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館」裡,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打一套降龍十八掌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幻想另外一個世界。那裡面有酒有肉,有武林有江湖,有磅礴大氣的山河也有小橋流水的世外桃源。
我們會幻想自己是蓋世英雄,擁有絕世武功可以拯救世界。但我們常常又告訴自己,我們只是普通人,做最普通的事過最平常的生活。武功被廢,生活有時一籌莫展。
這大概就是我們喜歡看金庸(原名:查良鏞)的原因。他描寫出來的是歷史中的另外一番面貌,不再是教科書中一板一眼的刻板模樣。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江湖兒女聚集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故事,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與浩渺歷史聯繫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在努力掙脫枷鎖,敢愛敢恨,快意恩仇。
他創造出了許多為我們熟知的經典「武功招式」:降龍十八掌、黯然銷魂掌、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等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2月28日,香港首個「金庸館」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開幕禮,並從3月1日起對外長期開放。

對於「金庸迷」來說,這對是個意義非凡的「朝聖地」。從出席開幕禮的嘉賓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金庸在武俠乃至整個文學範圍中的地位。

圖示(左起)演員汪明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查良鏞(金庸)論文指導老師麥大維教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查良鏞兒子查傳倜、梁振英及夫人、查良鏞女婿吳維昌醫生、查良鏞女兒吳查傳訥、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黃遠輝、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盧秀麗和演員鄭少秋
「金庸館」中,有金庸當年的珍貴手稿、照片、小說改編的電影海報、電視劇主題曲唱片和曾經用過的棋盤、照相機等個人物品。讓世界各地的書迷們能夠了解在我們所熟知的武俠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金庸。

「金庸館」中展出的金庸親筆對聯
他所創造出來的如夢幻,又像現實世界縮影的武俠世界,終於藉此,得以完全展現在世人眼前。
人們經常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並不僅僅只是在講幾個故事。他創造出了一整個宏大的世界,連接虛幻與現實歷史之間。他以他豪邁的文筆、嚴謹的態度以及深邃而磅礴的意境,為我們構寫出了他腦海中的武俠世界的世界觀。
是快意恩仇的,是笑傲江湖的,也是俠者仁心的。
流傳於影視作品中的那些經典的形象,其實仔細想想,如果脫離了金庸故事裡的大背景,他們會否還會讓人覺得難以忘記?
對於故事和人物,他從不會只挑其一或是側重其一來寫,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物無論大小都是可貴的,性格鮮明的,都和整個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在豪情萬丈的江湖裡也能寫出柔情蜜意的兒女情長,癡男怨女。纏綿悱惻的詩詞和煙雨渺渺的世界,腥風血雨的武林,完美結合,天衣無縫。

圖示由查良鏞博士提供的《射鵰英雄傳》小說人物屏風(1980年代)
黃易說:「金庸就像一個『黑洞』。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靠近他,就會化為烏有,根本沒法比。」
「金庸館」內收藏的珍貴展品超過300件,從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到金庸先生的創作手稿;從充滿歷史感的舊照到最早刊登他作品的報紙、文獻。

董培新《天龍八部》第三十三回「奈天昏地暗 斗轉星移」水墨畫(2005年)及其他展品。

展品:《鹿鼎記》連載報紙


展品:金庸先生珍貴手稿。從手稿中可看出,先生條理清晰、邏輯清楚,且甚少有修改用字。


展品:金庸先生早期發行的作品單行本

展品:金庸先生用過的物品

展品:相關影視作品
這其中有大約200件由金庸借出,餘下約100件則由金庸研究者、收藏家和經公開徵集借得。當中最珍貴的展品當屬金庸於1968年刊載於新加坡《新明日報》的《笑傲江湖》手稿,更是小說最先在新加坡發表的證據。

杜南發先生提供的《笑傲江湖》報章連載版手稿(1968年)

展品: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
為了配合「金庸館」的開幕,由香港著名漫畫大師李志清策劃的「繪畫·金庸」專題展覽也於3月1日至27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聚賢廳展出,展出了不同畫家筆下的金庸武俠人物群像及場景繪畫作品,和主題插畫、封面以及其他獨立畫作。

很多人不是生於那個年代,也許第一次接觸金庸就是一本本精裝的書本。但對於有些人來說,那些報紙就像我們現在在看的網上連載一樣,舊報紙承載的回憶,通通撲面而來。
董培新繪《神鵰俠侶》第三十九回 大戰襄陽


「繪畫·金庸」中的展品
1947年,生於浙江海寧的金庸,憑藉優秀的表現考入上海《大公報》擔任國際電訊翻譯,於1984年被調往香港,開始了他扎根於香港的浩大的武俠世界。

1949年,金庸擔任香港《大公報》編譯,隨後擔任子報《新晚報》編輯。1954年1月,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比武引發公眾熱議。當時,時任《新晚報》總編輯的羅孚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紙上預告將會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滿足讀者。在比賽之後的第三天,陳文統就以筆名梁羽生於《新晚報》「天方夜譚」版撰寫了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連載,說來也有意思,對於那時的人來說,「武功」這兩個字的概念似乎還並未像現在這樣走遠,人們對於武俠小說的追求強烈。但武俠中的世界又似乎另有玄妙,像是真正的「天方夜譚」。梁羽生這一連載,可以說是一炮打響,引發讀者熱潮,與金庸一同扛起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
第二年,羅孚又邀請金庸在報上連載武俠故事。於是為我們所熟知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誕生。這帶來的效應是巨大的,一時間讀者正想閱讀,《新晚報》在那時可以說是洛陽紙貴。從此,梁羽生與金庸的作品掀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潮流,聲名大噪。六七十年代的讀者們將梁羽生和金庸並稱為武俠小說的兩座高峰,用以「金梁並稱,一時瑜亮」來形容。

寫武俠小說前,金庸(右)與梁羽生就是摯交好友。在《新晚報》期間,他們兩人都愛談論武俠,也經常一起下棋
他們的作品,被改變成為電台廣播局、電影、電視劇、遊戲,一代一代人不斷地翻新拍攝,並且直到現在都是武俠影視作品爭相翻拍的對象。

除了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還曾寫過電影劇本、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過詞。
1952年金庸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
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絕代佳人》等劇本。同年與程步高合導《有女懷春》、胡小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為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

《明報》連載神雕俠侶的插圖,圖為楊過挑戰霍都
而關於連載《神雕俠侶》的趣事也是有很多的。據說金庸當年在《明報》上連載,楊龍之間他本來打算以悲劇收場,卻沒想到遭到讀者強烈抗議,這才改變筆鋒,讓楊過和小龍女團圓。
從《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金庸一寫就是將近20年。陪伴了整整幾代人的青春。
這一整個浩瀚的江湖夢,是他親手為我們搭建。但這是一個「意外」的事情,連金庸自己都說,最開始是出於工作需要,只想著要試一試,沒想到最後能夠成名。
他這一試,試出了武俠世界一座後人難以攀越的高峰,無數人拜倒在他氣勢磅礴的文字裡。
他說今生無愧,而江湖浩瀚,他必定不會被人忘卻。

文、整理/知識傳媒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香港是否也有像《LA LA LAND》一樣出色的歌舞片?|知香江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