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成包容性發展的引領者
包容性發展的基本涵義是使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區乃至所有國家,特別是惠及弱勢群體、落後地區及落後國家。包容性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作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安排的「一國兩制」和作為包容性經濟發展戰略安排的「一帶一路」是包容性發展的拓展和深化。香港應該在「一國兩制」實踐中和「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不同發展程度、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地區乃至國家之間合作並共同發展的引領者。
「一帶一路」是一種包容性的經濟發展戰略安排,不僅堅持了包容性發展的基本理念,而且是一種超越發展程度、超越社會制度、超越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的合作發展。圖為「『一帶一路』」中國民間文物精品展早前在上海舉辦
合作共贏需要包容性
包容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現代化所帶來的社會結構方式的變化使包容性發展成為需要。社會學研究認為,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從同質單一性社會向異質多樣性社會的發展過程,是從同質性結構向異質性結構的轉變過程。社會越是多元化和多樣化,就越是需要包容性發展。另一方面,現代化所導致的社會遊戲規則的變化使包容性發展成為可能。美國哲學家詹姆斯·卡斯認為,人類社會的遊戲規則將經歷一個從「有限遊戲」向「無限遊戲」的發展過程。「有限遊戲」就是輸贏性遊戲,即你輸我贏的遊戲。「無限遊戲」則是共贏性遊戲,即沒有輸家而可能都是贏家的遊戲。詹姆斯·卡斯的理論顛覆了傳統發展理論的思維方式,富裕階層與貧困群體、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核心國家與邊陲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再是你輸我贏的關係,而應該是或可能是合作共贏的關係。
包容性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不同發展程度、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等,均是歷史形成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現實。與此同時,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互補使其相互合作並相互包容成為必要,而經濟全球化使其相互合作並相互包容成為可能。面對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社會現實,承認並尊重這些差異,實行包容性發展,既是社會生存與和諧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前提。
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是一種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安排,而「一帶一路」則是一種包容性的經濟發展戰略安排。這兩種安排不僅都堅持了包容性發展的基本理念,而且都是一種超越發展程度、超越社會制度、超越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的合作發展,是旨在促進一國內的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經濟融合、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的共同發展,是包容性發展的拓展和深化。
「一帶一路」視覺藝術展日前在香港舉行
經濟發展機遇「存量」「增量」規模大
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者和「一帶一路」的建設者,香港如何回應國家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安排和包容性經濟發展戰略安排呢?對此,筆者提出如下看法:
(一)香港應該成為不同發展程度地區乃至國家之間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引領者。
由於「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國家戰略,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區和發達地區,無論是基於國家的發展,還是基於自身的發展,香港不僅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而且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熱情引領者。
一方面,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出發地和經過地的中國的經濟發展仍是香港經濟發展機遇的「存量」。
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6省區處於工業化後期,香港、澳門和台灣處於後工業化階段。可見,相對內地而言,香港處於發展程度的頂端,香港仍然具有先發優勢,即具有資金、資訊、物流、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雖然這些優勢隨著內地現代化的推進而在珠三角等少數地區逐漸弱化,但相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發地的福建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出發地的西北地區及其它廣袤之地,這些優勢仍然明顯。也就是說,香港在內地的發展機遇不僅沒有用盡,而且還有規模巨大的「存量」。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香港經濟發展機遇的「增量」。
香港的工業化水平與新加坡相同,在加入「一帶一路」的眾多國家和地區中也是處於發展程度的頂端。也就是說,「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給香港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筆者稱之為香港經濟發展機遇的「增量」。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具有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而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具有地理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發展程度明顯差異的國家或地區之間合作發展往往會產生相互受益的共贏效果。因此「一帶一路」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縱深平台和良機。
(二)香港應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乃至國家之間相互認同、共同發展的引領者。
「一國兩制」和「一帶一路」,這兩種看似不同的安排,其實也有共同點,其共同性質就是包容性,其共同特徵就是跨越不同的社會制度。香港曾經是不同社會制度的溝通者,現在又兼具「一國兩制」實踐者和「一帶一路」建設者的雙重身份,理應成為不同社會制度地區乃至國家之間相互認同、共同發展的引領者。
首先,香港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各美其美」的引領者。所謂各美其美,就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乃至國家應該在相互合作中不斷發展自己和不斷完善自己,進而不斷提升相互合作的水平和效果。無論在「一國兩制」實踐中,還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都面臨許多機遇,同時又必須處理好一系列問題,譬如如何彰顯自己的傳統優勢和先發優勢,如何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如何保持自己曾經令人羡慕的經濟文明、社會文明和法治文明,如何開啟並適時推進自己的政治文明建設等。這些問題既是香港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所必須面對並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檢驗或考驗「港人治港」的智慧和能力的問題。
其次,香港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美人之美」的引領者。無論是作為政治制度安排的「一國兩制」,還是作為經濟發展戰略安排的「一帶一路」,社會制度不同是前提和基礎,而不是問題和障礙。因此,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乃至國家之間應該互容、互鑒、互補,不應互拗、互斥甚至互鬥。作為極具現代性和開放性的香港,理應是「美人之美」的引領者。
再次,香港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美美與共」的引領者。所謂「美美與共」,就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乃至國家之間通過合作發展建立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者的香港,應憑藉自己的先發優勢和開放優勢,在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努力使自己成為「美美與共」的楷模,進而在助力國家發展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
(三)香港應該成為不同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的地區乃至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引領者。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日前在福建福州开馆。圖為東南亞參展商展台上的熱帶水果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及文明互鑒
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一個共同特點是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同時同步進行。不但是經貿往來、貨物交換之路,而且是世界主要文明互鑒之路,還是世界主要宗教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與古代絲綢之路一樣,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在堅持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同時同步進行。社會因開放而發展,文化因交流而進步。兼具現代性和開放性的香港,應該也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不同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地區及國家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引領者。這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香港是一個現代化的都市。社會學研究認為,傳統社會是同質單一性社會,而現代社會是異質多樣性社會,社會發展程度越高,社會就越多元化和多樣化。今日香港,不但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共存,而且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共存。
另一方面,香港又是一個開放性的都市。對外開放不僅帶來商品流動(經貿)和人口流動(移民),而且帶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與古代不同,中國近代的對外文化交流主要依託多個點,而香港就是其多點之中的一點,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視窗。香港應該憑藉其視窗經歷和經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引領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通過文化交流助力經濟交往進而助力「一帶一路」的成功推進,讓香港成為國家新一輪對外經貿和文化交往的橋樑和紐帶。
陝西西安日前舉辦「一帶一路」產品展銷會。圖為甘肅省展台上的當地農產品
作者係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暨港澳與內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