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香港變遷的「叮叮車」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咩叫叮叮車?
叮叮車,其實就是雙層電車
電車行走緩慢,但勝在價格便宜
剛到鬧市行走,細細欣賞兩側風格
別有一番風味、又是一種樂趣
叮叮車成為老香港情懷的一個標誌
作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是香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香港交通發達,但最受人喜歡的還屬叮叮車。也就是香港電車。
這種全世界只有香港島才有的交通工具,行駛緩慢,所經之處皆可聽見車軸與軌道摩擦發出的「哐當哐當」的聲響,開車時司機踩到踏腳車子會發出「叮叮、叮叮」的聲音,故人們喊它「叮叮車」。
1930年代行駛於干諾道西的電車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島北部發展迅速,尤其是筲箕灣至西營盤一帶。到1881年,香港人口增長至60,400人,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急需引進集體運輸系統。因此當年6月,當時的香港立法局立法動議申辦一個電車系統,並獲得通過。翌年(1882年),香港政府頒布《建築車路條例》,提議了6段電車路線。其中5段即是今日的電車系統,其餘一段則為山頂纜車。
然而,由於當時英國人主要居住在太平山山頂區,故當時財團只對山頂纜車有興趣。山頂纜車於1885年動工,並於1888年通車,相反港島北的沿海電車系統仍是無人問津。
1904年初,電車車身以組件形式由英國運抵香港裝嵌。首批電車共有26輛,分別為10輛頭等及16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電車原擬分為三等,後來為方便運作只設頭等和三等。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每邊設有兩行長椅,可載客32人,收費每位一角。三等電車採用全開放式設計,設有6排背對背長椅,可載客48人,收費每位五仙。
德輔道中之太子行及一輛單層電車
1950年代的銅鑼灣電車總站附近(當時由於鄰近樂聲戲院而稱為「樂聲迴旋處」)
1967年,一輛在皇后大道行駛的雙層電車,附設有一個單層拖卡
1904年7月30日,香港電車正式投入服務,成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每日接載約20萬人次的乘客。它的收費相對於其他交通工具來說是相當低廉,更是香港島上收費最便宜的交通工具。
收費分為三種,成人收費HK$2.3,12歲以下的小童收費HK$1.2,65歲或以上的長者收費HK$1.1。香港電車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成為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叮叮車的運營時間從6:00-24:00
平均每1分30秒內有電車到達車站
一共有6條主要路線:
筲箕灣——上環(西港城)
筲箕灣——跑馬地
北角——石塘咀
銅鑼灣——石塘咀
跑馬地——堅尼地城
筲箕灣——堅尼地城
基本橫穿香港島整個北部
從上環到中環到銅鑼灣到灣仔
從復古到繁華、從熱鬧到清凈
可以慢慢品味不同的香港
香港市民只要不趕時間,都會選擇坐一坐叮叮車。
慢慢搖翻屋企,漫無目的地乘坐一兩個小時,在熙熙攘攘的香港街頭安享時光的靜謐,懷舊有趣。
時間充裕的朋友,到了香港,不妨也去體驗一下~

走過百年的叮叮車成為老香港情懷的一個標誌。作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少經典電影都出現叮叮車的身影,比如《胭脂扣》、《月滿軒尼詩》等。電影、文學和歷史為叮叮車賦予的文化內涵使得它成為遊客乘坐觀光的一個符號,也見證了香港的發展。

《胭脂扣》

《月滿軒尼詩》
每次坐上叮叮車,腦海里總是閃現港劇的片段,聽着港劇的主題曲,坐着叮叮車,彷彿身在港劇的片場里。
20世紀初的文學作品描繪都市繁華生活時,常把擠滿乘客的叮叮車比喻為沙丁魚罐頭。
香港這一座時時尤如跳躍着快節奏音符的城市,每個人步履匆匆,卻懷舊般地、完好無缺地將這個老古董保留了下來。
叮叮車是眾多的交通工具里,廣告最多的,顏色最豐富的,由於外形是長方形,在路上橫跨,感覺就像一顆一顆的巧克力在面前穿過,十分吸引。

夜晚降臨,華燈初上,香港顏值最高的交通工具,便成了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坐叮叮車,建議坐在上層後排——褐色的舊椅子,不鏽鋼扶手。
從繁華到斑駁,會令你有一種進入王家衞電影嘅感覺。靠着窗看港人行色匆匆的喜怒哀樂,看路上嘅霓虹和舊屋交輝。

坐叮叮車你可以逛哪些景點:
石板街:港剧最爱的场景

香港石板街,其實即砵甸乍街,位於中環荷里活道交界至干諾道中環段,是一條香港著名的懷舊老街,歷史悠久。香港石板街的地面由一塊塊大石板砌成,故又得名石板街。石板街聚集了許多老舊的小店和攤子,充滿懷舊氣氛,所以吸引了電影人的注意,許多電影、電視和音樂錄像帶,如劉德華、鄭秀文的《龍鳳斗》、《無間道》等都特意到來取景,也有不少喜愛攝影的同好們喜愛前來拍照。
元創方PMQ:文藝的創意空間

PMQ元創方是香港的一個創意中心,位於香港島上環的荷李活道,亦是一處歷史建築,於2010年11月10日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身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未改造前破破舊舊的。
在元創方你可以感受到很強烈的設計藝術氛圍,也是政府支持創意產業的一個新地表,如果你喜歡藝術和設計,這裏絕對值得一來。
煤氣燈街:TVB粉的朝聖地

都爹利街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以南,南端連接雪廠街,只有一端可以通車。它本身不過是中環鬧市邊緣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道,但是在小道的盡頭隱藏着兩樣過百年歷史的古迹——石階及煤氣街燈。石階以花崗石製成,約建於1875年至1889年間,已於1979年被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迹,石階兩端欄杆的石柱上裝了4支煤氣路燈,屬全港僅存。都爹利街以歐洲色彩的煤氣路燈聞名,每到夜晚四盞古老的煤氣路燈照亮石階,烘托出小街浪漫典雅的氣氛,成為了加溫愛情的最佳利器。因此,這裡成了港劇、電影和MV的最熱門感情戲場景取景地,比如經典影片《喜劇之王》、《金枝玉葉》,還有挺火的《龍鳳斗》等。

也正因為這樣,才叫香港生活。
文、整理/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香港是否也有像《LA LA LAND》一樣出色的歌舞片?|知香江
在「金庸館」裡,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打一套降龍十八掌 |知香江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