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從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到香港的「佔中事件」,再從2015年夏天台灣的「反課綱風波」到2016年春節香港的「旺角暴動」,在近乎相同的劇本推動下,一股「反中」的逆流席捲台港兩地,不僅折射出當前台港青年人受到錯誤史觀教育下國族認同的錯亂,更反映出某些力量「以台港制中」的意圖與精心佈局,從「台獨」到「港獨」的「台港一盤棋」已是昭然若揭。貫穿其背後的理論則是以「想像的共同體」為代表的「民族想像理論」。因此,如要直透「台獨」與「港獨」虛無謊言的本質,必須首先認清「民族想像理論」的論述本質,以及利用該理論支撐「民族獨立」的荒謬性。


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兩岸青年學生文化交流目前不少,未來有必要建立長效機制。圖為日前在台北舉行的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修学旅游征文颁奖活动。


「台獨」和「港獨」均是「本土意識」走向極端化的表現,試圖在「中華民族」之外建構所謂的「台灣民族」與「香港民族」,合理化「台獨」與「港獨」的激進主張,同時將「獨立」意識勾連「民主」的訴求,以近乎相同的「民主獨立」劇本在台北和香港上演喧鬧的「雙城記」。


「想像共同體」不具合理性合法性

 

研究民族劃分與民族主義生成的理論流派主要有兩大範式(paradigm):第一個範式是「原生論」(premordialism)或稱之「本質論」(essentialism),強調民族本身存在及其發展演進的客觀性與既定性(givenness),着重突出「先天的文化民族」具有包括體質、血統、歷史、文化等天然原生的客觀特徵,而以此標準來判斷和區分不同民族幾乎早已深植於人們的心中;第二個範式則是對「原生論」發起挑戰的「建構論」(constructivism)或「現代論」(modernism),該範式強調民族意識建構的主觀性與可變性,認為「後天的政治民族」是由現代政治動員和想像所建構而成,因此隨着政治動員的變化和民眾認同的變遷,民族的界線和區分也會因此不斷發生變化。

「民族想像理論」是「建構論」中最為重要的理論,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問世以來,便是「民族想像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其本質是「有限的」(limited)又是被想像為具有主權的共同體。他指出在「資本主義、印刷技術、以及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三者共同的作用下,民族屬性(nationality)和「想像的共同體」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現代「文化人造物」(cultural artefacts),但這種「想像的共同體」並非「虛構的共同體」或「虛假的意識」,也不是「政客操縱人民的幻影」,而是人類在集體自我認識、理解與建構下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le fait social)。

在「國家主權」問題上,「民族」並非唯一的界定標準,所以民族理論在主權完整的國家內均不適用,否則在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均為多民族國家的情況下,極端分裂主義浪潮必然將吞噬當前以主權國家為基石的國際體系。不論是中國憲法、香港基本法還是台灣法律,均寫明台灣和香港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以「想像共同體」理論為基礎構建的「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作為支撐「台獨」與「港獨」的理論依據不具有合法性。

「民族想像理論」主要是從理論上揭示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絕非是在指導如何通過想像構建所謂的「民族」。其次,該理論清晰指明,「想像共同體」是由現代政治動員和想像所建構而成的「後天的政治民族」,是「文化人造物」,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社會事實」。不具備任何客觀屬性,進而構建出來的「民族」不具備合理性。

「想像的共同體」在理論上還存在着十分嚴重的偏差和瑕疵,關鍵在於其論述容易誤導人們在民族屬性的劃分與民族主義的形成走向極端的唯心主觀主義,似乎只要一群人通過主觀的集體想像和社會建構便可以跳脫既有的民族結構,宣稱他們已成為一個新生的民族。即便是安德森自己也在書中指出,民族的想像從一開始就和種種個人無可選擇的事物密不可分,包括出生地、膚色、語言、歷史、文化等等,當這些客觀的族群或種族屬性經過政治宣傳和動員之後,便自然而然地召喚出一種強烈的「歷史宿命感」,進而使「族群想像」(ethnic imagination)演變為「民族想像」(national imagination),而安德森所指出的這些「原生情愫」(primordial sentiment)實際上與「原生論」的論點是相同的。因此,「想像的共同體」如果要成為「真實的共同體」而非「虛構的共同體」,其前提必然是共同體成員內部具有客觀的共同特徵,同時與外部的「他者」具有原生的天然區隔,當這兩項前提都不具備時,「想像的共同體」必然是「虛構的共同體」乃至「虛假的共同體」。以此判斷,所謂「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因為在民族屬性上根本無法脫離「中華民族」,「台灣」和「香港」只能是地域的概念而不具有民族的內涵,所以「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必然只是「虛假的共同體」而永遠不可能成為「真實的共同體」。

因此,一個真正合理合法的民族,必然是由「客觀合理的族群共同體」以及「主觀合法的族群共同體」兩者相互結合所形成的「真實不假的民族共同體」。「台獨」和「港獨」意圖建構的「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客觀上就民族學意義而言無法與「中華民族」進行區隔,主觀上台灣人民和香港人民絕大部分所認同的仍是「中華民族」,因此所謂「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的主張只是「虛無的謊言」。再進一步而論,既然「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不是真正的民族,也早已非殖民地下受壓迫的地區,因此台灣和香港均不得適用「民族自決」(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台獨」和「港獨」於法於理均站不住腳,如此台港兩地虛假的「民族共同體」與「民主獨立」運動在理論上也就不攻自破。


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力推兩岸企業合作,有助於增強港台居民的民族認同感。圖為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举行两岸企业家圆桌


「台獨」「港獨」與民族謬論

 

「民族想像」(national imagination)分為「內部想像」(internal imagiation)與「外部想像」(external imagination),內部想像指涉的問題是「我們是誰?」而外部想像指涉的問題則是「我們不是誰?」以及「他們是誰?」民族想像的建構經常是通過回答「我們不是誰?」與「他們是誰?」的問題,來凝聚「我們是誰?」的想像和答案。「台獨」與「港獨」對「台灣民族」與「香港民族」的炮製和建構,也是在論述上、在社會宣傳上、在群眾動員上,不斷回答上述內部想像與外部想像的問題。


「台獨」炮製「台灣民族」

 

「台灣民族」一詞據考證最早是在1924年誕生,但是作為「台獨」理論最早則是廖文毅於1950年代初期提出的「混血台灣民族論」。

隨着70年代外省籍人士參與「台獨」,鄭南榕開始提出「認同台灣的人即是台灣人」,「台灣民族」的內涵開始包含在台灣的外省人。此後,包括許信良、彭明敏、李登輝、杜正勝等人均提出相關論述,其目的皆是指向將台灣人民建構成一個與「中華民族」區隔對立的「台灣民族」,在此基礎上走向「法理台獨」。「台獨」學者施正鋒對此總結,「台灣民族運動」具有「國家的締造」(state-making)、「民族的塑造」(nation-building)、「國家的打造」(state-building)等三個面向的功能,並進一步指出「台灣民族運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台灣人所擁有的法理(de jure)獨立國家」。


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理論不適用於主權完整且合法治理的國家


「民主」與「獨立」合流須警惕

 

由於台灣和香港均為民主選舉社會,並且均長期接受西方式民主的宣傳,因此「民主」元素和「獨立」主張十分容易結合,當兩者走向極端化操作之下,便形成「民主自決」與「民族獨立」的危險合流,「民主獨立」遂成為最具煽動性和蠱惑力的口號。

在「台獨」中最早的「民主獨立」論述是「台灣住民自決論」,自1970年代至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其他各類「台獨」政黨和外圍組織,舉辦了大量的政治活動,這些元素全部融進了1991年民進黨通過的「台獨黨綱」。

「台灣民主獨立運動」的高潮是在陳水扁任內推出的一系列「公投」議題,先是2003年11月台灣通過《公民投票法》,2004年舉行首次的「公投綁大選」,此次「公投」失敗後,陳水扁又不斷炒作「公投入聯」運動,亦即「全民公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並進一步鼓動「公投制憲」。儘管陳水扁這些近乎瘋狂的政治運動最終均告失敗,化為雲煙,但是對於陳水扁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台灣民主獨立運動」及其謬論早已深入他們的心中,不久便於「太陽花學運」和「反課綱運動」中顯現。

香港的「民主運動」和「獨立運動」近期亦以香港大學為中心開始合流。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雜誌在提出「香港民族自決」之後,又於2014年9月號批判香港泛民派只剩「投降主義」和「失敗主義」,主張「民主」與「獨立」並舉。

當「港獨」和香港青年對「民主」的訴求匯流之後,「香港民主獨立」成為「佔中」運動中最具群眾煽動力的口號。儘管「佔中」運動最後以失敗收場,但是「民主獨立」的思想開始在香港的大學青年一代中流傳。《學苑》雜誌2015年1月號以《雨傘世代 自決未來》,細數「佔中」事件的過程,並以「雨傘世代」作為當前香港青年世代的共同標記,宛如台灣「太陽花世代」的翻版,兩者的操作手法和劇本如出一轍,要說背後沒有力量介入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我們可以說,「台灣民主獨立運動」是「民族想像理論」現實化建構的實踐結果。「香港民主獨立運動」則是對該理論實踐成果的復製再操作。

當然,由於現在的香港社會條件與昔日台灣社會條件在政治依靠力量、管制手法、所處氛圍、經濟狀況均有大不同,所謂「香港民族」的建構顯得節奏十分快速,甚而匆忙,但該有的「章節」絲毫未少。


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港獨」分裂活動在港不得人心。圖為香港日前發起反暴力簽名活動


中華民族仍獲認同

 

如前所述「台獨」和「港獨」對「台灣民族」與「香港民族」的各種論述,實際上就現實、理論和法理而言均破綻百出。然而,兩岸自1949年分治至今已近70年,這些謬論通過李、扁時期開始至今仍未中斷的「去中國化教育」對台灣青少年毒害已經超過兩個世代。

儘管台港兩地的調查都顯示,台灣人認同或香港人認同不斷上升,但是當問及台港民眾是否為中華民族一份子時,大部分人仍以肯定的態度回答。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於2015年第2季度的調查,當在問題前加上一句「中華民族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86.9%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只有8.8%認為不是。而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歷年香港市民中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則佔六成到六成半之間。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在台港民眾心中仍然具有強大的民族意識力量。

從「台獨」到「港獨」:「民族想像理論」的虛無謊言

旺角暴亂發生後,香港各界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分裂,抗議暴力活動


青少年國家民族認同感待提升

 

面對「台獨」與「港獨」以「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不斷蠱惑人心的謬論,除了在理論和法理上直接揭露其「民主獨立」的虛無謊言,同時也應有具體的對策和做法來有效提升台港民眾與青年世代對「中華民族」和身為「中國人」的認同感。本文提出以下七項對策建議,供兩岸三地有識者共同參考。

首先,為了讓「台灣民族」和「香港民族」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在台港兩地完全沒有市場,必須在各種場合讓「中華民族」成為台港兩地社會的熱詞,讓台港民眾以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傳承「中華文化」的精華而引以為榮。

其次,除了強調「兩岸同屬一中」和港澳的「一國兩制」之外,有必要以「共享一中」的論述和機制來重塑台港兩地人民的中國認同,大陸可以採取更多創造性的機制讓台港基層民眾與青年共享整個中國發展的機遇以及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甚至更進一步以創造性的措施讓台港人民有參與整個中國政治體制的機會,通過「政治參與」來提升台港人民對整個中國的「政治效能感」,進而提升對整個中國的「政治認同」。

再次,面對兩岸社會以血脈親情與經貿合作的傳統聯結出現斷裂的情況,在當前兩岸三地均面臨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眾多社會問題有待解決、青年就業創業急需提振、青年世代思想向左轉移的情況下,大力推動兩岸三地社會企業合作,讓兩岸三地交流展現更多的社會公義性質,不啻是創造兩岸三地社會新聯結並進而提升台港民眾中華民族認同的有效做法。尤其是台灣和香港過去20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企業和公益服務的經驗,而內地的社會企業在過去10年來也迅速地蓬勃發展,為兩岸三地社會企業交流與合作建立良好的基礎。

第四,台港兩地民眾和青年由於西方二元對立的價值觀深入腦海,因此有必要讓台港民眾和青年重新認識當代內地的發展道路,重新發現內地在改革開放中所實現的成就,客觀理解內地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隨着台港兩地及全球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青年朋友在意識形態上也逐漸向左轉移,內地應勇於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對其仍在探索改革前進的方向做出更多能讓民眾理解的說明。當台港兩地民眾能夠認識到內地的治理成效及其制度本身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性時,那種排斥內地的心理乃至抗拒中國人認同的情緒便會逐步消失。

第五,過去十多年來兩岸四地各種交流絡繹不絕,但多以旅遊、參觀和會議為交流形式,難以達到增進台港民眾中國認同的實效,同時各種交流也存在重複交往的問題。因此,未來有必要建立兩岸四地交流的「長效機制」,重新設計體驗式的交流內容,搭建具有長效和實效的交流平台。

第六,由於台灣和香港的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世代分配不公十分嚴重,社會晉升和流動不暢,導致許多台港青年對社會發展感到十分不滿,因此內地可以主動為台港兩地青年創造新的「社會晉升良性通道」,讓台港青年能夠在兩岸三地的舞台上有效地力爭上游,並且認識到自身的未來發展和社會晉升的希望離不開整個中國的廣闊平台,如此將能有效地戳破「台獨」和「港獨」對台港青年傳播的謊言。

第七,面對台港兩地各自治理失能而造成社會收入分配失衡、兩岸紅利分配不均等問題,可以思考並採取更多非干涉性的「建設性介入」(constructive involvement),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幾項對策建議也屬於「建設性介入」的範疇外還可以考慮諸如兩岸民間共書歷史、兩岸三地民間智庫共同合作探討內部治理對策、以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讓台港基層民眾能夠以低成本共享內地的廣闊市場、提供獎助學金給台港兩地優秀的清寒子弟、開放台灣的流浪教師至大陸教學等等。

        以上對策建議不一而足,總體思路是直接面向台灣和香港的基層人民,讓老百姓重新認識當代內地,並以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方式,讓台港民眾和青年共享整個中國發展的機遇和紅利,從而重新找回身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進而提振對整個中國的政治認同。最終,「台獨」和「港獨」以「民族想像理論」為核心的虛無謊言,必將於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貫透古今的磁吸力和海納百川的包容力之中,逐漸自然地崩解而消融。


林志成係中華基金會副董事長

王正係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