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議會選舉淺析反對派政治化妝術
曾幾何時,香港不少學者、資深媒體人熱衷於在香港報端大談特談「心戰室」「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政治公關顧問)等,坊間也一夜之間冒出多本剖析「政治化妝術」的書籍。在媒體和學者的渲染下,「心戰室」「政治化妝術」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一度顯得格外高深莫測。不過,類似話題近年在香港輿論場彷彿有些許沉寂,但這不代表「政治化妝術」的沒落。恰恰相反,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高度普及發達的網絡時代,「政治化妝術」已經不斷進化、升級。本文從去年結束的區議會選舉入手,對反對派的政治化妝術進行拆解,去其偽裝,還其真面目。
香港學者討論「心戰室」時多數會追溯到末代港督彭定康時代,必定會提及韓新和「魔僧」顧汝德等人,至於拆解回歸後「政治化妝師」的得失,一定會分析曾蔭權時代的四人小組。這些分析,基本上都只是着眼於執政的一方。事實上,在香港使用「心戰室」的,不一定只是政府機構。反對派的政治化妝術,手法嫻熟,特別是在選舉期間,他們善於借用某些政治學、社會學理論,不斷推出論述,設置社會議程,依循媒體傳播規律,兜售其政治理念,包裝其候選人,同時抹黑建制派。
去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是後政改時期第一場全港性的選舉。在這次選舉中,仿佛一夜之間冒出諸多「政治素人」,主張激進、行動溫和的「本土派」竟然異軍突起,社交媒體也第一次大規模地成為選舉文宣的主場,香港的政治版圖、文宣戰場都在發生裂變。
反對派藉「政治包裝術」包裝候選人,搶奪選舉果實。
反對派搶奪選果解釋權
2015年11月22日深夜,區議會選舉投票結束,隨着各區選果一一公佈,網絡媒體即時展開密集報道,並解讀選果。當晚的關注焦點,一是政治明星的落馬,一是「傘兵」的上位,後者尤為受反對派網媒推崇。次日,選果全部公之於眾,反對派的網絡媒體和網絡即時新聞不僅關注重點選區、重點候選人的情況,凸顯「素人」的勝選,而且轉向解讀整個區選結果,運用大量數據、資料,按照設定的思路,通過對比、分析和綜合,把選果可視化,試圖突出反對派當選的整體勝利。
整體來說,相對選前,反對派媒體在選後的報道和評論,時效快,數量大,份量重,一方面動用大批反對派的名嘴、名筆,在他們各自的地盤,從不同的切入點,紛紛發聲,另一方面他們更注重借助新媒體手段,實現數據可視化,讓他們試圖傳達的概念更為直觀。為何選戰塵埃落定,反對派卻掀起政治化妝的一個高潮?
從整個選舉的進程來看,我們可以把政治化妝術的運用分為三個階段:預熱期、選戰期、解讀期。在預熱期,反對派主要是協調、謀劃選戰主軸,確定主要目標,由此敲定選戰論述,並根據現有政團力量,進行選舉佈局的沙盤推演,經過內部的討價還價、明爭暗鬥,最終確定參選名單。步入選戰期,反對派的文宣策略有兩大重點,一是包裝重點候選人,一是兜售選戰政治論述,目標也相應地一實一虛,實則致力贏選,虛則散播毒素。
當一場大型選舉完成投票後,公眾會出現信息飢渴,不僅急於了解選果,更希望了解選果背後的政治涵義以及對他們的影響。這個階段,誰掌握對選戰的解釋權、定義權,誰就能在輿論場形成強勢話語,影響民眾觀感,從而塑造民意,把他們的解釋、定義變成定論,最終掌握選舉的話語權。這就是解讀期的價值所在。正因為如此,反對派積極爭奪選果闡釋權,動用大量文宣力量,通過名嘴、名筆和付諸直觀的圖表等來解讀選果,圖文並茂地影響整個輿論對選戰的判定,一方面高調宣揚己方的勝利,凝聚支持者,同時打擊、醜化建制派當選人、落選人,削弱建制派論述的權威。在一場勢均力敵、競爭白熱化的選戰中,掌握解釋權更是政治化妝的關鍵環節,已方獲勝自然可以高調宣傳其論述如何深得選民支持,倘若已方落敗不妨大肆渲染悲情,製造被打壓的恐懼,是收是放,幾乎操之在手。
反對派五大偽裝術包裝候選人
從選舉的實際操作來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候選人,一名出色的候選人,不僅能夠搶得議席,更能兜售反對派政治論述,還能在媒體上產生明星效應,凸顯反對派的勝利。因此,對候選人的政治包裝,是反對派選戰政治化妝術的重點,也是最見功力之處,一方面必須挖掘每個候選人身上的特徵、個性,另一方面必須深知「市場」需求,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較為突出的結合點,通過媒體運作,加以放大。所謂「市場」指的是反對派的票源市場,既包括他們着意鞏固的基本盤,又包括他們希望開拓的中間選民人群。
觀察此次區選,反對派包裝其候選人的政治化妝手法,可以概括為「軟、弱、綠、潮、土」五大偽術。
「傘兵」楊雪盈在選舉期間,以一副鄰家小妹打扮,不斷走訪區選店鋪,與阿叔阿婆握手打招呼,最後在灣仔大坑選區成功勝出。新民主同盟區議員任啓邦自己透露成為本次區選大贏家的致勝秘訣,是包裝成「絕世好男人」和「做家務的議員」。這就是政治化妝術中的「軟」術,反對派採用比較人性化的手法,注重突顯候選人的人情味,以贏得部分選民的好感和支持。
所謂「弱」,根本就是偽術,不是真正的弱,而是示人以「弱」,不僅要麻痹建制派對手,削弱其戰意,更重要的以悲情打動部分選民,誘發其同情心。參加社運多年的翁愛明,被多個反對派網絡媒體刻意包裝為毫無政治經驗的師奶;徐子見遲至最後一刻才報名,似乎準備不足,只是為了阻止建制派當選而參選;公民黨候選人鄭達鴻在他的Facebook中,不斷強調「即使對方財雄勢大,但我仍然堅持到底」,更貼出一張其獨自站在對手助選團前面的照片,刻意突出自己勢單力孤……總之,處處示人以「弱」,不僅爭取同情票,試圖在選民心中建構一種遭到強權欺壓的悲情,很可能也在故意製造一種不堪一擊的錯覺。一旦反對派候選人以「弱」勝強,成功當選,立即被塑造為選舉神話,楊雪盈、葉榮、徐子見等即迅速被反對派媒體包裝為擊倒歌利亞的大衛。
政治化妝術的關鍵在於如何準確拿捏選民的取向,如何成功地取悅選民。面對他們刻意鞏固和開拓的中產階層選民,反對派選擇主打沒有太強政治色彩的環保議題,試圖淡化政黨背景。所謂「綠」,即是打環保牌,反對派候選人把自己標榜為環保人士,在政綱中突顯環保議題,渲染個人生活的節制,強調個人對社會、自然的責任感,這種「綠」術尤能吸引中產選民的關注和支持。反對派在此次區選刻意推崇的候選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資源系副教授姚松炎,在政治化妝中尤其強調其在綠色經濟、社區營造方面具有實踐經驗,就是運用「綠」術的一個最顯著的個案。
所謂「潮」,主要是指當下最為流行的議題和價值觀,同樣是投中產選民所好。例如,現在香港流行的議題,既有小眾社群議題,包括性小眾、動物保護等等,也有反物質主義議題,就是從日本而台灣再香港的所謂「小確幸」。這些潮流議題,在中產階層人群中尤其受歡迎,候選人刻意呈現自己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容易被中產選民引為同好,喚起選民的認同感。
充斥酷炫感吸引青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發達的社交媒體時代,酷炫往往成為吸引大批青年投入社會運動的內在動力。當反政府的社會運動充滿酷炫意味,並在社交媒體中發酵起來,即使那些年輕人或許根本並不認同組織者的訴求,卻會主動投身其中,不甘落後於同輩。因此,反對派的政治化妝術尤其重視把社會運動符號化,通過操弄符號,製造社交媒體的酷炫事件,無論是「反國教運動」中那個說不的手勢,還是違法「佔中」運動中那把黃傘,莫不如是。旺角暴亂硝煙未散,反對派媒體已經搶着將之命名為「魚蛋革命」。
所謂「土」,指的是「本土主義」的土。在這次區選中,反對派尤其重視以「本土」來包裝候選人。「社區自主,撐起香港」、「深耕社區,守護本土」、「香港人,一起贏一次」、「自己社區自己救」、「香港我地方,未來由我創」等等,種種「本土意識」口號大範圍地出現在反對派候選人的競選文宣上,凸顯他們的所謂「本土關懷」和「身份認同」。「本土化」議題大規模地進入區議會選舉,既反映出整個反對派在政制民主化議題失去動員力之後的一個主動轉型,也顯示出病態的「本土思潮」正在逐步植根香港。反對派在政治包裝上刻意突出候選人的本土性,配合了整個反對派從泛民主派向「泛本土派別」的轉型。
「軟、弱、綠、潮、土」,反對派運用這五大政治化妝術,把候選人的形象偽裝為親善、弱小、追求環保與公平正義、重視本土利益,通過媒體大書特書和地區選舉工程操作,影響部分選民的觀感,特別是召喚他們對候選人的認同感,從而開拓新的票源市場。
三大支柱助偽裝
反對派的政治化妝術,不論是以言立人,還是以人樹言,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不僅僅是他們擁有暢銷的報章和林林總總的網絡媒體,還因為他們擁有三大支柱,包括論述構建支柱、名嘴發聲支柱、資訊科技支柱。
論述構建支柱的重點在於能夠借助理論框架,搶先為社會運動、政治事件定調,以論述、理念來影響民眾,動員、號召信徒廣泛、自發參與。論述構建支柱能夠為反對派提供更多的政治論述,豐富政治話語,鞏固話語權,增強他們掌控社會議題的設置權。以反對派名嘴、名筆為核心的發聲體系,從不同側面、角度來兜售反對派的訴求,以所謂的專業、學術來包裝反對派的闡釋,增強了反對派訴求、闡釋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在資訊科技層面,反對派不僅在技術層面保持領先,在運用技術,特別是對資料、數據的蒐集、整理、應用,也用力頗深。資訊科技支撐,能夠不僅令反對派更為準確地掌握民情,有了數據的支撐,加上可視化手段的運用,勢必增強反對派闡釋的說服力。
剝去反對派政治化妝術的偽裝,我們能夠看到,一場選戰其實就是一場專業操作的人心爭取戰,不論是兜售政治訴求,還是包裝候選人,其本質在於通過其掌控的話語權,影響媒體,設定社會議程,從而塑造民意走向。拆解反對派選舉政治化妝術,旨在有助建制派認清對手的打法,在未來的選戰中準確、迅速予以應對。面對反對派強大的心戰攻勢,建制派要在未來的選戰中進一步擴大贏面,必須不斷提升選舉工程的專業性、靈活性,也必須思考,該如何有效地感召支持者,如何開拓新的票源。
作者為正思香港研究主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