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動工,兩地合作啟新機
深中通道開通後,對於香港來說,無疑增加了一條連通內地的通道。圖為深圳蛇口
文 | 馮家彬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珠江西岸崛起有望迎來更大的機遇,對於香港來說,更是增加了一條新的連通內地的通道,不但有利於加強兩地優勢互補,也有利於香港借力國家發展成果實現經濟轉型。
彰顯中國基建能力領先世界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世界級「隧、島、橋」集群工程,採用東隧西橋方案,起自廣深沿江高速機場立交,跨越珠江,伶丁航道,橫門水道,登陸中山市馬鞍島,總投資約460億元,大大縮短珠江東西兩岸距離,緩減虎門大橋交通壓力,項目建成後,中山、珠海、順德通往深圳的行程,由目前2個多小時縮短為30分鐘,整個項目計劃於2024年建成通車。
深中通道是高難度的世界級工程,由四個工程組合而成,(1)兩座人工島,東側島和西側島,(2)海底沉管隧道,有8條車道,長6,720米,穿過大鏟灣,機場航道,開創世界先例,(3)伶仃洋航道橋和(4)橫門西航道橋,其中所涉及的技術要求都極大,整個項目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這顯示出中國基建能力,不單是達到國際水準,更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大深圳」藍圖即將落實
既然叫做深中通道,顧名思義深圳和中山是最重要的參與者和持份者。深圳與香港僅一河之隔,自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後,深圳在「兩創」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以高科技牽頭,帶動了整個珠三角區的經濟發展。深圳的人均GDP不久將超越香港已毫無懸念,並成為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吸收資金和人才最熱門的地方,國內外企業飛撲進駐,估計在未來10年內,深圳人口將會增至3,000萬,人才加上錢財,為進一步騰飛打下穩固的基礎。唯一面對的問題是房地產價格飆升得太厲害,深圳本身可發展土地不足夠。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世界級「隧、島、橋」集群工程。圖為深中通道在廣東中山的開通儀式
廣東方面不期然構想「大深圳」的地域概念,把東莞、惠州、中山都並連起來一齊考慮。例如「華為」等多個大企業,已進駐東莞、惠州。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大深圳」連線發展藍圖很快便能落實。
為配合項目的道路網發展,中山規劃了6條高速與深中通道對接,(1)中山至開平高速,(2)中山東部外環高速,(3)中江高速延長線,(4)廣中江高速及江珠北延線,(5)西部沿海高速,(6)珠海至橫琴高速。以上都是已規劃好而又正在施工的項目工程,可見發展計劃已開始付諸實施而不是紙上談兵。
過去數十年,深圳香港優勢互補,互相倚靠,因為香港近年的內耗,深圳的前景隱隱有超越香港的勢頭。估計在未來10年內,深圳人口增至3,000萬,加上中山、佛山、東莞、惠州、珠海等地,珠三角人口將逾1億。而香港只有700萬左右的人口,如果香港再不與內地聯合發展,倒退將是不爭的事實。
西九文化區將建故宮博物館,東西文化交匯,將在香港盡顯光輝。
發展河套科技園互利共贏
有助於加強兩地合作的利好因素,絕不僅僅是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香港特區政府及深圳市政府日前簽訂合作備忘錄,在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深圳方面確認香港擁有河套地權,結束了長達過去20多年的土地業權爭拗。從協議內容中不難發現,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成後,香港與深圳將在創科方面協同發展、緊密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再深入思索,如此之大的合作項目,如此果斷的解決深港土地業權爭議,如果沒有來自中央的支持,怎麼可能成功推進呢?
深中通道這個項目,如果單從香港角度而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在我們的周邊又崛起這世界級的基建項目,令道路網絡更趨完善。同時推動了珠三角和粵東北一體化發展,為兩地合作又開闢了新通道。然而遺憾的是,香港並非這條新通道的主要持份者。
去年兩地合作方面的成績,不僅有經濟和科技方面的,還有文化方面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推動促成的西九文化區建故宮博物館難能可貴。因為有來自馬會的35億港元支持,無需立法會撥款,有助避開反對派議員有可能進行的冗長的拉布阻撓。未來故宮館建成後,香港西九文化區不但有「M+」收藏西方藝術品,還有故宮博物館展覽中國珍寶,東西文化交匯,在香港盡顯光輝。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預計2017年底完工。目前施工仍在緊張進行中
中央早前在拍板興建港珠澳大橋時,否決了深圳提出的雙Y方案,只在東岸保留香港一個大橋落腳點,為的就是不把香港邊緣化。但香港近年的政治發展,不但未能如預期加強兩地融合,矛盾反而愈加尖銳。未來,香港各界誠應放下爭拗,藉助來自國家的利好,加強兩地合作,再創香港輝煌。
作者為幫港出聲執行委員及司庫,本文刊載於《紫荊論壇》5-6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