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裡,住在「劏房」的香港人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知識傳媒」一起玩耍~
昨天的金像獎上,最佳男女配角都給了《一念無明》,金燕玲第三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去年她也憑藉同一部電影在金馬獎上拿到了最佳女配。余文樂沒能拿到最佳男主,因為對手是《樹大招風》演技一路爆棚的林家棟。但《一念無明》給了余文樂很好的證明演技的空間,逼仄的劏房裡,阿樂躺在床上,那一股子厭世和難忍的愧疚,直擊香港人的內心。

《一念無明》
成本200萬:
《一念無明》的製作費用只有200萬,還是獲政府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撥款。相比較其他電影:《寒戰》的製作費過1億,《志明與春嬌》大約1500萬,算是小本的《低俗喜劇》的800萬,所以若《寒戰》是豪宅,《志明與春嬌》是私家樓,《低俗喜劇》是公屋,那《一念無明》就肯定是板間房。
受限於微少的成本,《一念無明》必須在16天內全部拍完。導演黃進直言對導演和演員來說都困難重重,是非常大的挑戰。編劇陳楚珩則表示因為沒有資金,很多相關的細節都沒有辦法在銀幕上呈現。
片中飾演母親的金燕玲僅僅只有一天的拍攝,而她也憑藉這一天的拍攝,拿到了金馬金像兩個最佳女配。

而劇中的人是零片酬出演。

所以,《一念無明》到底說了甚麼?
每一部電影想表達出來的內容和情緒都是多樣化的,很難一言以蔽之。小編也非電影專業,所以難以從專業角度表達清楚。但它剖析出來的社會現象,卻一目了然,簡單直白到教人心痛。
這裡需要引出一個關鍵詞:劏房。

每部深入人心的影片都要有個強而有力的符號,這個符號簡單又粗暴,一出來就能讓人感同身受。很顯然,《一念無明》的符號就是劏房。
劏房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常見於唐樓等建築物內。業主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成不少於兩個細小房間的獨立單位,然後做出售或出租之用。「劏」為粵語,意為剖開,如「劏豬」就是將豬宰殺後割開肚腔;劏房,即將住宅單位分割成數個更小的部分的行為。
劏房未必是套房,因套房是指一個可以居住的房間或空間,附設專有洗手間及浴室的單位。不是套房的劏房如板間房,所有租戶只能共用公廁。套房式劏房自設獨立浴室,未必設置獨立廚房。
劏房的標配是:廚房、臥室、客廳三合一。面積通常十來呎或者幾十呎。有些突破我們想象極致的劏房,甚至是將用來煮食的廚房和排洩的廁所擺在一處。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15年全港有約19.9萬人居於劏房,各劏房平均人均面積62.4平方呎。2016年據估計有超過20萬人居於劏房。除了劏房,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天台屋,在惡劣天氣下心驚膽顫,害怕隨時失去居所。

早在 2012 年,一輯劏房的照片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公眾揭示香港住屋問題。去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再次聯同攝影師推出一個名為「侷住」的攝影展。當中將展出新一輯共六個系列超過五十幅照片,揭示這些在百呎單位內所發生的人與事,包括:《潮流劏房》、《兒童樂園》、《居者有其屋》、《美食廚房》等六個系列,看完照片你們就會知道這壓逼感從何而來。



《一念無明》故事展開的地方,就是這麼一間逼仄、潮濕、矮小到令人窒息的劏房。
形象嗎?具體嗎?
香港人的心就像住在這劏房裡的余文樂和曾志偉一樣,被現實照得隱隱刺痛。這樣一部壓縮的社會實況,反映的幾乎就是現下香港人在高壓下的各種問題:情緒病、養老、買房。

故事講述患有躁鬱症的主角阿東(余文樂飾)因為父親大海(曾志偉飾)拋棄自己和母親離家,被迫照顧久病的母親(金燕玲飾),母子二人情緒互相牽引激化,猶如漫長的困獸鬥。一天,阿東如常替失禁的母親沖洗,拉扯間發生意外,導致母親死亡。阿東的父親大海驚覺一直逃避的問題發酵成了悲劇。獨居多年的他在愧疚和孤獨驅使下,應醫院建議,接阿東到自己的劏房暫住。
主角阿東的人生非常失敗,母親腿腳不好,又有躁鬱症,父親拋棄他們從香港跑去大陸很少回來,弟弟逃去了美國,根本不理家裡。為母親端屎端尿還要被罵仆街。他一個人收拾家裡的爛攤子還不算,借了朋友幾百萬去炒股,虧掉了錢被人家追著還債。從精神病院出來的阿東面對這個拋棄自己的父親,心存怨恨但又不得已和他同住。

故事從這裡開始。兩個背負沉重愧疚的大男人只剩下對方,對方卻是自己最不能面對的過去。當二人一步一步走出過去的陰霾和枷鎖,在狹縫間建立關係,更大的壓迫卻來自社會。


或許人生不會如此戲劇化,普通而平凡的我們也不會輕易倒霉到這種地步。但黃進將發生在每一個個體上拆分開來的細節拼湊到一起,就是一出完整的人間悲劇。很多人看著電影,就會想到自己那不足20呎的家,甚至很有可能還是租來的;隔壁那個得了躁鬱症的鄰居,被人丟進了精神病院;上一輩與下一輩屢見不鮮的矛盾,很有可能你和身邊的人都正在面臨。這些赤裸裸的現實單看只是玻璃碎片的一面,但拼湊起來就是一整個社會的縮影,真實到殘忍。

信不信,這題材要是換個環境,換一撥內地人,照樣能演一出廣州版、深圳版、北京版《一念無明》。就像前兩年的《老炮兒》,不是北京老炮兒,你只會覺得人家裝,而不會覺得熱血沸騰。
電影中反射出來的問題是相當值得人思考的。黃進憑藉《一念無明》獲得了本屆金像獎的新晉導演,這也是他第一部作品。30歲未到的黃進和很多香港年輕人一樣,有很多社會問題想申訴。
「其實房間不是電影的核心,但有這個空間才會有人物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不止劏房,還有所謂『上車盤』的蚊型單位、舊唐樓等場景。我覺得一個人的人格是和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而香港就是一個逼到沒有私人空間的地方,受壓的弱勢遇到更弱的一方,就會變成欺壓的一方,年輕人到底要如何自處?但住在這裡又未必是一面倒的壞事,這個創作投射非常切合劏房那種一板之隔的情況。」

編劇陳楚珩(左)、導演黃進(右)
其實不止香港,內地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蝸居」在一間小房子裡,怨恨現實的同時,也心懷有對自己對家人的愧疚。久而久之,就猶如電影裡的阿東一樣,患上情緒病。

這部製作僅200萬的小成本電影除了以極端的生活空間表達社會的瘋狂之外,其弦外之意更映射現在的種種社會難題。一是養老,二是情緒病。
前者不用贅述,本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遇到家中老人行動不便需要照顧,矛盾自然立顯。這不是孝與不孝的問題,而是情緒之下,極少有人能夠控制得當。正應了那句古話,久病床前無孝子。

關於情緒病,我們不記得從何時起,身邊患有情緒病的人越來越多。抑鬱、自閉、精神分裂。平時看起來與常人無異,吃飯睡覺工作,可夜深人靜時,那股來自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憎惡讓人如臨地獄。
影片裡的阿東就是一位雙相障礙者,又名躁鬱症。他的症狀是:時而暴躁不安,時而低落無比,不安的情緒衝動支配下,他覺得生命毫無意義。而他躁鬱症的來源便是母親——一位喜怒無常的情緒障礙患者。
阿東不小心捏腿力氣使大了,前一秒還相當安靜的母親,後一秒突然暴走大喊:「你要弄死我啊!」

而阿東也顯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和未婚妻爭吵時,他突然暴怒,打了她一巴掌。所以,家庭、愛情、工作都不順利的阿東,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他很想。未婚妻在眾人面前當眾哭訴表達「恨他」之後,他憤怒而沉默的離開現場,走進超市,站在貨架前狂吃巧克力吃到面紅耳赤青筋暴起。他在極力掩飾自己的失態,他滿腔憤怒和怨恨,終歸無處發洩。
無所遁形的壓力從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用來,教人無法呼吸。

這部片子從頭到尾都瀰漫一股「簡單樸素」的味道。破碎的家庭,小人物的掙扎與希冀,希冀的重塑與破滅,母親憔悴的容顏,和劏房逼仄的空間裡,無處遁逃的父子矛盾。這種絕望誇張到什麼程度?片中阿東的弟弟避走美國,與原生家庭一切亂七八糟的事情進行了冷酷無情的徹底割捨,當走投無路的父親打電話給他的時候,他只說:
「要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但我絕對不會回去。」

逃避到極致,人的臉皮割下來,鮮血淋漓的無情。但能怪他嗎?身為局外人的我們,永遠沒辦法設身處地的評判水深火熱的他們。
能夠獲得新晉導演,除了準確抓住真實社會面貌,其電影敘述手法自然也是可圈可點。開場節點選取在阿東從待了一年的青山醫院出院,被父親接回家,之後的故事便是在「過去」與「現在」中交替。
裡面飾演父親的曾志偉和飾演母親的金燕玲沒有一場對手戲,但他們演出來,就似一對「怨偶」。現實中的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可以被看作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但拖延症程度可以到幾深?父親直到兒子失手導致母親死亡的那刻才恍然驚覺,原來逃避是能害死人的。
所以,這算不算為我們敲了一個警鐘?

當阿東回到現實生活,從精神病院走出來,另外一個赤裸裸的現實給了他狠狠一巴掌。那就是「歧視」。平心而論,你能接受自己的鄰居是個有情緒病的人?或者某天在狹小過道狹路相逢,你會不擔心他突然犯病把你揍一頓?
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完全沒可能接受。
左鄰右舍當阿東是危險人物要將他趕走,就連父親都有些懼怕他會傷害自己,這個時候,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受害人?每個人都有懼怕的理由,但每個人的理由能成為二次殺人的工具。
最後父子在天台上和解,彼此擁抱,解開心結之後,背面就是藍天。
這幾年,在香港商業電影走下坡路的途中,越來越多人撿起來「本土化」的武器,試圖重塑香港電影的輝煌。這些本土化無一例外揭露了現在香港面臨的社會問題,以及人的焦慮和無力。這次惠英紅也是憑藉一部《幸運是我》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女主,冰冷城市裡的互相陪伴,與《一念無明》殊途同歸。
《幸運是我》
這部電影很多內地人看過嗎?
沒有。
太寫實的香港氛圍,你不是親身經歷,否則很難融入那個情緒。
金像獎本身的存在就是為了表彰本地電影人為電影界做的貢獻,相比台灣金馬獎更偏重文藝類電影,金像獎在本地題材的電影中,更是玩得不亦樂乎。
但問題難就難在,太過本地化。
主打本土情懷的作品很難勾起其他語系地區的觀眾興趣,而香港的市場太小,投資者會考慮內地或亞洲地區的票房,太寫實的社會題材他們會避忌,不是主流的商業片種,想開戲都難。
近幾年香港導演+內地演員組合層出不窮,出過叫好又叫座的,但很大一部分都是不討好的。為甚麼?大概就是因為香港導演本土化的敘事和拍攝風格用到內地演員身上,很容易水土不服,演員水土不服的表演,引起觀眾水土不服的反應。
所以更能得到香港電影人共鳴的,就是反映真實香港情感、生存現狀的電影,前者是《春嬌與志明》,後者就是《一念無明》。哦對了,還有一類,舊時代香港的風起雲湧,就是讓林家棟拿影帝的這部《樹大招風》。
《樹大招風》裡的三大賊王
就像《一念無明》的英文翻譯,「Mad World」,它其實更直接反應「一念無明」在佛家用語中的意思。一念=一個念頭;無明=無智慧。通俗點說,就是人們一個又一個念頭不斷產生,不能斷除,最後淪為不智。而人不能看清實相,在生命中不斷互相傷害,同時折磨自己,乃是出於自身的無知和執着。
世界就是這麼瘋狂,但我們仍需張開雙手擁抱。
我們不能達成和世界的和解,但能達成和自己的和解。就像影片中的父子擁抱一樣。
文、整理/知識傳媒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