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具旺盛生命力 符合國情港情

稚嫩童聲仿佛仍於耳畔吟唱「燈紅酒綠不是你的真模樣,龍燈仍然高高掛在你門上」,彈指一揮間,香港已經回歸祖國近20載,「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切切實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推行了近20個春秋。筆者認為,「一國兩制」擁有旺盛生命力,符合中國國情、本港實情,在未來,堅持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會改變。

 「一國兩制」具旺盛生命力    符合國情港情香港早在2012年便與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陝西西安展開合作。圖為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日前在西安開幕,香港展位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香港背靠內地 健康平穩發展


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殖民地歷史,真是振奮人心。也許,從那一刻起,黃遵憲「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的遺憾終於得到了填補。「九七」之後,「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所言非虛,而「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的揣測卻是杞人憂天。無論是實行社會主義,抑或是資本主義,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建設香港,並無本質的差別。

回歸近20年間,香港發展態勢平穩,並未出現人們曾經驚懼的動盪與劇變。反之,香港與內地合作交流愈來愈多、日漸加深,雙方經濟聯繫與文化往來也日益密切。越來越多港人將業務擴大至內地城市,越來越多內地學子赴港求學、工作、甚至扎根。坐擁內地這個寬廣有力的依靠,並與珠三角經濟腹地及一關之隔的深圳毗鄰而居,香港何愁未來發展局勢受限。早在2005年,香港時任特首曾蔭權在接受採訪時就公開稱「深圳是香港最好的合作夥伴」。日前,香港交易所16周年慶,行政長官梁振英也再次肯定了「一國兩制」在港取得的可喜成效,盛讚「We have the right neighbor」。憑藉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位置、成熟的金融、經濟體制等優勢,中央極力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必將為香港帶來重要戰略機遇。早在2012年,香港就已與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西安展開合作,當時西安—香港IT服務業合作交流會上,25個項目成功簽約,投資總額逾77億美元。此後,香港與西安陸續建立更多經濟、文化聯繫,成果喜人。另外,如今港珠澳大橋成功合攏也預示了未來香港與內地的互動將更加頻繁並且更加便利。港珠澳大橋明年年底通車之後勢必為兩地帶來更多便捷與益處,讓兩地實現合作共贏。這些事實無一不顯示出國家對香港的滿心期待與大力扶持,以及香港對祖國逐步敞開心胸、打開大門,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一國兩制」具旺盛生命力    符合國情港情國家對香港大力扶持,香港亦對祖國敞開心胸。圖為由香港基金贊助的救治行動中,香港醫生正在廣東惠州為聾啞女童檢查聽力


勿過分慨歎過往 應努力開創未來


因此,港人與內地居民,尤其是毗鄰香港的深圳居民,都有責任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一國兩制的本質和意義,加強合作,從而推動自身發展以及所處地區社會經濟進步。僅以內地或者香港一己之力,一國兩制不可能成功,雙方必須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一國兩制」在港實行近20載,期間也出現過不少問題,可以說也走了不少彎路。但筆者認為,瑕不掩瑜,不應該因為出現的偏差和弊端就全盤否定甚至歪曲一國兩制的建設性及其歷史功績。捫心自問,如今之香港難道不是因為依託祖國而擁有了更豐富的物資、更優惠的政策?內地的年輕人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者比比皆是。他們身懷憧憬來到香港,希望靠自己的拚搏在香港的沃土上開花結果,實現抱負。時代在變,觀念在變,香港也在變。「變化是永恆的」,筆者認為香港正在經歷的前所未有的變化是正常的、是必然的,總體是在向前發展的。「一國兩制」並非完美無瑕疵,但作為一名熱愛香港的本地人,筆者相信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前景是樂觀的,香港的未來是樂觀的。

在民在官都只有多行實事,以人為本,方可見美好未來。就像英美國家一些長者也會不禁感懷the good old days 居港長者或青年,唏噓慨歎一下往昔又有何不可呢?不過,茶餘飯後的慨歎無傷大雅,權當生活的調劑;但切勿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唏噓慨歎不應該是生活的重心、生活的全部,重要的是要努力生活,勞動創造未來。任何偏激、過激行為其實並不會改善生活品質;相反,那些行為僅僅會帶來衝突與騷亂,加劇人心之不安。面對社會變化及各種矛盾,有理、有利、有節地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方為正道。清人蔣坦曾抱怨: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蕭蕭,晚也蕭蕭。其妻巧駁: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古人之智慧,不可謂不妙;這不正與當下港人的矛盾情緒有幾分相似?

 「一國兩制」具旺盛生命力    符合國情港情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近年不斷便捷。圖為北京至香港九龍的火車


「一國」不容置喙 勢必堅守


內地與香港同為中華文化傳承者,可謂是一母同胞、一脈相連,「一國兩制」中的「一國」無疑重申和強調了這個重點。可能不少港人恰恰忽視甚至無視了這一重點。但筆者認為,這一點不容置喙,勢必堅守。自古以來,香港確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港與內地同宗同源同屬「一國」。正如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摩擦有齟齬有嫌隙,在港人質疑甚至批評中央政策有失偏頗之時,不妨嘗試更加包容、換位思考。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問題,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穫。謾罵與衝突並不能解決問題,心平氣和相互體諒、協商更能化解分歧。


「一國兩制」具旺盛生命力    符合國情港情

內地與香經濟、文化交流往來日益加深。圖為港人在上海開的港式茶餐廳


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已經提出「以銅為鑒 ,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今不少人,在誇誇其談英國殖民統治如何輝煌之時,卻往往忘記了港人過往的辛酸歷史。歷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得不到全面、深入的解讀,必然會產生誤解。或許,不妨從加深了解深圳、珠三角做起,以開放的心態回顧這兩個地區之歷史,思索其發展、崛起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取長補短,探索出適應香港發展新型模式,並展望深港合作、粵港合作新未來。筆者在此倡議,特別是入世未深、不夠理性的年青人,多多讀書多多學習,了解本民族、本地區,以及中國的歷史,從中觀測並反思本地未來走向,從而做出理智、可取的判斷,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如此,才無愧於大丈夫稱號。

           末了,有意借老祖宗之言引以為鑒: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係香港前海智庫副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