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保障改革應制定三部曲方案
全民退休金雖是美好的設想,但目前在香港則經濟上暫不可行,經濟方面的方案缺乏民間的支持,難以通過。然而香港在安老問題變得更嚴峻更困難前,有必要早作應對,制定出短中長期改革的三部曲方案。
如果要由政府建立新的全民退休金或全民失業金制度,必須增設新的行政部門以主理其事,既耗時又昂貴亦難監察,且兩者皆覆蓋全港居民,還可能容易引來大量「尋租者」,例如以假長者、假退休、假顧員、假失業等方式去獲得不應享有的福利,令費用年年增加。如果向企業增加稅收,更可能會出現很多後遺症:不勞而獲思維、企業換血難、工作熱誠減、勞動力提早退休等,導致請人更難,令本港的競爭力倒退。在未能全面理解這些負面因素前,在融資方案未有共識前,可退而求其次,先就現有各項社會福利及強積金制度,進行改革以解決本港長者的「退休窮,安老難」的問題。
在香港在安老問題變得更嚴峻更困難前,有必要早做應對,制定出短中長期改革的三部曲方案 圖為天水圍
短期政策:改善零支柱功能
「不分貧富」方案因融資的爭論,實行可能遙遙無期,較實際、較快捷的措施是即時加強現有的各項長者優惠及福利,特別是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應放寬領取資格,提升金額,在財政許可時可多出雙糧。甚至立法規定,把每年的財政盈餘的5%至10%,撥作敬老基金,當基金儲存到一定金額時,向全港長者,不論貧富,發放一次性的敬老金,這就不會增加政府、企業、顧員的經濟負擔,卻有全民受惠的效果,又能向長者表示感恩敬老之情。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和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日前出席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辦的青年交流會,聆聽參加者對退休保障的意見
中期政策一: 強化第二支柱
目前本港的強積金是一眾打工仔的退休依靠,但其弊病甚多,包括行政費高、回報率低還有對沖機制等等。這些問題必須逐步解決,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壓低行政費,或引入更多的核心基金以加強競爭及提升回報率,而企業如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全民退保方案,就要在對沖問題上讓步,目的是讓打工仔可以依賴強積金作為其退休金。筆者提議三項供款的改革:
第一,提升顧員及顧主的最高供款額至每年$24,000,這可讓金額累積加快,也不影響最底層的顧員,因他們工資不高,不會接觸到上限。
第二,逐步增加企業供款,由5%加至7%,可以分四期進行,每年加0.5%,讓企業有充分的適應期,而新增的2%供款將不能用作對沖。若2%的新增供款被商界反對,也可靈活調整適應期。
第三,將現行可用作對沖的金額逐步下調,將原有的顧主供款(不計新增的2%)由原來100%可供對沖,分5年逐年減10%,至最多50%可供對沖之用。5年後,顧主的7%供款,只有2.5%可作對沖,其餘4.5%不能用作對沖。這就大大加強了強積金的保障功能。又不會因取消對沖機制而引發大量企業為用盡對沖額會先結業結算後再開業。
上述三項供款的改革,的確會令企業承受較大的財務負擔,特別是中小企的反對聲會不少。政府可通過稅務優惠,向中小企的顧主作出對沖補償。當顧主要使用對沖機制時,其對沖金額的30%可用作扣減利得稅或牌照費之用。最後,其可對沖的金額相等於企業供款的65%。
安老服務既需要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也要保證必要的醫療服務。圖為房協長者資源中心
中期政策二: 擴大第三支柱
強積金的最大缺點是不包括沒有薪金收入的人仕,如全職家庭主婦等。為了令強積金可以有全民退保的功能,政府必須以行政、財務、稅法等手段,吸引更多市民進入強積金的保障網中。要擴大第三支柱而成為全民的退休支柱,須有四項改革:第一,把個人強積金的免稅供款額,擴大至每個成人都可以享用,不管是有薪金還是沒有薪金收入,而這些免稅額可與其他合資格的家庭成員共同使用。例如家中有3名成人,只有1人有薪金收入,另1人全職在家,還有1人是在學青年。3人合共有港幣5.4萬元(港幣18,000元×3)的免稅強積金額,該金額可全由有薪金收入的成員使用,以鼓勵他為其他家庭成員供款。供款多少,由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而自行決定,政府只是提供多供多免稅的條件。
第二,在每年的財政盈餘中,撥出10%至15%注入市民的強積金戶口,這會鼓勵更多人開設強積金戶口,比全民「派糖」更有效果,也不會引來海外港人回來尋租。
第三,將強積金變成私人緊急錢箱。在特定的原因下,如失業、大病或首次置業等,顧員可把部份供款提出作急用,也可定下最高提款額,如最多可提取最近兩年的供款額,或5至10萬元等。目的就是要讓每個市民都願意多供款,都能依靠強積金。
第四,與其花錢建立全民退休金或失業金制度,不如參考瑞典退休金的管理方式,由香港政府建立全民強積金戶口管理制度,以減少每名市民可持有的強積金戶口數目,既可減少強積金的行政成本,又可增加回報率,更可讓市民更有信心把更多的供款存入其個人戶口。
當現行的強積金被強化及擴大後,其注入的總金額會更龐大,可更有效地減少行政費用及提高回報率。最終可令強積金成為全民的退休金,而毋需再要求政府建立全民退保制度。也由於強積金是100%屬個人的,不會破產,只會每年增加可供退休用的金額,能鼓勵個人多積蓄,多工作,為自己的退休而努力。
北京某社區目前已開始試驗社區內長者醫療服務
長期政策: 倡長者內地安老
全民退保的討論,源於香港長者人口增長加速,但每月3,000餘元的退休金,難以足夠支付長者在香港的基本生活費,不能真的解決50年後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要面對的還有醫療設施不足,居住環境差,護理人員欠缺等難題。若要徹底解決香港的安老問題,必須要在內地建立新的安老第五支柱,把部份長者分流到內地的養老中心居住,一方面可以為長者在內地提供更大更好的居住環境,更貼身的護理,更有尊嚴的生活,更開心的社區活動,而長者的強積金或退休金,足以應付在內地養老所需的費用。同時,由於大量長者在內地養老,減少對香港的醫療、居住、護理的需求,可以騰出資源給留港安老的長者使用,這是一石二鳥的方案。
要香港長者願意長期留在內地養老,當地必須具備四項條件: 第一,當地要有優質價廉的居住環境;第二,當地必須有大量同聲同氣的香港人;第三,當地社區要具有香港特色的飲食娛樂健身休閒等設施;第四,當地必須能提供優良的香港式免費醫療服務。事實上,內地已有不少市鎮已具備以上第一至三項的條件,而目前留在這些內地社區生活的長者有近10萬人,分散在廣東福建等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有很多專為香港人而設的養老設施,但由於當地沒有第四項的醫療條件,港人最終因醫療問題,而不得不回到香港。因此,政府在內地建立多個港式養老社區,大力推動港人回內地養老,便可分流30至50萬長者長期在內地養老。
但要建立這樣的社區,最麻煩的問題是醫療設備。要在內地建港式醫院成本過高,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遠程醫療技術,使在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仍能得到與香港醫療體系相同的護理服務,其成本約為在香港的1/3。若能在內地建立專為港人而設的長者護理醫療服務中心,由非牟利機構在附近開設護老院,吸引港人在附近聚居,私人發展商可以在附近興建大量中高級住宅,逐漸形成有香港特式的退休養老社區,凝聚港人長期在內地養老,徹底解決安老問題,減輕對退休金的依賴。
觀塘海濱公園早前舉行「動感香港活力秧歌—千人秧歌」活動,打破健力士紀錄
作者係群策學社副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