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清明 |知香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拜
祭祖先,是中國人數千年來的傳統習俗。 在清明節,孝子賢孫會前往先人的墓前拜祭,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
香港早年受英國統治,但中國的一些傳統在香港仍然沿襲下來。和中國大陸一樣,清明也是香港的重要節日之一,那麼香港如何過清明節?香港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呢?

清明時,港人一般會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由於香港人多地狹,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會提早數星期拜山。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
近數十年,港人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在祭拜祖先的時候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嚴重山火。之後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保護山林。
清明也為當地帶來一句俗語:「有乜拜山先講」,意思是說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拜祭的時候說吧。
清明節習俗:掛紙
「掛紙」前先要將祖墳附近的野草清除,再用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意思是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墓紙有白色、紅色、黃色以及五色紙兩類,如今大部分人用五色紙,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清明節習俗:培墓
「培墓」也就是「掃墓」。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與子孫後代興衰有所關連。因此,「培墓」便成為了祭祖時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僅要將墳周圍的雜草清除整修培土,而且要將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清明節習俗:踏青
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門,在清明節,婦女着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不負春光不負美景,帶着野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清明節習俗:插柳
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所以在祭祖掃墓時,後輩們往往折幾支柳枝帶回家,插在門邊避邪,防止鬼怪的侵擾迫害。

墳場可以說是香港歷史文化的另類記錄者。
從早期英國殖民者、傳教士,到首批華人精英、政要或電影明星……見證著香港的每一個過去和明天。
香港墳場
安葬名人:何東、楊衢雲

位於灣仔的跑馬地(Happy Valley)被揀選為香港開埠以來第一塊墓地。香港墳場於1845年正式在此開設,整體設計為19世紀歐洲風格。
由於這一墓地是永久的,建造時期空間限制少,所以這裏的墓碑設計和用料都相當講究,有着各式各樣的雕刻作品,每一個作品背後都隱含象徵意義,訴說著死者生平。

很多人以為Happy Valley的地名源於這裡修建的賽馬場和馬會活動,但實際上,這裡卻是因墳場而得名。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安葬名人:蔡元培、唐紹儀

香港開埠之初,只是一片名不經傳的捕魚採石之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香港首個沒有宗教背景,專為華人而設的永遠墳場。
蔡元培在上世紀30年代移居香港,並於1940年春天在港病故。葬於香港仔的華人永遠墳場。蔡元培的墓碑上刻有「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字,碑文由台灣北京大學同學會重修。
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的唐紹儀,也安息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中。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安葬名人:林黛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於1907年開設,是香港五個天主教墳場中最古老的一個。
墳場入口的門上,書有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也相同」。讓人體悟其中勘破生死的意味。
墳場的正中心是1916年落成的聖彌額爾小堂,供教徒舉行安息禮。屋頂有圓拱覆蓋,門廊兩旁以多利克柱裝飾,三角形山牆之上刻着拉丁文「PAX」,意思是「平安」。

活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一代影后林黛便是安葬在這裡。她離世多年,仍有其影迷不時來此祭拜。
現在的香港人不需要按照舊習俗,負擔一系列繁瑣的祭祀活動了。
並且繁忙的年輕人沒有充足的時間、金錢和耐心在清明節的時候帶上香燭和祭祀物品來祭拜親人。
或許選擇什麼樣的祭祀方式形式不重要,只要能夠記住祖宗先輩,時不時來看看親人的墓地,清明節的存在意義就實現了。
文、整理/實習編 曹琳
圖/來源於網絡
往期推介
以下這些荷爾蒙爆炸的港片,將會在接下來一年轟炸你的眼球 |知香江
品讀之後,
願享同感。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by.知識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