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特會」後的美國與兩岸關係互動新態勢

中美關係是兩國三邊互動關係中最關鍵的一邊,此次“習特會”的最大成果是,雙方在戰略上重新確定中美關係的「新定位」是「合作」而不是「對抗」

文|北京朱衛東

「習特會」4月7日落下帷幕,此次會晤達成多項重要共識,但並未特別談論台灣問題,在如此重要的首次元首會晤中台灣問題被「邊緣化」,究竟是屬於「一中問題」已解決,台灣問題「不必談」、「不值得談」,還是屬於像蔡英文當局所宣稱的,美台關係「零意外」、台灣未被「籌碼化」?

筆者認為,「習特會」在台灣問題上已傳遞出重要信號,預示著新形勢下的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國三邊互動關係,正朝著對中國大陸有利、對台灣不利的方向發展,中美管控「台獨」,台灣作為「棋子」的困境愈益加深。

中美:合作共贏成為主旋律

中美關係是兩國三邊互動關係中最關鍵的一邊。此次個性獨特、奉行「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係是「合作」還是「對抗」,成為各方關注的重大命題。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和日益密切的中美關係,面對日趨升級和複雜的朝核危機和敘利亞、伊朗等問題的急迫挑戰,特朗普逐步認識到與中國合作對其實現「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目標至關重要。特朗普不想做中美關係的顛覆者,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新政府此前已經重申履行歷屆政府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

另一方面,面對特朗普上任後中美關係面臨的複雜挑戰,中方展現了自信和成熟,在堅定維護「一個中國」等核心利益的同時,也增大了對美工作的靈活性,積極影響和塑造特朗普團隊的「中國觀」,促其全面、客觀、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中美之間複雜交融的利益與矛盾關係。筆者認為,此次「習特會」的最大成果是,雙方在戰略上重新確定中美關係的「新定位」是「合作」而不是「對抗」。

台灣問題作為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在此次「習特會」中並沒有特別討論,其主要原因是,會前特朗普在與習主席的通話中已經再度確認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堅守「一中政策」是「習特會」的前提而不是議題,更非中美會談所追求的目標。中美之間對台灣問題「不必談」、「不值得談」表明,台灣的戰略地位和角色顯著下降,特朗普政府的對台政策重新回歸到傳統的美國對台政策大框架中。

儘管未來中美關係不會因為「習特會」從此一帆風順,但是「習特會」所確定的中美合作共贏的總基調,會進一步強化中美關係在三邊關係中的主導作用,從根本上劃定了台灣的地位與空間。

美台:台灣作為棋子的困境加深

在三邊關係中,最具消極影響也極不穩定的是美台關係這一邊,但是美台關係卻深受美中關係的制約。

從美國的角度看,特朗普絕不會輕易放棄台灣這枚「棋子」,其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風格和身邊「右翼親台」團隊的作用,以及共和黨的親台傳統,使得未來美國一旦認為需要打「台灣牌」制衡中國,美台關係就有可能獲得發展,諸如對台軍售、高層交流與防務合作升級等,都會衝擊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

但應當指出的是,美國打「台灣牌」從來都是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的,不會隨台灣的願望而起舞,美中關係始終高於美台關係,美不可能甘冒與中國全面對抗的風險去支持「台獨」。特別是,目前美國與中國合作的需求遠大於要借台灣問題做文章的需求,台灣從來只是美國手中的棋子和工具而已,美國對台支持是有條件的、有限的。

從台灣的角度看,蔡英文當局甘當美國的棋子,唯美馬首是瞻。民進黨上台後推行「倚美日、抗大陸」的戰略趨向十分明顯。但是,在三邊互動中,台灣始終處於被動和邊緣的地位,台美關係的發展嚴重受制於美國的兩岸政策。此次「習特會」前,長期習慣於充當棋子的台灣當局焦慮不安,十分擔心台灣「被出賣」。

對於台灣問題在「習特會」中被邊緣化,雖然蔡英文當局以「台美關係零意外」、「台灣未被籌碼化」安撫島內民眾,但是島內主流輿論和在野黨並不認同,認為「習特會」已給台灣發出了重大警訊,中美權力結構向中國大陸繼續傾斜,台淪為交易籌碼的危險在增長。筆者認為,中美領導人會晤「不談台灣」,會比「談台灣」對台灣更不利,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兩岸:中美共管「台獨」

當前,三邊互動架構中最不穩定的是兩岸關係這一邊。由於民進黨執政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陷入難解的政治僵局中。

蔡英文當局上台11個月來,「內政」改革與治理不佳,執政困境加深;在兩岸關係上,她不僅沒有調整兩岸政策的動能,相反還利用執政地位全力推行「去中國化」路線,全面投靠美日。今後一個時期,不排除蔡當局在無法擺脫執政危機時,為轉移矛盾,煽動「台獨」民粹,推動一些可能引發兩岸對抗升級失控的「台獨」事端。

鑒此,中美雙方絕不能低估「台獨」的危險性和危害性。「台獨」正在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破壞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現實威脅。若任其發展,將直接挑戰中美的共同利益。台灣問題雖然是中國內政,但美國自始至終捲入,有責任扮演建設性的角色而不是相反。

此次「習特會」有助特朗普政府制定一個清晰的、具有建設性的對華政策,期待特朗普年內訪華時進一步強化中美關係的成果。中方不希望台灣問題影響中美關係的大局,希望美方把台灣問題從中美關係的負資產變成正資產,有效管控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直至最終解決。

中美共管「台獨」的關鍵在於,在思想上,美方應切實認識到,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核心利益,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正如美卸任駐華大使博卡斯所言,台灣問題和「一中」是不容談判的,不要心存僥幸和幻想。在實踐中,美方應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持任何旨在分裂中國的勢力及其活動,不向「台獨」勢力發生任何錯誤信號,台灣問題絕不能成為對抗中國的籌碼。

「習特會」後的美國與兩岸關係互動新態勢

台灣主流輿論認為,中美權力結構向中國大陸繼續傾斜,台灣淪為交易籌碼的危險在增長。圖為台灣政論節目在討論「習特會」

作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台灣問題若處理得不好,中美關係必然波折動蕩。就美方來說,台灣問題在美國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中並不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這也是一些美國有識之士近年來提出「棄台論」的重要原因。只要中美之間能夠基於戰略和長遠的利益共同處理好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消極作用就可以而且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管控。

不會出現重大根本性變化

自台灣問題產生以來,美國一直是影響台灣政局、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外部因素,由此形成了處理台灣問題的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國三邊互動架構。從中美1972年簽署《上海公報》45年來三邊互動關係變化的規律看,中美關係始終是三邊架構中分量最重的一邊。

只要中美關係大局穩定,台灣的角色和地位就會邊緣化,「台獨」就翻不起大浪。反之,一旦中美關係動蕩趨壞,島內「台獨」勢力就會興風作浪,進而衝擊中美關係,形成惡性循環。從目前影響中美台互動關鍵變量的發展態勢和趨勢看,未來一個時期,現行的三邊互動架構依然穩固而有韌性,不會出現重大根本性變化。

「習特會」為中美提供了很好的「對表」機會,新時期的中美關係是建立在雙方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上的,會晤所確定的加強中美合作的新定位和新方向,將使中美關係在三邊架構中的主導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大,與之相應的是美台關係做文章的空間相對減小;兩岸關係由於雙方缺乏政治互信,兩岸對抗僵局正在固化,且有升級失控的可能。中美必須要共管「台獨」,徹底解決這一長期困擾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刊載於《紫荊》雜誌5月號

本文允許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紫荊》微信訂閱號請掃二維碼