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展回顧:畢加索最愛的女人在香港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有人言:「藝術的偉大意義,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春天的香港以文化裝點浪漫,用藝術傳遞思想。
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慶祝活動之一,香港發揮世界級藝術樞紐的優勢,除了雕塑、繪畫、裝置藝術及攝影作品等各類藝術展覽;歌舞、戲曲、音樂等文化表演,更有街頭巷尾藝術一隅,盡顯精巧美思。

到上周為止,在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能一口氣看到13幅畢加索真跡!
這次時代廣場與西班牙巴塞隆那畢加索博物館攜手合作,呈獻西班牙著名藝術家畢加索的傑作。「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已於2月26日至3月21日在香港銅鑼時代廣場Living Room Museum 舉行。這場展覽展現了這位20世紀現代藝術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的13件積琪蓮肖像畫作。這些作品是首次在西班牙以外的地方展出。
天才畫家畢加索(1881-1973)一生輝煌至極,在世時就非常有名,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素描、版畫等。
這次展出的12張版畫(油氈版),都是在1962年以油氈版技術製作的,不但顏色鮮豔、造型精美,靈感更是來自立體主義的畫風。此外,展出的《積琪蓮》油畫是畢加索完整獨特畫作系列中其中一件作品,此系列共有58幅畫作,現今完整地收藏在巴塞隆拿畢加索美術館。
展廳外排起長龍
在展覽期間錯過的朋友們不要覺得可惜,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畢加索與他最愛的女人。
畢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9個時期,主要有「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 、和「晚期」。
早期(1895-1900)

《第一次聖餐》
這幅畫是畢加索在16歲的時候創作的,當時他正在學習和練習傳統現實主義畫風。這幅畫線條明快,運用極其細膩的處理手法,體現了畫中人物飽滿的感情。
藍色時期(1900-1904)

《喝苦艾酒的人》
在藍色時期,畢加索承受着失去好友卡薩赫馬斯的巨大痛苦,並且在生活中目睹了下層小人物生活的艱辛困窘,所以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形象消瘦飽經風霜的勞苦大眾。這段時期的代表作還有《賽樂絲汀娜》、《生命》等。
粉紅時期(1904-1906)

《拿烟斗的男孩》
1904年,畢加索墜入愛河,戀愛的氣息,使他開始大量使用橘、粉紅色系,開啟了粉紅色時期,《拿煙斗的男孩》是這時的代表作之一。
在2004年這幅畫以1.04億美元的價格結標,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之一。
立體主義時期(1917-1924)

《亚维农的少女》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開始探索新的畫風。畢加索以他青年時代在巴塞羅那的「亞威農大街」所見的妓女形象為依據。這條街以妓院林立而聞名。畫上的女人形象,就是這條街上的妓女們。
立體主義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的。
晚期(1946-1972)

《帶鳥的步兵》
步兵左手環抱着軍刀,給歇在刀柄上的白鴿遞去一碗水。眼睛下邊的皺紋和捲髮上的一縷灰色頭髮表示他是衰老的英雄。他的面容好似在痛哭流涕,表現出無限的悲傷,只有褐紅色的帽子和閃閃發光的藍上衣在綠灰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突出。
這裡的英雄變老了,累了。白鴿作為反戰和反暴力的隱喻,與劍結合起來,讓他看上去象一名和平戰士。也許鴿子所象徵的和平,也降臨在畢加索自己的鬥爭本性上,讓他終於接受衰老和即將到來的死亡。

畢加索作品·香港
在香港展出的作品的內容是13幅《積琪蓮肖像》,積琪蓮是畢加索最後一位妻子也是他生前最愛的女人。在結識積琪蓮之前畢加索筆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負面的,而積琪蓮在畢加索的畫中形象始終溫柔、寧靜與甜美。無論是油畫還是版畫創作,無論是正面、側面,無論是坐、或站,無論是穿裝還是裸體,畢加索把愛妻畫得「千變萬化」。

畢加索同年紀相差四十載嘅積琪蓮非常恩愛,積琪蓮除了是他的秘書、褓姆、情人,也是靈感泉源。

【畢加索與積琪蓮的羅曼史】展出的十三幅版畫都是由畢加索的視點出發,以不同方式刻劃積琪蓮側面。艷麗色彩配上富有層次感的溫暖色調,呈現出積琪蓮不同面貌,溫柔平靜中又帶着剛毅倔強。據說這次展覽的13幅作品,以及國寶《侍女圖》系列58幅中的一幅和其他12幅版畫作品,皆是首次在西班牙以外地方展出。總值超過一億港元。這些作品也能讓觀眾清楚了解畢加索認識積琪蓮之後的畫風。
最後提問:甚麼叫做「大師的浪漫」?
文、整理/實習編 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以下這些荷爾蒙爆炸的港片,將會在接下來一年轟炸你的眼球 |知香江
在「金庸館」裡,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打一套降龍十八掌 |知香江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