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各地經驗看「本土意識」的本質
李慧琼主席認為,作為熱愛家園的香港人,應找回心中「本土意識」中愛國愛港的本質
「本土意識」的基礎是熱愛家園的地域情感,本地人服務本地、建設本地,要求政府盡量為本地爭取利益,公共政策及公共服務優先考慮本地人,也屬合情合理,但如果糅合了激進的政治情感或政治訴求則必然令「本土意識」發生扭曲,危害社會。
近年來,「本土意識」在香港有被激進勢力騎劫之勢,出現很多排外、暴力、甚至鼓吹港獨等破壞香港的激進行為。長此以往,將對香港的社會秩序、經濟發展乃至一國兩制的穩步發展造成沖撃,必須提高警惕。事實上,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居民都有濃厚的「本土意識」,體現出來的是守護家園,服務本地、致力本地發展並保護本地文化傳統的熱愛家園情懷,是一種積極的正面力量。可見,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例子,認清什麼才是積極的「本土意識」,用積極的「本土意識」維護香港的文化、價值、繁榮、安定是非常必要的。
積極的「本土意識」除了對地域有濃厚的情感,也必定包含著對有國家認同及熱愛,兩者相伴相生不能剝離。如果兩者協調統一,則有助國家發展,國家穩步發展必然為地方帶來利益,也迎合了地域情懷。一旦兩者出現矛盾,只有濃厚的地方利益,拒絕對國家表示認同,必然會出現分裂主義,造成嚴重後果。
地處大洋彼岸的美國,「本土意識」非常濃厚,各州人非常熱愛自己出生的州並對此深深自豪,比如紐約州因高度發達的經濟,常以「empirestate」自居;西部的加利福尼亞人,就算出國也要自稱californian。同時,美國人對國家亦有強烈的感情,「9·11」之前,90%的美國人表示對美國人的身份表示自豪,「9·11」之後這一比例上升到97%。
美國人的「本土意識」中不僅有地域情感,還有國家認同
美國人的愛國情懷正是來自於濃厚的「本土」情懷,正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說,「一棟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他們認為正是各州的強大才鑄就了強大的聯邦,聯邦強大了也可為各州帶來利益。美國境內各州屬於高度自治,出於服務本土的目的,各州政府必然會極力為本州爭取利益。但聯邦政府作為國家頂層管理機構,制定政策必然是以全國利益為主要考量。美國各州商業競爭激烈,為保護本州的貿易利益,各州曾紛紛築起貿易壁壘,各種衝突一度不可開交。比如歷史上,紐約州為了保護本州牛奶生產商的生產和銷售,曾頒布《牛奶控制法》,以限制來自其它州的競爭。某些州還專門制定法律針對外地的酒類徵收更高的營業稅,對外地來的製造商頒發特別許可證等,其目的在於協助當地釀酒商、蒸酒商或農民的利益。甚至許多州專門制定了本州公路的貨車載重和尺寸標準,以阻塞公路交通,增加其他州的產品運往本州的成本。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聯邦政府意識到若再不加以遏制,必然嚴重損害美國利益,首當其衝的便是對外貿易將腹背受敵。隨後,聯邦政府加強了州際貿易的司法幹預、商業模式審查。該方式有助於遏制地方保護主義,但不可避免的會損害各州的貿易利益,正是出於國家利益有助本州利益影響的理智的考量,各州並未因此而出現摩擦、對立,更沒有因此而質疑聯邦,或是要求退出聯邦,反而積極執行聯邦法例。
美國人也曾因錯誤的「本土意識」經受過血與火的教訓。美國建國初期,各州秉承狹隘的「本土意識」,瘋狂地為本州攫取利益,聯邦概念很模糊,各州之間對立嚴重、矛盾尖銳。1861年,因廢奴的分歧導致南方各州相繼退出聯邦,最終引發南北戰爭,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抹不去的傷痕。這場悲劇的根源正是由於南方州狹隘的「本土意識」糅合了政治訴求所造成,這場悲劇也讓所有美國人意識到分裂的慘痛代價,讓美國由原來鬆散的聯邦變成了團結的「合眾國」。
加州人就算出國也要自稱californian。但他們對國家亦有強烈的感情。
「本土意識」拒絕排外尊重多元
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與外界接觸、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移民與遊客是國家和地區與外界接觸最直接的方式。由於文化、風俗的不同,移民與遊客的到來會出現習慣、舉止甚至文化上的衝突。對於這種衝突如果毫無包容,一味排斥,必然會導致隔閡與矛盾,進而造成封閉效應,影響本地發展。
近年來,出國旅遊成為內地潮流,日韓尤為熱門。以日本為例子,內地遊客的很多舉止,在當地的確有不同看法。但當地人更多的是努力地包容與理解,不會一味譴責或排斥、更不會暴力已對。
有日本華人學者曾撰文表示,有日本媒體人層詢問中國遊客在如廁後廁紙不是扔在馬桶中沖掉,而是扔到外面的垃圾箱裡,這令日本人奇怪和反感。這位學者回答說,因為中國的廁紙種類很多,馬桶水壓也不同,怕堵塞馬桶,所以才有這種習慣。得到回答後,媒體隨即認真解釋這種「文化衝突」產生的原因,有知名的人士還在節目中說:「發展的階段不一樣嘛!這是理所當然的。日本在剛剛使用坐式馬桶的時候,還有人以為那是洗臉池,在裡面洗臉呢!」文章表示,中國人買東西付錢後習慣拆封查看,這一度令日本商家比較反感。後來媒體調查後發現,對於中國人來說,不開封看一下不太放心,也是為避免日後的麻煩。後來,商家們把每種商品都拆開一個作為樣品,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日本人對於遊客的包容,並非只針對中國遊客。日本內閣去年年底公佈了有關急劇增加的訪日外國遊客的輿論調查結果,在「令人困擾的多選題中,回答「基本沒有」的受訪者最多,佔42%;在「訪日遊客增加影響」的多選題中,回答「消費擴大,有助於啟動日本經濟」的受訪者最多,佔65.4%。
除了經濟因素外,日本人對遊客的包容,還源於稱為「款待之心」的商業美學,也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提供優質的服務令對方喜悅的態度。可見,日本人對遊客的態度體現的正是最基本的「本土意識」,既可以帶給遊客好感,帶動經濟發展,還能展示本地優雅的文化。
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跨國交流逐漸增多,移民亦相繼增多。移民的為當地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衝突,如何讓移民認同本國家或本地區,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是推行「本土意識」的前提,其核心在於包容性,而非排斥。而強化「本土意識」,利用外來資源幫助本地發展,既保留本地文化特色又加強與外來文化融合,以及幫助新移民盡快融入本地社會,各國政府與民眾不斷為此付出努力。反之如何將企業「本土化」,在獲取利潤的同時提升當地經濟發展,一直是跨國企業或是境外投資者的需要考慮的頭等要務;快速融入當地社會更需要新移民長期付諸努力。
根據聯合國報告顯示,進入21世紀之後,全球有29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人口淨增長超過其自然人口的增長,其中義大利、葡萄牙和日本的移民人口淨增長超過其本國人口自然增長數量的2倍。根據現有數據推算,2010至2050年的主要移民接收國包括美國(平均每年逾92萬人),加拿大(平均每年逾18萬人),西班牙(平均每年逾16萬人),義大利(平均每年逾14萬人)和英國(平均每年逾14萬人)。而主要的移民輸出國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孟加拉國。
報告指出,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近年,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海外移民的國家從4%增長至11%,增漲了兩倍。而出臺政策排斥移民的國家,則迅速從40%降至16%,降幅超過兩倍。而在移民融入方面,發達國家出臺移民融合政策的國家比例較高,達到91%,發展中國家則相對較低,只有47%。而在欠發達地區,出臺移民融入政策的國家只有29%。從縱向來看,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更傾向於出臺新的移民融合政策。
移民尤其是新移民不但不與「本土意識」相衝突,反而是本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於移民帶來的文化衝突以及與本地居民的利益衝突,各國政府更願意從積極角度應對,通過出臺政策幫助移民融入本地社會,以加快移民的當地語系化。
「本土意識」政治化產生負面影響
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17個自治區中的一個,下轄四省,巴塞羅那正包含其中。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擁有西班牙16%的人口,對西班牙全國經濟總量的貢獻超過20%,是西班牙名副其實的經濟引擎。近幾十年來,加泰羅尼亞人認為在一些財政政策上對西班牙政府不滿,要求獨立的聲音不斷出現。時任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主席馬斯在2014年發動獨立公投,後被西班牙憲法法院宣佈違憲,只能改為民意調查性質的公投。加泰羅尼亞企業會的調查顯示,獨立公投的消息公佈之後約1年的時間裡,有987家企業撤出了加泰羅尼亞。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西班牙全國吸收外資水準提高了9.8%,加泰羅尼亞則下降了15.8%。有經濟學家預測指加泰羅尼亞一旦獨立,GDP有可能繼續下降15%至20%。糟糕的情況還不止於此,加泰羅尼亞60%的外債均由西班牙作保,一旦獨立,加泰羅尼亞對外融資將舉步維艱。面對這種局面,熱愛這塊土地的居民又會如何抉擇呢?最終,約60%的本地居民拒絕投票。
此外,在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巴斯克地區屬於巴斯克人聚居區,通行巴斯克語,文化獨特,居民本地意識很強。活躍在該地區的分裂組織「埃塔」多年來一直從事暴力活動圖謀巴斯克地區獨立。他們在西班牙各地製造爆炸、槍殺、搶劫,結果卻是民怨沸騰。隨著時間的發展,巴斯克人清楚地意識到,埃塔帶給巴斯克的只有破壞和傷亡,沒有一點好處。漸漸地,埃塔組織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並發出聲明稱在部分地區永久性停火。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是明顯的例子,魁北克當地執政黨的「本土主義」一度帶有狹隘的激進色彩。魁北克「本土」激進組織「魁人黨」排斥移民及外來的經濟動力,自從1976年在魁北克當政以後,曾舉行兩次魁北克獨立公投,均以失敗告終。尤其是1995年的公投結束後,由於明顯的政治及經濟地方保護主義,大型公司紛紛將總部從蒙特利爾遷往多倫多。短短幾個月內,數以萬計的魁北克人丟掉了工作。因為政治上不穩定,外部投資不再流入魁北克,魁北克的失業率一度達到驚人的15%,高居加拿大之首。魁北克人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開始把注意力從政治問題轉向更加迫切的經濟問題,魁獨呼聲漸熄。魁北克人克雷蒂安(JeanChrétien)當選加拿大總理後,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其中包括重新解釋聯邦憲法,禁止省份通過公投單方面獨立,並增加來自亞洲特別是華人移民。克雷蒂安的新政策一舉扭轉了魁北克的經濟面貌。
值得留意是魁北克北部原住民一直反對獨立,希望繼續留在加拿大,一旦獨立公投通過,他們又是否會發動公投,爭取脫離魁北克而重投加拿大懷抱?這樣沒完沒了的公投、分離,對魁北克人民來說真是一件好事?
作為熱愛家園的香港人應看清激進派的虛假「本土意識」,找回心中「本土意識」中愛國愛港的本質,堅守法治底線,維護香港的穩定,讓「本土意識」成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
「本土意識」應成香港正面力量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並以優良治安、自由經濟、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法治而聞名於世,素有「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等的讚譽。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在香港潛心耕耘、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不同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東西合璧、獨具特色的香港文化,這正是香港「本土意識」的包容性的體現。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戰後一代成長起來,他們在香港出生、成長,視香港為家鄉,並以香港人為傲。「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團結奮鬥、拋開矛盾求同存異的「獅子山精神」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觀,更體現了包容、平等、奮鬥的香港精神,這種支撐香港經濟騰飛的精神力量,難道不是香港的「本土意識」嗎?香港人的愛國情懷通過《萬裡長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國人》、《我的中國心》等歌曲表現出來。台灣音樂人羅大佑創作的《東方之珠》更是道出了香港的滄桑與輝煌。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唱出香港人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據早前《南華早報》一項調查發現,1996年至2011年期間,超過6.5萬名在香港出生的加拿大移民回流香港,過去15年回流總人數超過15.3萬人。這無不體現出,香港人有強烈的愛港的「本土意識」,其中也包含著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
近年來,兩地矛盾時有發生,「本土意識」被某些激進勢力、極端組織偷換了概念,成為了極端行為、違法衝擊、排外、挑唆兩地對立,甚至宣傳分裂的代表,成為了暴力、縱火、毆打員警的理由,看似爭取本土利益實則自毀家園。激進勢力的暴力政治運動,正在撕裂社會、踐踏法治,破壞的是香港的開放與包容,腐蝕的是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作為熱愛家園的香港人此時更應看清激進派的虛假「本土意識」,找回心中「本土意識」中愛國愛港的本質,堅守法治底線,維護香港的穩定,讓「本土意識」成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
作者為民建聯主席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6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