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虎少將:中國樂助非洲擺脫饑荒走向未來

2017年3月2日,中國駐南蘇丹大使何向東與南蘇丹外長鄧•阿魯爾,在朱巴簽署了中國政府向南蘇丹無償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和醫用物資援助的兩個換文

最近,3家聯合國機構共同發布警告稱,目前南蘇丹部分地區已經進入饑荒狀態,約10萬人面臨饑餓,另有100萬人處於饑荒邊緣,這是自3年多前當地爆發武裝衝突以來最嚴重的饑餓災難。中國目前向南蘇丹施以了援手。

但是被戰爭、饑荒、疾病等陰霾持續籠罩的非洲大地究竟能否再現生機?近年來不斷支援幫助非洲人民的中國,是否真如西方國家所指,是在搞「新殖民主義」?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解放軍少將、國防大學非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朱成虎教授。

文|本刊記者馮琳

中國扮演大國責任不容易

目前,南蘇丹爆發的饑荒已然引起了聯合國的關注。可是在朱成虎看來,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其它大國以及一些地區性組織,對這件事的關注度還不夠,西方國家或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這也是間接導致南蘇丹爆發饑荒的原因之一。朱成虎稱,其實南蘇丹的自然條件本是可以生產糧食的,有兩個直接原因導致了饑荒:一是由於該地區長期戰亂,使得當地年輕人都被招入部隊當兵,沒有人再進行農業生產;二是戰亂使得外部糧食無法進入該地區,致使饑荒程度加劇。

朱成虎指出,要使目前南蘇丹的饑荒形勢穩定下來,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國際社會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大維和力度,讓當地徹底斷絕武裝衝突。二是國際社會加大對南蘇丹的援助,在當地建一些項目,從而給當地戰鬥人員找到一條出路,把年輕人轉移到生產崗位上去,不再讓他們天天拿著槍支內鬥。

當南蘇丹百萬人民正處於饑荒邊緣,中國是否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積極肩負起大國責任幫助非洲兄弟擺脫饑餓呢?據了解,中國在援助南蘇丹方面一直沒停過。2015年就為南蘇丹派出一支700人的維和部隊,並提供食品、藥品等人道主義援助。今年3月2日,中國駐南蘇丹大使又與南蘇丹外長簽署了中國政府向南蘇丹無償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和醫用物資援助的兩個換文。但是,朱成虎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表示,中國是可以扮演大國的責任,但是難度也很大,並非想像得那麼容易。因為中國一扮演大國責任,國際社會可能就會開始說三道四、指桑駡槐。

朱成虎認為,要真正解決南蘇丹乃至非洲國家的困局,還是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攜手努力,需要大家的共識,需要大家採取一致的行動,尤其聯合國和歐盟更應該加大介入南蘇丹和平進程的力度。

非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朱成虎注意到,當前非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隨著世界格局的變遷和世界戰略形勢的發展而出現的。他進一步指出,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第一個變化,政治上非洲在向西方靠攏轉型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動盪。冷戰結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加速在非洲推廣西方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價值體系、灌輸西方的意識形態,許多非洲國家實行多黨制,紛紛進行政治轉型,謀求施行西方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在非洲一些國家得以推行,但是在很多國家卻「水土不服」,導致了長期的政治動盪。還有一些非洲國家,雖然實行了西方式的制度,但是出現了反復,導致了政治分離。如此,就對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長期的挑戰。

朱成虎少將:中國樂助非洲擺脫饑荒走向未來

非洲有的國家試圖導入西方政治,導致社會動盪

朱成虎說,民主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非洲的發展、民眾的教育沒有到達那個程度,就把西方的民主直接搬過來,肯定有問題。有的國家只有幾百萬人,卻有幾十個政黨和政權在折騰,還怎麼能發展?另外,目前非洲還面臨著總統第三任期的困局。非洲許多國家有憲法規定總統只能任兩屆,但有些國家謀求修改憲法,總統任期得以順利延長,但是有些國家謀求修改憲法沒有成功,便埋下了政治隱患。

第二個變化,經濟上非洲雖然步入正常發展的軌道,但是前景仍然堪憂。近年來,受資源開放推動,非洲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另一方面,大部分非洲國家仍然面臨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比如基礎設施落後、腐敗盛行、治理不力,以及環境污染、社會分配不公等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因此,非洲經濟的發展前景潛藏隱憂。

第三個變化,社會建設雖然步入了新階段,但是瓶頸問題難以解決。冷戰結束後,在外部援助和國家資源開發的推動下,多數非洲國家的社會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涉及民生的社會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是頂層設計缺乏,腐敗盛行、體制薄弱、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等瓶頸問題,還將在很長時間內繼續影響這些國家的發展,甚至有可能導致社會建設停滯不前,阻礙非洲國家社會的進步。

第四個變化,安全上,非洲各國聯合趨勢明顯,但實現共同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探索自主建軍之路,在非盟框架內、由區外大國和地區組織合作維護非洲安全已成為多數非洲國家的共同企求。所以,非洲各國聯合維護國家安全、地區安全的趨勢明顯增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發展不平衡,地區組織又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且非盟成員國的政策取向又不一樣,因此仍然缺乏團結。加之原宗主國的傳統影響,非洲國家在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問題上有很大分歧,在解決熱點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上也有很大分歧,在是否要建立由非盟統一領導和指揮的非洲維和部隊等問題上也缺乏協調。

總體看來,非洲國家要實現共同安全難度依然巨大。非洲現在有五個分散在各個地區的常備旅,雖然它們在非盟框架內,但實際上發展的水平參差不齊,一般很難發揮重要作用。當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發生動亂時,通常不是這五個常備旅去執行任務,而是由某些國家派出軍隊或是依靠聯合國的維和力量。

第五個變化,外交上,大國平衡外交取得實效,但是一些大國對非投資仍然猶豫不決。近些年,非洲多數國家與域外大國的關係發展良好,它們希望能盡可能多地爭取大國的援助和投資。顯然,這一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實效。大國在非洲的投資不斷增長,為非洲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受安全等種種因素制約,一些大國雖然增加了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但總體上依然持觀望態度。因為大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是有選擇、有條件的,這也使非洲一些國家感到失望。

說中國搞「新殖民主義」顯然不合適

談及對非投資的大國,這當中就不得不提中國。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上所言,「中非永遠是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多年來,中國不僅投資非洲、幫助非洲擺脫貧困,同時還在積極支援改善當地民生。朱成虎對此表示,中國和非洲的合作是在蓬勃發展的,包括政治、經濟、防務等各領域的合作。至於中非之間為何會出現如此良好的合作勢頭,朱成虎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中國的對非政策受到了非洲國家歡迎。因為中國的政策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贏、不干涉內政,中國的對非援助和投資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第二,中國的發展模式越來越被非洲國家所認可。中國的發展模式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西方的執政黨上台後只想著自己賺錢,而中國的發展經驗非常寶貴,甚至值得非洲國家學習。例如,中國是如何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的,中國是如何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等等。第三,中國的政府和企業都非常重視發展與非洲的關係。這其中固然涉及中國自己的國家利益,然而在當今時代的大形勢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由之路。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近些年中國和非洲的關係發展非常迅速。

眼見中非之間繁榮的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西方國家似乎「坐不住」了,於是開始四處散播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言論。對此,朱成虎回應道:「西方殖民非洲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他們為非洲做了什麼?中國這幾年幫非洲人民修鐵路、修機場、修碼頭、修水電站。這些項目統統都是涉及民生的項目,這能是殖民主義嗎?」

朱成虎少將:中國樂助非洲擺脫饑荒走向未來

南蘇丹大饑荒的災民成群結隊等候援助

至於中國在非洲掠奪資源論,朱成虎直言道,非洲只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資源優勢,另一個是勞動力價格低廉的人力優勢。如果非洲的資源永遠不開發,那麼這些資源就不能幫助非洲國家發展。中國在非洲獲得的資源不是無償的,都是買回來的,而不像西方國家那樣。事實上,現在許多非洲國家的資源還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之下,控制時間甚至長達近百年。資源長時間得不到開發,其實是在耽誤非洲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朱成虎認為,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戴在中國頭上,顯然是不合適的。

作為一名軍事專家,朱成虎特別指出,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其實始於防務領域,早在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過程中就開始了。當時,中國的軍事院校培養了大批遊擊戰士,包括幫助坦桑尼亞和安哥拉培養遊擊戰士。中國幫助非洲培養的軍事人才,為他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批戰士後來都成了骨幹,有些在國家獨立後還擔任了領導人。

近年來,中國還在不斷增加、增進與非洲國家在防務領域的合作,力所能及地為非洲提供軍事援助或防務援助,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建立自己的軍事體系和軍官教育體系等。這是中國與非洲合作所特有的一個優勢所在。但是中國對非洲軍事援助的投入實際還遠遠不夠,尤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

中非合作依然挑戰頗多

2018年將召開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中非關係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在展望美好未來的同時,朱成虎關切地指出,當前中國在處理對非關係時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中國缺乏一個完整的進入非洲戰略,因此存在工作目標不明確、途徑不清晰、手段不豐富的問題。在進入非洲的過程中,中國自身容易陷入無序的競爭,一些行為甚至會嚴重損害國家形象。

其次,中國缺乏一個非常有效的協調機制。目前對非洲工作究竟是通過外交部、商務部、國家發改委還是商業銀行來協調,角色尚不明確,而且哪一個單獨部門都協調不了。所以,這種情況下,中國在進入非洲時容易出現「打亂仗」的現象。

再者,中國需要有一位專員來負責對非工作。21世紀是非洲大有作為的世紀。非洲共有54個國家、12億人,面積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在這麼大範圍的一片區域,可以說中國未來發展大有機會。有鑑於此,朱成虎提議,需要在國務院層面設立一位專員來負責協調中國的對非洲合作以及進入非洲的情況。

朱成虎少將:中國樂助非洲擺脫饑荒走向未來

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日夜不停地維護平民地點的安全

最後,中國需要出台一些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朱成虎坦言,有一些人影響了中國人在非洲的形象,造成一些非洲朋友對中國產生了不良印象。一些中國企業不了解當地的法律、規定和文化,幹違法的事情,比如走私象牙,更有甚者出售假冒偽劣商品,這對中國造成的影響非常糟糕。還有一些企業,包括國營企業,只顧賺錢,不管生態保護,給當地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朱成虎對此呼籲道,國家應當高度重視這些嚴重損害中國整體形象的行為,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一些制度予以整肅。

為了進一步完善中非合作,朱成虎提出相應建議。一是合作的方式再改變一下,搞得更好一點。雖然任何合作不可能是沒有目的、不追求利益的,但是不要讓非洲朋友認為中國就是奔著掙錢來的。二是中國援非的一些項目注重形式更多,但效果不佳。比如組建體育館,可是非洲民眾連飯都吃不飽、生了病也沒有藥,哪裡還有精力去鍛煉。因此,要建和非洲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項目,讓民眾能夠得到實惠。三是用中國的方式來管理外國人的運營形態可能行不通,當地民眾普遍難以適應中國公司加班加點、相對艱苦的工作條件,因此產生了抱怨。

中國企業要考慮當地工人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差異。四是大量中國人擁抱非洲的同時,當地的許多零售業已經被擠垮。比如當地商店一般只營業8個小時,但中國人開的商店能營業12個小時甚至24個小時,這樣一來當地商戶就沒有競爭力了。中國商業企業要考慮和當地商戶共贏發展。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4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