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新的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下,為創新和推進國際區域合作所提出的新主張,也是旨在實施更加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而提出的新平台,體現了包容發展的東方智慧與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系統工程,理解把握其核心意涵、主要特徵對於定位香港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國際區域合作參與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準確理解、把握「一帶一路」倡議核心意涵、主要特徵,對於定位香港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國際區域合作參與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圖為香港中環


一、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必要性及其內涵


(一)提出背景及其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經濟治理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改革與變化,不能適應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和區域治理的根本需求。與此同時,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迅猛發展,以TPP為代表的21世紀經貿規則體系更多地體現了發達經濟體對新的貿易體系規則的主導,這對新興經濟體帶來了新的壓力與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推進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基礎上,通過加強國際區域間務實經貿合作,為沿線國家發揮經濟結構性優勢互補、探索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尋求新的經濟增長空間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時也為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為沿線國家加快實現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路徑。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既符合中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進程中的「轉方式、調結構」的需求,又能滿足沿線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需要,最終通過五種互通互聯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分享「一帶一路」建設釋放的經濟紅利。


(二)實質與核心


「一帶一路」的實質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其本質上不是一條「帶」和一條「路」,而是由多條路和多條帶所構成的新型國際區域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其本質上是中國對於國際區域合作的一種倡議。這種倡議對外不宜被稱作戰略,否則這種概念詮釋會與共商共建共享和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有所抵觸。

「一帶一路」倡議中,雙向貿易投資是核心。在以往談論對外開放時,我們通常強調要利用好國際、國內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然而,在目前探討「一帶一路」倡議時,我們傾向於更多討論「走出去」,即如何擴大對外投資、如何促進產能轉移等等。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夠全面的。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雙向貿易投資是核心,即不光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除貨物進口之外,我們特別要大力引進外國的創新技術、優質資本,以此進一步激活國內市場、加快產業轉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與此同時,「走出去」需要尤其注重互利共贏的實現,即要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益於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給以及工業化發展方面積累的優勢產能,獲得發展新機遇、就業和經濟增長空間;而中國通過加強同沿線國家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來輸出產能與外匯資產,促進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這種「走出去」並非將中國的過剩的或者劣質產能輸出到沿線國家,而是通過優勢產能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也只有這樣互惠互利的區域經濟合作才能持久運營。


(三)主要特徵


一方面,「一帶一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一帶一路」的合作理念開放包容。「一帶一路」建設實際上基於各國文化認同,遵從世界多種文明共存,尊重世界多極發展模式,從各參與國的利益出發,體現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以及共贏精神。無論國家大小強弱,都是「一帶一路」平等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其次,「一帶一路」在合作空間上是開放包容的,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也最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不設門檻、無需談判,歡迎所有願意合作的經濟體積極參與,地域和國別範圍有彈性;第三,「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式開放包容。它既要依託已有機制性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清邁倡議、上海合作組織、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新產生的機制性合作(亞信峰會、歐亞經濟聯盟、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和未來可能發展出的機制性合作(如RCEP將於2016年底達成基本協議等),也依賴很多非機制性的合作,主要以五通項目合作方式推進。任何創新務實的合作方式都會被吸收和包容,為一帶一路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最後,「一帶一路」的包容性體現在合作領域開放包容。願景與行動明確提出要實施「五通」,以經貿合作為核心,也涉及文化交流、安全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民生。如果說,五通像一付中藥,而自貿區像一付西藥,「一帶一路」將把中西醫結合起來,達到療效最高,更加適應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要。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幾十個國家,多種制度,多樣文化,它的全面建設與推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層次、系統性地開展,形成一種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互聯互通」,為各國之間的貿易投資促進、人員往來、政策相通提供更豐富的便利條件與更自由的合作空間。具體來說,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很多國家嚴重缺乏必要的能源供給能力和相關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私人資本開展投資與貿易的基本條件。例如,印度50%的人口用不上電,緬甸這一比例為60%,而柬埔寨80%的農民無電可用。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依靠多種形式的金融支持(包括絲路基金、亞投行、PPP模式、各類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金融機構),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唯有如此,私人資本才有意願、有條件到「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經貿合作。以貿易投資為核心促進共同發展。貿易投資關係日趨密切的結果是推進新的產業鏈銜接和全球供應鏈的建立,進而可以推進新的一帶一路區域生產網絡建立,並產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現實需要。屆時,「一帶一路」國家就有推動機制性合作的動力和願望,從而走向自貿區的建設。「一帶一路」所有經濟體應通力合作,推動經濟共同繁榮。同時,還需要兼顧到文化交流、安全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民生等方方面面。需要注意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一帶一路」合作具有關鍵的基礎性作用,「一帶一路」大量的發展中經濟體有很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而中國的供給能力將與之形成較好匹配。基礎設施建設必然以融資條件改善為基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即以此為重點目標。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貿易中心,「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將有效地拓展香港貿易服務空間。圖為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


二、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功能性定位及要應對的挑戰


在總體定位上,香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城市,具有排頭兵和先鋒隊的作用。香港既處於海上絲綢之路,可以發揮國際航運、貿易中轉、金融交易等重要作用,又有「一國」和「兩制」的特殊優勢,並且其多項領域和經濟指標處於世界前茅,能夠在「一帶一路」深入合作中發揮先鋒作用。具體而言,香港具有「四中心、四平台、一橋梁」的功能性定位。


(一)四中心: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與仲裁中心


香港既在各項金融、貿易指標上極具國際競爭力,擁有全球頂尖的貿易物流、金融服務性人才,積累了大量相關服務經驗,是當之無愧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又在地緣上是內地與外界貿易、人事以及文化溝通的關鍵窗口之一,屬於國際航運中心,加之交融了中西方文化的較高教育水平,也讓其成為國際仲裁中心。


1. 國際金融中心


其一,從國際金融中心的角度來看,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集資融資和財富管理平台。一方面是投融資服務,特別是基建投融資。香港憑借數十年投融資的經驗、健全的法律與金融體系、高素質的服務人才,加上政府優惠稅制,使得企業在港集融資成本低、效益高,因此當仁不讓地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企業的關鍵集融資平台。投資上,「一帶一路」項目多為國際性投資,而香港不論在法律制度、市場規則,還是專業人才與溝通環境上都與國際標準相一致,因而通過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投資的「一帶一路」項目,既在投融資質量上得到充分保證,同時在後續資產管理服務上也能有效把控風險,進而提高整體質量。從數據可看到,近年來內地的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投資目的地是香港。因此,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優質資本,尤其是內地資本,會先湧入香港的投融資管理公司,再依其方案實際地投入特定「一帶一路」項目中。

融資方面,香港股票、債券市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具有極強的融資信譽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而值得關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面,相關的亞投行、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和絲路基金除了依靠自身資本外,亦需要依靠金融市場融資,而香港能通過其高質量的多元化融資渠道,譬如銀團貸款、股權集資、私募資金等來滿足「一帶一路」倡議中大規模的基建融資需求。 

另一方面是金融管理服務。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制度以及法治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同時在承保大型基建項目(譬如鐵路、港口、機場等)和企業風險管理上有專業精英團隊與豐富經驗,可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和內地企業在有關「一帶一路」的海外業務提供項目可行性與達標咨詢、保險和再保險服務,甚至參與運營管理,從而降低「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度,提高項目運營質量。

需要強調的是離岸人民幣服務。香港可憑借其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為「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發展健全的國際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提供更加穩健、優質的人民幣交易服務,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產品,促進與人民幣相關的金融產品發展,通過國際合作,最終提高人民幣在投融資、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比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 國際貿易中心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貿易中心,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貿易發展。由於地緣與政策的雙重優勢,香港不僅是世界聞名的購物中心、會展中心,還積極締結自由貿易協定,推動轉口轉運和離岸貿易發展。而目前,香港貿易主要的進出口對象集中於亞洲地區,因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廣將增加貨物轉口轉運以及離岸貿易等機會,有效地拓展香港貿易服務空間(譬如多方商貿洽談、國際會展等),促進香港經濟新發展,使得香港不僅僅是亞洲的國際貿易中心,也成為「一帶一路」所涉範圍的主要貿易平台。


3. 國際航運中心


積極發揮香港航運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香港已與6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中的近40個簽訂了民航運輸協定等航運協定,因而隨着「一帶一路」的深入建設,一方面可倒逼香港鞏固與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航空樞紐地位,使經濟物流通道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可通過香港這一關鍵窗口推動內地企業與產品更好地「走出去」。


4. 國際仲裁中心


依託國際仲裁中心,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相關服務。憑借高效的法律運作機制、完備的國際法體系、強大的人才儲備以及極大的資本進出規模,加之在項目投融資、風險管理、國際法運用方面極富經驗,香港能夠為「一帶一路」項目的法律糾紛、資本仲裁與調解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完善項目的海外風險管控。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香港可憑藉其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為「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發展健全的國際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二)四平台:資本運作、科技教育、研發設計與旅遊休閒平台


第一,就資本運作平台而言,正如前文所述,不論在初期的投融資方面,還是在中期的資本運營、財務管理與風險把控,還是突發時期的資本仲裁、調解方面,香港都具有經驗、人才與制度優勢,可通過輸出相關服務,譬如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方面的運營等,來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穩健、高效地建設發展;第二,作為「一帶一路」的科技教育平台、研發設計平台,香港先在文化上兼具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可以將絲綢之路的貿易精神傳承下去,更為重要的是香港雙語教育、科研水平都極具競爭力,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學,既有充分的能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教育機構、科研組織之間進行合作研究、同行交流,也能夠發揮優勢,持續為「一帶一路」項目設計、標準設定、風險評估等做出巨大貢獻。不僅是第三產業技術性服務的輸出,香港還在第一、第二產業上具有豐富的研發與管理經驗,可參與相關沿線的合作;最後,作為旅遊休閒平台,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參與有效地拓寬了旅遊和購物市場,亦可針對新受眾推出符合其文化特色的旅遊休閒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科創產業有望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圖为香港某電子產品展


(三)一橋梁:溝通中西方文化、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橋梁


香港可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橋梁,即梁振英特首施政報告中所強調的「超級聯繫人」。結合前文所述的四中心和四平台不難發現,香港不論在項目的資金流通、貿易航運、文化交流、科技研發上,還是與之相關的中介性服務上,都在內地與沿線經濟體之間,在中國與西方世界間扮演着橋梁作用。更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簡單的資源拼接或資本交換,而是通過香港這一多中心、多平台的優質橋梁將進出的資源、資本優化配置,使得香港成為國際項目管理樞紐,最終能夠促進「一帶一路」在質與量上的優化與提升。 

綜上所述,由於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結構互補性較強,香港通過四中心、四平台與一橋梁的功能性定位,既能夠扮演中間服務商,又能夠扮演投資者與管理者,從而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排頭兵與先鋒隊。而對香港自身來說,廣泛且深入地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會如前文介紹的,收穫大筆訂單、多項交易額的成倍增長,帶來香港經濟的再次復興之外,還能夠促進香港就業,通過多樣化業務需求優化調整香港的產業與人才結構,進一步提高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質與香港定位香港在文化上兼具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筆者認為香港作為旅遊休閒平台,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參與有效地拓寬了旅遊和購物市場。圖為時代廣場龍獅盛宴傳媒預展


(四)香港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應對路向


「一帶一路」作為極具規模的長期合作倡議,對香港也提出了不少挑戰,需要香港及時作出有針對性的應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地理文化上相對陌生。首先,「一帶一路」所涉地域不論在文化環境上(尤其是很多國家是非英語國家),還是政治環境上都極為複雜,與之前經常溝通的發達國家相異。再者,香港以往與這些地域相關經濟體的經濟與文化聯繫並不強,甚至可以說是缺乏一定經驗與交流人才。因此,針對此問題,一方面,香港需要撥出專門經費按需培養相關國際人才,或支持「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學生來香港留學交流,通過相關人才培訓和引進機制以及業已形成的多元文化氛圍促進多邊的文化交流與理解。香港政府近期擬推出的各種交流計劃以及10億元的獎學基金則正在應對這一挑戰;另一方面,香港可以與有經驗的跨國企業合作,取長補短,突出發揮自己在服務、金融等領域的優勢。

二是部分所涉領域相對陌生。雖然香港在三大產業都有一定的經驗,但在「一帶一路」項目中譬如冶煉、開礦等行業香港仍處於陌生狀態,尤其是製造業的長期空心化,使得相關人才在質與量上都夠不匹配。因此,香港應優化投資結構,在選擇自己擅長領域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對製造業等的股權投資,並利用產業回流來彌補自己結構性缺陷,實現香港再工業化目標。

三是需要克服自身經濟社會問題。四中心、四平台與一橋梁基於香港經濟、社會環境的安全與穩定,以及企業、民眾對「一帶一路」政策的認可。因而,香港應該克服自身存在的風險問題,譬如資產泡沫化、貧富差距較大、社會穩定系數下降等,香港政府需要凝聚社會共識,通過配套行政措施來提高民眾對於機遇與挑戰的意識。 

總而言之,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城市、排頭兵與先鋒隊,具有多功能性定位。在當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情況下,香港應揚長補短、把握機遇,改善自身闕漏,在參與推動「一帶一路」項目更好運行的同時,實現自身新一次的經濟騰飛。



                           

作者係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西亞非洲所所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