/4比率持相反意見,並有另外1/4比率持中立意見的情況,則說明當中的潛在阻力不少,社會不應小覷。
中央及特區政府近年均大力推廣「一帶一路」倡議。圖為廣西日前舉辦「一帶一路」主題活動,海外華文媒體的領袖和資深編輯記者,在廣西欽州體驗製陶
市民難獲利成最大憂慮
到底受訪者對加強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往存在那些憂慮呢?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得益的多數是商界及專業人事,一般市民其實很難得益,你是否同意」時,超過六成 (60.6%) 受訪者表示同意,一成半 (15.1%) 表示不同意,另有一成半 (14.8%) 則持中立看法,餘下不足一成 (9.6%) 受訪者則以不知道或不認識作回應 (表5)即是說,大多數受訪者覺得「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利益,很可能會只有商界及專業人士獲得,市民大眾的得益應該甚少,此點相信是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總是表現得頗有保留的一個重要原因。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對香港的聯繫角色,或是對利益落入商界或專業人士手中,市民難以從中獲益的看法,男性、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高,以及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信任度愈低者,看法明顯較為負面,支持或認同度較低。值得留意的是,主觀社會階層為中層或以下者,確有更高比例認為倡議利益只會令商界與專業人士獲利。當然,其中的政治立場影響了對問題看法的色彩尤其濃厚。這種情況,同樣值得日後再作深入探索。
綜合以上民意調查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到,對於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方的呼應和推廣下,市民明顯已有所聞,唯真正了解仍不深。由於此倡議所強調的乃互惠互利,共同開發和共享成果,加上屬自願性質,潛能無疑巨大。至於倡議有助香港發揮原來的優勢,尤其可加強香港連結中外的角色,得到民眾基本肯定。但是,我們同時又可察我們同時又可察覺,市民對政策效益,例如給市民大眾家庭經濟帶來較多好處等,表現得並不樂觀,所以不太認同政府撥出資源參與其中,更不太認同應在政策上作優先處理。
應該確切地說,市民大眾對於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往接觸,基本上態度開放,對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以加強本身連結中國與世界的中介者或橋樑角色一事,亦偏向支持,但同時又相信推動倡議中所得到的大多數利益,只會落入商界及專業人士手中,社會大眾則獲益甚少。不同政治立場者的看法差異尤為突出,此點相信是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有保留,甚或流露抗拒情緒的原因所在。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倡議乃中國政府當前的重大努力方向,不少人甚至將此與內地1978年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相提並論,藉以說明機遇與挑戰的前所未見、極為巨大。但是,「彼一時、此一時也」,時代環境及心態等因素已截然不同了,更不用說當前香港社會出現一股「本土主義」呼聲,對擁抱區域隔合、開放社會空間等問題浮現一股抗拒情緒,令如何更有效投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綢繆變得不無風險,如果政府及社會對於這些微妙情緒不能準確掌握,有可能令本來立意甚善的政策,變成矛盾的根源,為政者實在不可不察。
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
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